分享

以上帝视角看,生命为什么会出现

 顿悟视角 2021-10-11

1926年,前苏联地质学家Vernadsky带着一本划时代著作《生物圈》献世,颠覆了过往人们对于生命的观点。今天这些观点依然深刻,仍具备很好的启发意义。

生物与岩石的关系

站在地质学的视角,世界处在矿物质的环绕流动中,动物和植物在其中充当着临时化学容器的作用,就像是存储矿物的精美而脆弱的贝壳。生命是不断更新的矿物质,是岩石的一个特类;而岩石、山脉、海水等矿物质都在不断进化,是节奏缓慢的生命,它们与生命有机体之间不断互动,构成一个整体。

在地球的进化过程中,还没有哪块未被生命触摸过的岩石,所有露出地表的岩石都是再循环的产物。以矿体、岩层等形式出现的所有构成地壳的复合矿物质,都是在地球表面生存过的动植物的独一无二的产物。

生物所到之处无所不及

环境塑造了生物,而生物也反过来塑造其所处的环境。我们呼吸的空气,以及海洋和岩石,要么是生命机体的直接产物,要么是由于它们的存在而被极大改变了的结果。

地球大气中的气体比例并不寻常,地球中生命所依赖的氧气占21%,低于这个水平是贫氧,高于则易燃。如果像其他行星,二氧化碳理应成为大气的主要成分,但地球大气中氧气比例已维持了亿万年。如果说生命的诞生是因为氧气比例的合适,那能一直维持这个比例就是一件非常不寻常的事,这正是生物自我调节的结果。

甚至云层雨水也是由生物的活动产生。海洋浮游生物释放出二甲基硫,经氧化后产生亚微观的硫酸盐气雾,形成云中水滴凝聚的凝结核。夏天的雷暴雨也许是生命自身幻化为雨。冬天的雪中大多数雪晶的核也许是腐朽的植物、细菌或菌类孢子。

地球上,生命横冲直撞,把势力扩张到固体、液体和气体之中。如果没有生命,地球的脸面就会失去表情,变得像月球般木然。生命将它们的传播姿态传染给它们能接触到的任何事物,能逃脱生命印记的只是极少数。

生命的独特视角

站在上帝视角看,动物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像风和浪一样来搅拌发酵中的生物圈。而人类的工业革命则是惊心动魄的地质学事件。

生命一旦出现,它就竭尽所能,向接触到的一切空间进行进化拓展。今天人类的活动已经开始从地球走向太空,这标志着生命正在向地球之外的空间蔓延。可以预见的是,只要时间足够久,人类一定能将火星这块红色星球、以及其他合适的星球变成绿色,生命一定会拓展和改造更多的环境。

生命的必然出现

虽然我们现在看来生命的出现是一个奇迹,需要非常苛刻的条件,这是非常偶然的事件;然而从哲学意义来看,生命是物质能量的必然结果。

宇宙有一条独特的自我繁衍线,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中演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这种演绎中,有限度的自我控制被允许,能根据信息进行自迭代的系统并未被宇宙的法则禁止。按照墨菲定律,只要存在可能性,生命这种物质形式必然会出现。

意识是宇宙进化出的自我觉察的方式

当生命的高级形式——意识出现,人类具备了认识世界和察觉自我的能力,这也在正是宇宙这个系统自我察觉的方式:每个意识就相当于是宇宙的脑细胞,人类的集体意识就形成宇宙的意识流。换句话说,意识是宇宙的自我演绎,不是凌驾在宇宙之上。

人类对于宇宙来说是足够渺小的,虽然我们是星尘,但我们身上有一群不懈努力的细胞,我们在反复思量着我们的母体。宇宙知道我们会出现。

(本文主要参考KK三部曲的书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