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种隐秘且容易被误诊的心理疾病

 思明居士 2021-10-11

一个看起来是抑郁症的案例

前几天又接触了一个这样的病例:女性,大学生,说一年前诊断过抑郁症,一直在服用几种抗抑郁药物。目前也在做心理咨询,但就是效果不好,时不时地脾气暴躁、崩溃。

比如中午还和朋友看电影,有说有笑,下午就突然觉得很绝望,情绪崩溃了。

她的咨询师是我的朋友,来问我的意见:“给她做咨询我好累、好有压力,好像情绪被她拉进去似的,怎么办?”

文章图片1

哪些信息引起我的警惕?

我一听这几个特征,马上就警惕了:年轻人被诊断为抑郁症、抗抑郁药效果不佳、情绪烦躁且具备不稳定性和冲动性。

我马上问:“她曾经有没有过情绪好过头、兴高采烈、自我评价高、计划多活动多、思维快等轻躁狂或躁狂表现?”

朋友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这方面症状的判断意识是有的,而且也接受过专业训练。

但是她说:“问过这方面的表现,但是没有啊。”

我还是告诉她:“要警惕双相抑郁。如果确实是双相抑郁,现有的治疗方案得改变,不可以用或者非常谨慎用抗抑郁药,而且双相障碍如不及时治疗,自杀成功率高。”

文章图片2

没有找到我想要的诊断信息

或许是最后一句话给朋友敲响了警钟,她马上联系家属和我沟通。

我问到一些关键信息:有精神疾病的家族史,其他的就是当事人经常说累,不想动。但是家属也否认其曾经有过躁狂发作的情况。

我不死心,告诉家属,还是建议她复诊,高度怀疑是双相抑郁,而非单纯的抑郁症。

确实,按道理,她服用多种抗抑郁药物,治疗一年,效果应该是比较明显的,但是目前效果不佳,要高度怀疑诊断是否正确。

文章图片3

一个机缘让诊断迎来转折

家长比较重视,刚好也来到我所在的城市探亲,于是预约了我的门诊。我能够和她面对面,详细地询问她的症状和病史。

一问,就发现了问题:在初中和高中,分别有过两个时期,约持续一个月左右,她自我感觉良好,“很多困难的事情都觉得可以克服”。

这两个时期,之所以她拿出来讲,就是因为在她生命里,这两个时期里她自我感觉最特别,和平常的自己不一样的。

我接着问:在这样的两个时期里,你还有哪些表现,让你现在回想,觉得很好的?

她说出了这些:变得外向了,非常想和他人打交道;精力非常充沛,早起晚睡;想法多,觉得未来充满希望。(但是这两个时期,她还是可以正常学习和生活的。)

这些表现并不是“不好”。但是,由于这些表现和她一贯的人格特征不一致,专业上称为“人格发生了改变”,所以,这些表现属于症状。

文章图片4

终于明确了诊断

至此,可以确定,她是曾经有过轻躁狂发作的(学习和生活以及社会功能没有受到严重影响,故称为“轻”躁狂)。

所以,她既有过轻躁狂的发作,又有典型的抑郁发作,她的诊断就应该修改为:双相障碍,目前为抑郁发作。

诊断明确后,她的治疗方案也跟着调整,停药抗抑郁药,加用心境稳定剂。

当然,心理咨询在增加治疗依从性,获取心理支持、预防复发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所以,也鼓励她继续进行心理咨询。

文章图片5

写给你的心得体会

一是注意觉察自己的情绪有没有显著的两极变化,如有需要及时告诉你的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

二是如果你被诊断过抑郁症,已经足量、足疗程使用抗抑郁药物,但治疗效果不佳,且多次抑郁发作,你需要复诊,警惕抑郁背后隐藏着双相。

最后,祝愿她在调整方案后,很快地恢复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