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渡渡·平心论语】面对大口大口吐血的娘

 语文渡渡李亚平 2023-08-31 发布于山东

(温馨提示:本文12000字。如无时间,请暂时不要阅读。因为你也许会上瘾,而我不写不快,也许啰嗦。)

 同样是秋天,刘禹锡说,有人“自古逢秋悲寂寥”,可是他却能“晴空一鹤排云上”。
同样是秋天,马致远断肠在天涯,可是毛泽东却在思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不幸, 谁来主宰自己命运的沉浮呢?  

还有,倘若 看见母亲在大口大口吐着鲜血,你会怎么想?
还有,人生意外很多,可是如何避免意外的次生灾害?
还有,幸福的家庭也很多,可不可以复制思维模式?

 这就是我在研读《秋天的怀念》和《散步》想到的。当然,还不止这些。


人间是一次充满遗憾的旅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遍遍阅读《秋天的怀念》,一遍遍触摸悲剧的棱角,一遍遍感受母子的情怀,一遍遍思索人生的选择,心中充满了感慨。
 
文章开头写“我”狠命地捶打两条可恨的退,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结尾却写道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为什么我放下了绝望的情绪,愿意“好好儿活”了呢?
 
因为母亲死了。
 
母亲死了,我再也没有人生的任何依靠。从今以后我将独自面对人生的秋风萧萧,冷雨如泼。再也没有人温柔地一遍遍劝我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再也没有人忍住哭声抓住我的手“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再也没有人无声地挡在落叶刷刷的窗前挡住我投向不归的目光,再也没有人絮絮叨叨跟我讲童年的趣事,再也没有人喜欢着我的喜欢,悲伤着我的悲伤,再也没有人小心翼翼呵护我脆弱的心灵,再也没有人容忍我暴怒无常的坏脾气,再也没有人将我的伤痛当成自己的伤痛彻夜难眠,再也没有人为我准备一切,再也没有人牵挂我余生怎么活下去……这是多么让人绝望的事情啊,然而我为什么竟没有在绝望之上再加一层绝望,却愿意活下去了呢?
 
是因为我感到了自己的责任,我要完成母亲的遗愿,陪伴妹妹长大,因为文中特意写了母亲临终前的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母亲生前,我没有为母亲着想过,母亲死后,我在惊心痛楚之余,自然想到要替母亲达成未完的心愿。
此外,我愿意活下去,还因为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易碎,“死是一个必然到来的节日,任何人都无法拒绝。既然这样,不如好好对待活着的每一天”,作者在另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痛定思痛的我开始认真思考生命,思考人生,开始珍惜生命,开始勇敢地面对苦难。这就是我活下去的两个理由。
 
 
母亲在的时候,是母亲承担起了一切责任。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的生活,照顾我的情绪。那时,我在干什么呢?我感恩了吗?我的情绪改良了吗?我积极生活了吗?没有。
 
文中前半部分用了15个左右的“我”来记叙,“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我狠命地捶打自己的腿,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刷啦啦的飘落,母亲在我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又悄悄地进来,看着我——
 
可以看出,我的心里只有“我”,母亲的心里也只有“我”,一切都围绕着“我”在转,然而我却并没有珍惜,感恩,报答。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改变的呢?我是在妹妹告诉了我母亲的病情后改变的,妹妹告诉我说,“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整宿整宿,时间如此漫长,身体得不到休息,翻来覆去,病痛如此折磨,不得一刻安宁,母亲受的罪不比我的轻啊。于是我找到了痛苦的参照物,开始冷静下来,开始放下自己,思考母亲。并且很容易就答应了母亲出去看花的央求。我是因为同情心疼母亲的病而开始听从母亲的劝告了。我的听从母亲不是因为她是母亲,不是因为母亲说得对,而是因为母亲生了重病。我仍然没有把母亲这两个字放在应有的位置上。由此分析,我在平常是不大认真听母亲话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甚至自私的孩子。
 
课文在后半部分,用了15个左右的“她”来详细叙说母亲的言行以及病况,表明作者在得知母亲病情后关注点移到了母亲身上。“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的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两个没想到说明了什么?我在反思,在后悔,我在自责。我当时还以为母亲能回来,我当时还以为母亲只是吐了些血,我当时还以为母亲只是进了趟医院而已。我对于自身痛苦的沉溺导致的自私和任性,让我已经对母亲的病痛麻木到如此地步。谁的孩子亲眼看到母亲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能不害怕,能不担心母亲死?反正我是能想到的。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那太可怕了。没有人会不联想到死。
 
一直到得知母亲得了重病,我才开始关注母亲,这不是太晚了么?一个孩子从小长到大,竟然没有养成关注母亲健康状况的习惯,这很可悲。非常可悲。实在可悲。如果妹妹不告诉我,我依然不知道母亲的病。母亲的病肯定早已经表现在脸上,表现在行动上,我虽然双腿瘫痪,但是眼睛没有瞎,为什么看不见呢?这得需要一颗多么麻木的心才能做到,这得需要一颗多么无情的心才能做到。更不要说这还是自己一手养大的儿子。史铁生无比自责。但是他的自责是以什么方式呈现的?他说,“我没想到”。他连用了两个“我没想到”,第二个是“我绝没有想到”!如果原来沉溺在自己的痛苦中对于周围的事物对他人都麻木了,没有亲眼见到母亲的病况,而导致“想不到”,还可以让人理解;那么亲眼看到母亲如此严重的惨状竟然也想不到母亲的病重,那就有点匪夷所思了!作者是以过来人的笔触以回忆的方式来写的,没有流露当时看见母亲大口大口吐血的心情,我们可以由两个“想不到”进行猜测,他担心母亲会死了吗?没有。他为自己的行为愧疚了吗?他为自己长期给母亲带来的折磨后悔了吗?没有。他的两个想不到是在为自己开脱,在为自己的自私找借口。他的意思是,虽然母亲病得很严重,虽然母亲在吐血,但是我没有想到吐血会让人死亡,所以我是可以被理解的。可以被原谅的。面对母亲的死亡而没有反思自己给母亲造成的痛苦,反而第一时间是摘出自己。以两个想不到来回答母亲这一条人命,不是太让人遗憾了么?血淋淋的惨剧发生在眼前而不起怜悯之心,不起忧惧之心,这多么可怕。如果人生中遇到的意外让人难过,那么这种因自己遭受意外而全然对周围的人失去同情和怜悯、失去慈悲和善良则更让人难过。这是一个在命运的撞击下走下坡路的心灵。这是一颗让人看不到希望的心灵。所幸的是,这颗心灵以写文章的方式重新给自己动了手术,解剖自己,治疗自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作者解剖得并不彻底。他让所有人认为,一个陷于精神痛苦中的儿子对母亲病况的麻木不仁是对的。是可以被理解的。是可以被原谅的。是正常的。这正是这篇文章最大的致命伤害。作为语文老师,我认为,在母亲死去才知道反悔的儿子不是一个好儿子。不值得任何人学习。是世上最大的反面教材!
 
但是,这跟母亲的教育有关吗?
 
阅读任何文章,都不要迷信权威。人性在谁那里都不是完美的答卷。我们不要对他人有这样的彻底信任和期待,也不要对自己有这样的彻底信任和期待。我们需要修炼。我们需要警惕。我们需要反思。我们需要时时借助外界参照物改进自己。阅读就是一种改进的方式。我们不仅要看出文章的和谐之处,看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一个儿子对母亲的追思,还要看出这背后隐藏的人生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从《秋天的怀念》里看出母子情深,还要思考如何处理命运危机,改进生命的质量。把我们的人生建设得更好。
 
史铁生的不懂事,在我看来,是跟母亲的教育有关的。
 
教育靠什么?靠一定的原则,靠灵活的方法,靠积极的沟通能力,靠透视生活的智慧。
 
我们看,在史铁生发脾气的时候,这位母亲在干什么?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都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躲”和“忍”就是母亲面对儿子暴怒无常的唯一的方法,那么她可不可以不躲,不忍?她完全可以呀!如果儿子刚刚瘫痪,心情一时调整不过来,还可以躲着点,忍着点,给儿子缓冲的空间和时间。但是,旷日持久地消沉歇斯底里地发泄,绝对不利于儿子的身体恢复和精神恢复,况且这样做,也是对他人的进一步伤害,是在把自己的痛苦转嫁到他人身上,是不道德的。是的,即使是残疾人,是遭受命运重创的人,也要讲基本的人性,讲道德,讲公德,讲良心,讲道理。你不能因为自己的痛苦,就砸烂整个世界。你不能因为自己的痛苦,就忘记周围还有爱你的人,就无理混闹。求生向好,是生命的本能。自取灭亡,无人可救。这个连三岁的孩子都懂。沉沦,谁都会。自救才高贵。谁都懂。躲和忍,从长远来讲,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由此可见,母亲是个性格比较懦弱的人,她没有勇敢地站在儿子面前,直面儿子的暴怒无常,冷静地接纳,机智地引导,巧妙地劝解。我们今天则都知道,对于这样的儿子,必须进行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通过谈心进行心理疏导,可以转移儿子注意力,比如母亲就想起带儿子去看花,这位母亲也是在积极想办法,可是她的办法太单一了,她的沟通能力也太不够用了,“她总是说”一个“总”字,让读者看出史铁生内心对母亲的失望。史铁生的心灵是溺水挣扎状态,这样的人,他潜意识是渴望有人能救他的,看到母亲无能为力,只会单调地重复一句开导的话,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于是感到失望。所以,母亲的沟通能力不够用。
 
一个人的悲剧要想不演变成整个家庭的悲剧。除非这个家庭中的其他人都依然能保持正常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可是这个柔弱可怜的母亲“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在最需要生机和活力来填补精神空虚和凋零的时候,家里却丧失了往昔的生机,这里不单在写花,也是在写母亲这个人,花死了,母亲的欢笑和快乐也死了,母亲的追求幸福的能力也死了。在儿子被命运的无情击倒后,这个母亲也被命运击倒了。她无法做到有力地和命运抗衡,保持原来的生活秩序和精神秩序。她被动地退缩在命运的墙角里,充满了无力感。她隐忍地哭泣,被动地接受命运接二连三的打击,想不到用什么去转化悲剧,降低灾难的次生灾害。她表面上的隐忍,其实是对于儿子不良情绪和自身不良情绪的纵容和放弃。是一种无为,更是一种无力。
 
《生命的意义》一书中写道“人生无论到了怎样的境地,都还是有选择的权利的,有选择的余地的。哪怕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你也有选择死亡意义的自由。”你可以选择为什么去死,树立死亡的意义,你也可以选择用死来结束痛苦,这个选择意义权就是你的自由。你的主动选择能力决定了你任何时刻的幸福程度。
 
当史铁生喊出“我可活什么劲儿”的时候,当史铁生感觉人生没有选择余地的时候,当史铁生折磨自己精神的时候,这位母亲是否应当及时有力地给儿子指出活着的意义和希望?还有,母亲宽容固然是好品德,但是,家庭中难道母亲就只有宽容才是好母亲吗?在儿子折腾得不像话的时候,在儿子不正确的时候,在儿子迷在认知的大雾里出不来的时候,作为母亲,可以不可以当头棒喝?可不可以把儿子当成正常人看?身瘫志不瘫,身瘫心不瘫。面对一个双腿瘫痪的儿子,一个想不开的儿子,天下的母亲一起想想,真地除了妥协、退让,一点办法都没有么?儿子有痛苦可以发泄出来,作为母亲有痛苦就不能发泄,就要一味忍受,对么?不忍受就不是好母亲么?我们的课文太容易歌颂隐忍的文化。同样的生命,同样有痛苦,我为什么不能说出来,我要忍?我为什么不能发发火,我要忍?是的,母亲爱儿子,但是,不能改变儿子痛苦状态、思维认知不能把儿子从心灵困境里拯救出来的爱又有什么意义呢?同归于尽罢了。互相折磨罢了。我认为,这样的爱,我们可以同情,但是不能歌颂。不能以之为榜样。人生苦难重重,不独身体残疾,还有很多精神疾患,还有经济危机,还有人际关系的危机,还有情感方面的危机,都需要有相应的办法,如果不思索采取什么措施制止悲剧的次生灾害,那么无论怎样的温柔,都是无意义的。天下的母亲如果都这样的话,那不是天下孩子的幸运,而是不幸。
 
当然我也拿不出具体有效的措施,我只是想表达,处在这样一种人生的局面中,这位儿子和这位母亲的做法都不太理想。都不值得效仿。而课文是给十二岁的孩子看的,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在形成时期,没有稳定的判断能力,如果我们不指出来,停留在“这是一位宽容温柔伟大慈爱的母亲,这是一位懂得反思自己,心疼母亲的儿子,坚强的儿子,”这个认知上,原谅并欣赏这个儿子,欣赏并同情这个母亲,那么学生形成的认知只能是:做一个转嫁自己痛苦的自私鬼是对的,而母亲都应该是孩子痛苦面前的接收器,否则就不是好母亲。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的影视节目就做得比课本好。
 
影视节目注意利用人物之间的冲突来塑造人物。而我们的课本,太少正常的冲突了。总是那么和谐,总是那么隐忍,总是那么圆满。总是在造神,母亲是一个神,一个慈悲的神,儿子是一个神,一个从脆弱走向坚强的神。事实是,人间没有这样的神,人间有的是肉体凡胎。这样的神连自己的生命都保护不好,更无法保护别人。一个神把另一个神推向了深渊。这样的悲剧无论如何都太残酷。
 
我们看,作为神的母亲在儿子捶打自己的腿说“活什么劲”的时候,她扑过来抓住儿子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样的姿态,已经是匍匐在命运屠刀下的两个母子形象。谁都没有想起要和命运干一架。让我来想象一下自己怎么处理,我会冷静地陪伴孩子砸东西,摔东西,是的,东西,不值钱,值钱的,是命,是人的精神状态。但是我不会旁观而无所作为。也不会空洞地劝解而无所作为。我会站在旁边静静地观察,看着他摔够了,摔累了,然后给他送上一杯茶,反正我可以陪着他哭一次两次十次八次,哭一个月,但我不会陪他年年哭,永远哭下去,我也不会躲,我就要在旁边看着他想干什么,想要什么,想怎么样。
 
我会在场。
然后如果我已经把我想说的话想讲的道理都讲尽了,那么我会思考讲些什么新鲜的话,讲些能够改变他状态的话,也讲些给自己打气的话。人生需要彼此开导,互相鼓励,互相制约,互相牵着手一起向前进,不是吗?当那个不想前进的人使劲乱折腾的时候,踢他一脚让他冷静下来,也是可以的。骂他一顿,也是可以的。饿他一顿,也是可以的。冷嘲热讽一顿也是可以的。给他看一本书,听一点音乐,给他讲更惨的故事,给他说一下家里的危机,给他树立一个可以学习的同类目标,也是可以的。给他诉说自己的痛苦和气愤也是可以的。给他展示一下自己的智慧和坚强也是可以的。总之,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办法,也都必须有办法。。只是不要一味地纵容,一味地陪哭,一味地说空洞无力的话。我们常常用来安慰别人的办法是:折磨自己。把自己折磨地和对方一样。好像就是对对方尽力了似的。这话未免招人骂,可是事实是存在的。真正的对对方负责任,是不让自己垮掉,
 
好好儿活”这和没有说什么是一样,不能给人真正的希望和信心。拯救一双黑暗中的眼睛,必须给他指出光明的方向。而不是只告诉他“你努力走下去就不黑了”。这位母亲没有超越儿子的现状,给其更高层次的精神指引,所以,她注定要和找不到生活意义的儿子承受同一层次的精神痛苦。这是非常遗憾的。
 
我不是一个擅长写文章的人,我只是在研究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树立更合适生存通向共同幸福的价值观。我只是在鸡蛋里挑骨头,对,在给我们教材的编写理念挑刺儿。
 
每个人都要承担对这个家庭的责任,都要尽力为这个家庭着想,付出,这个家才能成其为一个家。哪怕某个家庭成员遭遇了不幸,他对整个家庭也还是有责任的。他最起码应该想到的是,不要让家人和自己一起痛苦,一起沉沦,他要有最基本的爱护家人的信念。他要有最基本的对家庭成员的关心。不能因为自己遭受了不幸,就把所有责任推给他人。这非但对别的家庭成员不好,就是对他自己也不好,不能让他产生价值,帮助他走出来心灵的痛苦。
任何一个家庭,都不能让某个成员独立支撑一切。也不要自己独立支撑一切。这个道理,即使对三岁的小孩子也要讲,每个人都负有对家庭不可推卸的责任。哪怕他遭受了委屈和不幸。他依然有责任关爱他人。他依然需要关爱他人。因为他要从关爱他人中获得价值感、幸福感、归属感。家庭成员要互相支撑,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懂得担负责任,就不会对生活绝望,也不会把自己逼到绝路上。因为,一个人只有在产生无价值感的时候才会对生活彻底绝望。
 
文中的“我”痛苦是因为命运用一片树叶挡住了整个人生的泰山。我的思维狭隘自私导致了痛苦加倍,次生灾害加倍。文中的母亲之所以因痛苦而生病致死也是因为对眼前的现状感到了无能为力,母子在这样的关系中都丧失了存在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人生的悲剧就这样祸不单行,结伴成群而来。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歌颂女子的柔弱。不不不,女子不必定要柔弱。谁也没规定女子柔弱就才好。我们的文化对女子充满了不合理的偏执要求。使得女子不敢展现出自己阳刚的一面。怕被人说“不温柔“。女子的美,不能被“温柔”圈住。女子,有展示刚性的权利,有独立思考做出选择的自由,也有和男子一样无穷无尽的解决问题的智慧。女子的存在,不应是被男性话语系统定性的。女子有权利自己来给自己定性。女子像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一样,每一个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只要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生命的存在,怎么样都是美的。
就像武则天,没有人给她定义。就像花木兰,没有人给她定义。就像慈禧,没有人给她定义。就像秋瑾,没有人给她定义。就像江姐,没有人给她定义。她们,全都因为自己独立定义自己的人生,才活出了光彩和价值。所以,每一名女子,都有权利独立定义自己的形象。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必要匍匐在庸俗的陈旧的话语系统里。这样,才有幸福的可能,这样,才能促进家庭的建设,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有一本书叫《女子安,天下安》。女子,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存在的尊严。勇于以自己的方式担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文中的母亲,总是“悄悄的”。
 
看见儿子发脾气,悄悄地躲出去哭;等到儿子没动静了,再悄悄地进来;说话说到儿子敏感的字眼“跑、”,也是悄悄地出去……如果这是一个月两个月的忍耐,我觉得可以理解,但如果是旷日持久成年累月地如此,我则觉得是大问题。母亲的爱,在儿子的痛苦面前,只能是一种“悄悄的”打开模式吗?前面已经说过,儿子发脾气,不必要一定躲出去,应该有很多的应对办法。儿子敏感的词汇,说了,就大大方方给儿子道个歉,说个对不起,又怎么了?有些东西,越是捂着盖着,越是碰不得。直面,才是最好的办法。人生千姿百态,不幸,千种万种,作为最亲最近的母子俩,如果事情刚刚发生,可以避讳一下,免得加重刺激,如果已经一年两年,还要避讳的话,未免太小心了。从文中看不出母亲什么时候得的病,但我想应该已经好长时间了吧。是在儿子生病前得的,还是儿子生病后得的?母亲一直隐瞒。为的是不给儿子增加精神负担。可是这有用吗?事实是,当儿子一旦得知母亲病情沉重,就立刻停止了胡闹。愿意跟随母亲出门去看花了。由此可见,提早告知儿子,让他分担别人的痛苦,体谅别人的艰难,从而忘记自己的痛苦和不幸,是多么重要而有意义。可是这位母亲,生生错过了教育儿子成长的机会。总是自己隐忍着,隐忍着。隐忍在这里,真地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情,也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品质。
 
我在想,这位母亲的爱,如果不是一直“悄悄地”,事情也许会有好的转机。面对沉溺于自身痛苦的儿子,河东狮吼一声,够了,比你惨的人多得是!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受不了的罪。摊谁身上都得受!你,还有我这老娘伺候,那些无依无靠的人呢?就不活了吗?活着,什么状况都可能出!人生到最后,都要受尽折磨,不然,怎么会死,因为怕死,怕受痛苦,遭意外,就不活了吗?好好活,接纳所有已经发生的事情。反正,不能总是悄悄的。
面对自己说错了话,道一声歉,儿子,对不起,妈又说错话了。你别难过。妈也不是故意的。多好!硬是“悄悄地”出去了,给儿子心里又加重了一笔阴影。
 
周国平先生有一篇寓言,题目是《落难的王子》,字数很少,道理很深刻,这里引用一下:
 
有一个王子,生性多愁善感,最听不得悲惨的故事。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的消息,他就流着泪叹息到: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可是,厄运终于落到了他的头上,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他的父王被杀,母后受辱自尽,他自己也被敌人掳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当他终于逃出虎口时他已经成了残废,从此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我是在他行乞时遇到他的,见他相貌不凡,便向他打听身世。听他说罢,我早已泪流满面,发出了他曾经有过的同样的叹息:
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谁知他正色道——
先生,请别说这话。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那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落难的王子撑着拐杖远去了。有一天,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而我的耳边也响起了那熟悉的叹息:
天哪,太可怕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承受不了的苦难。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承受不了某些苦难,那只是自己的意识假象。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对别人的认知永远是肤浅的。
 
关爱而不纵容,不溺爱,有原则,有立场,才是负责任的态度。家不仅是一个讲爱的地方,也是一个讲理的地方。不讲道理的家庭成员,注定会给这个家庭带来灾难。如今,一些弑父弑母沉迷游戏陷入困境的教育问题还少吗?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由过度关注自我引起,所有的家庭悲剧,都由纵容溺爱产生。
 
 
我想说,阅读任何文章,都不要迷信权威。人性在谁那里都不是完美的答卷。我们不要对他人有这样的彻底信任和期待,也不要对自己有这样的彻底信任和期待。我们需要修炼。我们需要警惕。我们需要反思。我们需要时时借助外界参照物改进自己。阅读就是一种改进的方式。我们不仅要看出文章的和谐之处,看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一个儿子对母亲的追思,还要看出这背后隐藏的人生问题。我们不仅要理解人物的处境,更要学会批判的思维方式,不要被笼统的标签式的社会语境困住,不要停留在对人物的同情和赞美上,而要发掘出更有价值的借鉴。
 
语文,对待各种生命状态下写出的文章,应当有批判意识。而不是归于大众语境了事。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从《秋天的怀念》里看出所谓的母子情深,还要思考如何处理命运危机,改进生命的质量。把我们的人生建设得更好。
 
《秋天的怀念》有四处省略号很有深意:
第一处当我狠命捶着自己的双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没说完的话是什么呢?作者没写。我在想,为什么不写下去,写出母亲的对于好好活的方法建议,写出母亲的理论依据,而不是这样空洞的两个叠词,母亲的依据大概是娘俩在一块儿,就能够好好儿活,就应该好好儿活,可是,娘俩一直在一块儿,儿子好好活了吗?娘俩在一块儿未必就是好好活的动力,好好儿不仅需要亲情的陪伴,还需要人生的智慧。我想,母亲没说完的话大概是:你没有了腿,可你还有手,还有大脑,还有文化,还能看书,还能说话,还能思考,还能看见东西,还能做很多很多事情,只要慢慢练习一件事情,一样可以形成能力,活下去。无论发生什么,人都得承受,都得接纳。
 
第二处,当我同意母亲出去看花后,母亲高兴地跟说起小时候去北海公园看花的事情“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刚才分析了,如果母亲继续说下去,她应当说,对不起儿子,妈又说惹你不开心的话了,你别往心里去,妈不是故意的。可是本文的母亲,看来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她对于自己无意造成的错误,不知道怎么去弥补。世上最亲的是家人,家人最需要的是沟通,如果跟自己家人都遮遮掩掩,那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敞开说话的地方吗?如果自己家人都不能透透亮亮说话,那出门怎么办?别人每句话都能说得合你的意吗?这个母亲啊,不懂得怎样才能让儿子坚强起来!
 
第三处,母亲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根据母亲生前的表现,我想,这位性格柔弱的母亲没说完的话应当是:没了我,谁来照顾他们,他们可怎么活下去啊!她不知道的是,她的儿子和女儿离了他都照样能活下去,而且活得像北海的菊花一样“泼泼洒洒”活得更好了。如果她能早一点让儿子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儿子就会早一点结束自我折磨,自己的病也不会因为儿子而发展得那么严重。这个世界离了谁都照样转。作为中国的女人,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以至于培养出了很多无能的儿女。狠心的儿女。非要等到父母死去,他们才能扇动生活的翅膀,才能长大,长高,看到真正的天地,人生的真相。不鼓励孩子独立,不敢放手 ,不愿放手,让爱成为枷锁,成为伤害,直至成为终生的遗憾,这是中国父母的大不足。
 
第四处,母亲死后,又到秋天,妹妹推着我去看北海的菊花。作者写道“我懂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母亲死了,你知道好好儿活了,你听母亲话了,你懂母亲话了,你早干嘛呢?你是不懂事的小孩吗?你不是,你只是一个被惯坏了的任性自私无情的可怜鬼。从文中看,妹妹应该是比哥哥更懂怎么做子女的。因为是妹妹告诉哥哥妈妈病情的。中国传统的家庭,往往宠爱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多些。以至于女孩子擅长忍耐不幸,而男孩子却脆弱得不堪一击,依赖性太强。这跟封建农耕社会遗留下来的性别歧视有关。把女孩和男孩一样养,即使在独生子女实施后,这个理想也没实现。我有一个同事甚至说过,女子无才便是德。看看,多么严重的性别歧视!好了,话头扯回来。根据儿子原来的表现,我想,儿子这里隐去的话也许是,母亲我们会自己照顾好自己,您不要担心,我再也不乱发脾气,再也不乱摔东西,我一定要开开心心的,陪伴着妹妹长大成人。我想,他大概很难说出,“母亲儿子对不起您”这样的话来。因为,他的思维模式里就没有把母亲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他怀念的只是母爱,而非母亲。
 
 
除此之外,解读《秋天的怀念》还可以对标莫怀戚的《散步》。这是幸福的一家人,不幸会有不幸的原因,幸福也一定有幸福的密码。
 
比如将《散步》中的“我”对于家人的态度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对家人,关爱但不盲从,疼爱但不溺爱,即使面对一件小事,也在积极慎重的思考抉择,以求完全之策。
 
比如,母亲说自己不想出去散步,理由是年纪大了,老了,走远一点就觉得累。可是儿子马上说:真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儿子为的不是母亲高兴,为的是母亲的健康。儿子多么聪明,多么负责任。而且不怕麻烦。有些年轻人,跟老人多说一句话都嫌麻烦,更不要一家三口带上老人出去散步了。因为老人走那么慢,是会给他带来麻烦的。影响心情的。可是这个儿子不怕得罪母亲,不怕自己麻烦,很耐心地很坚定地劝说母亲。这是多么有原则的爱,这是多么积极主动细致的爱。
 
再比如,母亲和儿子一个要走大路,大路平顺,一个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没有置之不理,任其争执,而是慎重地思考,严肃地抉择,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陪伴母亲的时间已短,于是,儿子说:“走大路。”你看,我多么清醒,多么认真,多么深情,多么坚定。我相信,如果儿子撒泼,他会立马拿出说服儿子的理由。绝不任由孩子说了算。鲁迅说过,小孩子,如果不把他当人看,他长大了也难成为人。小孩子无论多么小都不可纵容溺爱,何况大孩子呢?史铁生的母亲在教育孩子上表现得是多么被动多么缺乏原则性啊。
 
除了关爱而不溺爱之外,这个家庭幸福的原因还可以通过一个关联词看出来。那就是文中的三个“但是”。
 
第一处是“但是春天总算来了了”,这句话前面一句是“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这句话后面一句话是“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人生的冬天何其多。春天又何其少!此时,我们不应该为冬天的漫长而一味悲哀,而应该为迟来的春天而尽情欢呼,而感恩,而庆幸。好日子虽然少,相聚的时光虽然不再多,但是,我们感恩,我们珍惜,我们庆幸。你看这是多么积极的心态。有这样好心态的家庭成员,家庭能不幸福吗?
 
第二处是,我做出“走大路”的决定之后,“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一个家庭,外人看起来都非常好,可是一地鸡毛无人打扫简直也是很多家庭的日常。各有各的需求,各有各的情况,纷争是难免的,矛盾是难免的,冲突是难免的。可是,这位老母亲很智慧。所以,虽然有矛盾,但是,我们懂让步,懂互相关爱。再多的矛盾也不怕了。这样的家庭怎么能不幸福呢?反观《秋天的怀念》母亲眼边儿红红地进来,我不仅不知道关心,心疼,还捶着自己的腿施压给母亲“我可活什么劲儿!”已经看到母亲为我哭泣,为了我受尽折磨,还忍心只管自己,不管母亲,这就是不肯让步,总想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别人的感受都跟他不想关。不懂让步的结果就是,失去了关心自己的人,失去了温暖的家。
 
第三处是,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文中写道:“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轻,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 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作者一方面在表达母亲和儿子不足以构成太重的负担。一方面在表达即使负担不重,日子很好,也会又慢又稳又仔细地走好每一步。你看,我们平常家庭的思维模式是,好日子,不好好过,浪费,坏日子,又紧张,手足无措,压抑。所以一生没有好日子过。这是一点。另外,背起儿子容易,背起老母亲在一般人很少做到,有一句话叫,要像养儿子一样赡养自己的父母。有几个家庭做到了?!对儿女关怀备至,对父母能省则省。对儿女有求并应,对父母则计较条件。毋庸讳言,这是一些家庭里常见的现象。爱幼先于尊老,爱幼重于尊老,在很多家庭里普遍存在着 。这就是一些家庭不幸的根源。谁的家庭负担不重呢?可是我们在考虑儿女和考虑老人的情况下,总常常先偏了很多的心给儿女。如此偏沉的思维模式,自然不会得到平衡得当的幸福和谐。上有老下有小,可是我和妻子都能处理得妥妥当当,年轻人把老人放在前面,妻子在外面把丈夫放在前面,老人又把孙儿放在前面,你看,这一家人构成多么幸福严密的圆环。这样的家庭,命运的风雨就很难泼进来。所以说,虽然负担重,但是我们能背负起来。这是《散步》幸福的秘诀之三。
 
好日子虽然少,但是我们感恩珍惜;家庭有矛盾有分歧,但是我们懂得让步疼爱;家庭负担重,但是我们能背负。这就是《散步》教给我们的幸福密码。
 
 
 
对比之下,我们发现,《秋天的怀念》我同样是儿子,却不懂感恩,不知让步,不懂背负。难怪悲剧会接连降临在这个本来就不幸的家庭了。
一声叹息!岂止书本文章里面,世间活生生的悲剧何其之多!
 
让阅读落地,让思维健康。
 
 
批判式教学语文,我正走在路上。
 
 
 
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常有,此文也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亲爱的读者,再次感谢您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