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教之祖郑虔临别台州留妙联

 窗前有树905 2021-10-11

上联“石压笋斜出”,下联“谷阴花后开”

文教之祖郑虔临别台州留妙联

郭建利

郑虔是台州文化的启蒙者,热心开启民智的大儒。明代方孝孺推其为“吾台斯文之祖”。

郑虔博学多才,善诗、工画、擅书法,是一位彪炳史册的书画家、诗人和通儒(精通天文、地理、博物、兵法、医药),乃中国历史文化名人。

唐时台州乃荒蛮之地,民风闭塞,文化极其落后,偌大的台州竟无一所学馆。于是郑虔在台州首创官学,毅然以兴文教、易风俗为己任,大力开办学馆,选民间优秀子弟亲自执教,悉心培育人才。其设帐授徒的地点,就在台州司户衙门里。教育内容除四书五经外,还注重礼仪。

学馆是书院的雏形。在他的启蒙教化之下,台州自此民俗日淳,士风渐进,故此深得台州民众敬仰,被尊为“台州文教之祖”“台教正宗”。从某种意义上说,郑虔贬台,实是台州一大幸事!

却说郑虔来台数年后忽然遇赦,遂拟结束贬谪生涯,返回长安。台州父老乡亲的心情颇为矛盾:一面替广文先生庆幸,理解他叶落归根的苦衷;一面又舍不得这位热心开启民智的大儒离去,盼望他继续为台州的文教事业发挥人难取代的作用。作为年逾古稀的受贬者,郑虔在晚年能遇大赦,免遭客死他乡之结局,这是求之不得的事,回京城也是人之常情。

临行之日,一大帮弟子还在苦苦恳留,一直送到离城二十多里的西郊八叠岭脚,眼看就要过山了,学生们仍无别意。见此情景,广文先生深为感动,他执意离台的念头也在一点点动摇了。于是开言道:送人千里,终有一别。为师出一联,尔等若能对上,为师自留。否则,尔等回城,吾自归,叶落归根。闻此语,学子们喜出望外,纷纷点头。个个都期待着先生出对。

时当春季,路旁山坡上野花争艳,万竹竞翠。弥望的嫩笋破土而出,争高恐后,生机盎然。广文先生思及身世,触景生情,心有所感。既有几分惆怅和怨愤,亦有几分不屈。只听他徐徐吟出上联:“石压笋斜出!”然后举目扫视着众人。片刻,有学生接言:“谷阴花后开!”众人皆拍手称妙。广文先生循声看去,是个名叫林元籍的弟子,不禁展颜叫好。“得我心也!果有进益。教化如此有效,也不负为师几年心血!”广文先生连声称赏,对台州弟子的捷才和会心非常满意。

很显然,郑虔的上联是自况:造化弄人,我这株长安的笋横遭巨石重压,竟然斜出到万里之外的东南海隅台州。意谓自长安远贬至台。而学子深知先生的境遇和用意,以喻续联,申逆境图强之志,温暖先生苍凉之心,何其工稳贴切。背阴的山谷虽然照到的阳光有限,先天条件不足,但百花总有开花之日。“开花”当谐“开化”,意谓台郡虽然荒僻,山岭阻断交通,文风未开,但我们仍应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相信在先生一如既往的教化下,民众渐渐会知晓先王之道,伦常之义。就这样,广文先生打消了计划,决意终老台州,继续在此效力。后人为纪念此事,遂将该村改名为“留贤”。如今,临海“郑广文祠”里郑虔像前的立柱上,就刻着“石压笋斜出,谷阴花后开”的楹联。

郑虔逝后葬于临海(郑虔墓为省级“文保”单位),台人为志其功绩,敬其教化之功,

唐代即建有广文祠,清代建有广文书院(台州中学前身)。西门街边的“广文井”,专为纪念郑虔而掘。临海市区昔有若齐巷,今有广文路。台州学院校园柳荫湖畔的长廊名为广文廊,还有广文书院、广文书苑。

民国《台州府志》总纂喻长霖推崇郑虔,于“弁言”(序言)浩叹:“吾台设郡以来,官吏纷若茧丝,而郑虔独以司户著称,今郡城东有户曹巷,犹有庙在。是则贤吏虽多,而以官名地与台山同不朽者,独郑司户一人。信乎!官不在大,足以愧后世之高车驷马而碌碌无闻者矣。”郑虔官不大,但其勋业不朽,与台州山川同在!

约言之,郑虔栖居台州最后几年,应是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他传播文化的功绩可与韩愈之教化潮州相媲美。斯人已逝,但其光芒穿越千载!尊师重教之魂,生生不息,代代相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