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台中山路“扫街记”

 窗前有树905 2021-10-11

中山路, 浙东千年天台城一条老街,历史要追溯到明清甚至更远些。岁月变迁,依然历久弥新。我时常倘徉老街,感受古韵气息,倾听内心独白,对话当下世风。

东城门洞进去不远是陈家宗祠。这一浙派古民居经多次大修,卷起飞檐、藏青土砖、独具匠心的雕刻以及斑驳沧桑的廊柱,显得古色古香和精致肃穆。由于其年代久远和厚重载物,成了族人的灵魂栖息地。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宗亲不远千里来此寻根问亲。而旁边孔庙正在举行的开笔启蒙礼,不时传出“人之初、性本善”的牙牙学语,使得老街耕读人家的千年古训有望延续,令人感到慰藉。

老街腹地传统荟萃,许多老手艺依然传承。弹被絮、打铜具、铸蜡器等各色技艺店,忠贞守候着为数不多的老顾客。时不时冒出个戴老花镜向你呵笑的老工匠,使人仿佛置身旧时代万花筒。棉花糖、陀螺店和极具诱惑的各式古装卡通,忽地勾起幸福的童年回忆。隔壁古乐器店,老艺人摇头晃脑地拉着二胡,一曲《二泉映月》似阿炳感伤着你,彷徨着每一个来往老街的匆匆客。

元宵佳节来临,家家户户檐下挂满各式灯笼,老街人抬上精心制作的本地特色“台阁”,赶大集似的满街巡游,几条狮龙舞得火树银花,引得万人空巷,流光溢彩的老街焕发着传统的魅力。

在老街不起眼的角落,青麻糍、糊啦汰、饺饼筒等地道的本地小吃原味悠悠。大快朵颐的老食客、乌黑油亮的桌椅、热气腾腾的蒸笼、夹杂吱吱作响的煎锅起饺声,没有跑堂伙计,有的是老板“自己拿哦”的叫喊,还有拿着大碗打豆腐脑的老邻居,这一切构成了老街活图。少顷,手拉车声、儿童笑语声、沿街叫卖声、店家开门声,交相充斥着悠长的老街,新的繁忙一天开始了。

到过许多城市,总有一些大庙名刹藏在繁华之中。老街也不例外,东观音堂西将军庙,大隐隐于寸土寸金的老城。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左观音右将军,一文一武,合力庇护着千年古城和老街百姓的平安祥和。

旁顾老街左右,随处可见用木板条石砌成而又排排相连的老屋,历风吹雨打仍坚而不倒,让人惊叹于当年老街人技艺,还有街坊邻里的和睦。最能让老街人自豪的,当数他们中间曾住着明朝工部侍郎张文郁。据记载,这位张侍郎曾经监修故宫皇极、中极、太极三殿,后辞官还乡,晚年用毕生才学将皇家建筑和苏杭园林等特点巧妙结合,建就“三推九明堂”式的私家府地。此时,这块能炫耀当年主人地位“资政大夫之第”石刻门匾上停着几只不知名的鸟儿,正叽叽喳喳地叫着。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景象,直让人感叹物是人非。

连着老街的状元巷、让巷、华光巷,流淌着悠久而动人的故事。漫步在这些巷子,不由吟诵出“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诗句,对古人也有了更多敬意。

曲径通幽的小巷里,“乌门楼许”四个大字映入眼帘。入台门,即见一座充满江南古民居风格的四合院。整个四合院由过厅、正厅、厢房组成,精美的石浮雕和细致的木刻花,凸显主人建造时的用心;院中用卵石铺成蝙蝠、梅花鹿、寿桃之形,寓意希冀儿孙后代祥瑞的美好愿望。据考查,以孝悌立家的“乌门楼许”古民居群建于南宋嘉定年间,是天台城保存比较完整的老宅子。伸手触摸长了青苔的挡墙,抬头目及只有四方的天空,你该说雕楼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呢?还是问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惟有赭溪依然流水潺潺。

雨雾中的老街沉稳非常,任由雨水浸泡,像一个饱经风霜的静默老人,映照出岁月沧桑和世事多磨。

老街不老!

范伟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