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中医角度浅谈湿疹致病机理

 fjgsd 2021-10-11
文章图片1

湿疹按照中医理论辩证与治疗,主要分为风热型湿疹、湿热型湿疹、血虚风燥型湿疹。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主要与湿邪有关,湿可蕴热,发为湿热之证,湿热日久湿伤脾,热则伤阴血,而致虚实夹杂之证,对于湿疹治疗采用内治和外治相结合的方法。

急性湿疹初期多为风热证,进而演变为湿热之证,慢性湿疹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风热型一般是指急性湿疹,可以用疏风清热,佐以利湿的方法治疗,方用消风散加减:荆芥 防风 蝉蜕 牛蒡子 生地 当归 知母 石膏 苦参 胡麻(黑芝麻) 苍术 甘草 木通;痒自风而来,止痒必先疏风,故以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之辛散透达,疏风散邪,使风去则痒止,配伍苍术祛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是为湿邪而设,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是为热邪而用。然风热内郁,易耗伤阴血,湿热浸淫,易瘀阻血脉,故以当归、生地、胡麻养血活血,并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甘草清热解毒,和中调药,诸药合用,以祛风为主,配伍祛湿、清热、养血之品,祛邪之中,兼顾扶正,使风邪得散、湿热得清、血脉调和,则痒止疹消,为治疗风湿疹之良方。

湿热型湿疹可用四妙散或者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当归 生地 柴胡 甘草 车前子 黄柏 苍术 牛膝 薏苡仁;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泻肝胆实火,又能利肝胆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切中病机,黄芩、栀子、黄柏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加强君药泻火除湿之力,湿热的主要出路,是利导下行,从膀胱渗泄,故又用渗湿泄热之泽泻、木通、车前子、薏仁导湿热从水道而去,肝乃藏血之脏,若为实火所伤,阴血亦随之消耗,且方中诸药以苦燥渗利伤阴之品居多,故用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使能邪去而阴血不伤,牛膝活血祛瘀、补肝肾、利水通淋、引热下行,肝体阴用阳,性喜疏泄条达而恶抑郁,火邪内郁,肝胆之气不舒,骤用大剂苦寒降泄之品,既恐肝胆之气被抑,又虑折伤肝胆生发之机,故又用柴胡舒畅肝胆之气,并能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全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从而火降热清,湿浊得利,循经所发诸症皆可相应而愈。

血虚风燥一般是指慢性湿疹,治以养血活血,疏风润燥,选用四物消风散或地黄饮子加减:熟地 生地 巴戟天 山茱萸 石斛 肉苁蓉 附子 五味子 官桂 茯苓 麦冬 菖蒲 远志 生姜 大枣 荆芥 薄荷 蝉蜕 防风 白鲜皮;方用熟地、山茱萸滋补肾阴,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四味共为君药,配伍附子、肉桂之辛热,以助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元,荆芥、薄荷、蝉蜕、牛蒡子疏散风邪,白鲜皮、生地清热解毒凉血,石斛、麦冬、五味子滋养肺肾,金水相生,壮水以济火,菖蒲与远志、茯苓合用,是开窍化痰,交通心肾的常用组合,姜、枣和中调药,功兼佐使。纵观全方,标本兼治,阴阳并补,补中有泄,祛风药与清热解毒药兼存,滋阴药与温阳药用量相当,上下同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诸药合用,使邪去而不伤正,下元得以补养,浮阳得以摄纳,水火既济,则病症可愈。

对于湿疹的中医外治疗法,因为湿疹以水疱及瘙痒为主,可选用苦参、薄荷、荆芥、防风煎水外洗患处。同时在饮食上一定注意要清淡,外出吃饭,辛辣刺激及海鲜类的食物一定要避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