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的目标和意义

 道就是爱 2021-10-11

在经济增长研究与实践领域,TFP是判断经济体的增长质量和增长潜力的重要标准。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论述中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是在我们党的代表大会重要文件中首次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表明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生产效率、科技效率指标,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这一综合指标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TFP概念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指除资本和劳动这两大投入要素之外,其他所有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出增长率;反映技术水平等其他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它是一个反映经济增长投入产出效果的综合性指标,一般可以从生产函数角度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的重要性。生产函数分析的着眼点是一个经济体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即产出如何随着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各个生产要素的增减而变化。因此,利用生产函数可以分解出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探索经济增长源泉。一般用索洛余值表示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生产函数分析中可以推算出一个不能被那些可观察到的要素变化所解释的产出“余值”。

二、方案目标   

测算方案应采用国际通用,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现行国际一致认定的、改进后的、且采用最广泛的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是增长核算方法。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生产率测算手册》也推荐使用增长核算方法。该方法是乔根森等人先后将投资理论、指数理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企业理论等融合到增长核算框架中,形成的一套增长核算框架。已被发达经济体及国际组织所广泛使用。国内学者多在运用DEASFA等前沿面方法测度微观企业及行业TFP指数基础上的分析,从增长核算和宏观TFP指数测算分解的研究不多。当然,国外学者及国际组织研究、测算TFP所使用的方法还有许多,其中不乏可供借鉴者,后面还有专门讨论。

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央政府对经济领域的评估、调控、管制,以及对各部门、各层级经济效率评估和考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指标。统一测度并有序公布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同时相应计算部门、产业、区域等不同领域的全要素生产率,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应当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就是代表投入要素综合利用效率的高低。通过研究全要素生产率来发现经济增长的源泉,可以更好地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依据;进一步创造好的政策、制度环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生产要素更自由流动,资源更有效配置。从而更高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三、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中重点就是要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目的就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三大变革的提出,是有针对性的,是问题导向的。

首先是质量变革,包括通常所说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国民经济各领域、各层面的素质。这是一场从理念、目标、制度到具体领域工作细节的全方位变革。如在人均国民收入上,虽然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速度快、规模大,但人均国民收入上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其实就差在很多细节上、质量上。其次是效率变革,就是要找出并填平在以往高速增长阶段被掩盖或忽视的各种低效率洼地,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一个效率和竞争力的稳固基础。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投入产出比较的竞争和效率高低的竞争。如在行政性垄断的问题,经济泡沫的问题等,其实都是一个效率不高的问题。再次是动力变革,就是要在劳动力数量和成本优势逐步减弱后,适应高质量、高效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加快劳动力数量红利到质量红利的转换。我国从2012年开始,15~59岁的劳动力人口,每年减少200万左右,劳动力总数在减少,但经济要增长,所以这就如何把劳动力人数多的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的优势。

    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通过劳动力先天优势所获得的资源重新配置效应和资本报酬效应,已呈逐步递减状态。继续依靠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持续。因此,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必然要求实现经济增长动力从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驱动向更多依靠技术进步等效率驱动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转换。这其中就是要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同时,要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让创新成为新常态下驱动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让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党的十九大才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个重要举措。

主要参考文献

[1]伍晓鹰.测算和解读中国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J].比较, 2013,(6).

[2]罗思义.过时的经济观念威胁中国稳增长的努力[Z].北京: 罗思义,2014.

[3]蔡跃洲,付一夫.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J].经济研究,2017,(1):72-88.

[4]李平,王宏伟.改革开放40年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全要素生产率[J].China Economist,2018,(1):84-111.

[5]刘世锦.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J]. 中国发展观察,2017,(21):5-9.

[6]考恩著,王颖译.大停滞-科技高原下的经济困境:美国难题与中国的机遇[M].上海:世纪文景出版集团,20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