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华岩之大美探析

 孟溪ProbeT连山 2021-10-11
刊发日期:2021-10-11 语音阅读:

□郑万生

在江华竹园寨回山脚下,有一处叫“阳华岩”的名胜古迹,让天下读书人敬仰、折服。这里不仅洞幽、景奇,而且有穿越时光隧道、堪称瑶山一绝、生存于石炭纪贝类化石——石燕,更令人拍案叫好的是自唐宋以来保存极为完整、被称之为江华文物国宝的摩崖石刻。

一、美在自然天成

阳华岩自古以来就有“阳华胜览”的美誉,属江华八景之一。据《永州府志》记载:“江华复岭重岗,地远而险,其山之秀异者,自古称阳华岩。”

在唐高祖武德之前,江华属冯乘县,后析置江华县,由于县治在沱江老县,地理位置为“阳华岩之江南”,故取名“江华”。在沱江镇竹园寨学校旁100米远的地方,有一座石砂岩组成的小山岭叫回山。阳华岩就在回山脚下,一股清泉从岩石缝隙中汩汩流出,如长虹架水,玉带萦绕。据说这股泉水来自宁远九嶷山地下河,它滋养着阳华岩周边数个村庄的上千亩良田。阳华岩呈弧形走廊,上有巉岩洞穴,石燕来回穿梭;中有磐石如编钟,扣之余音不绝;下有淙淙溪流,岩里野鱼游来晃去。阳华岩为石灰石岩,是一个敞开式岩洞,里面可容纳数百人而不觉挤,因大岩向阳而得名。

当年道州刺史元结初到属县江华巡视,在县令瞿令问的陪同下,从县城老县来到竹元寨旁的阳华岩,元结不禁被这自然天成的风景所震撼:岩高气清、洞深泉寒、岩壁嶙峋、水石辉映。元结游玩出洞时,遇到附近一老农,问他是否知道祸害了12年的 “安史之乱”,他摇摇头,表示无从得知。于是元结发出了“吾游处山林几三十年,所见泉石如阳华殊异而可家者,未也”的感叹。继而他在《招陶别驾家阳华作》诗中写道:“海内厌兵革,骚骚十二年。阳华洞中人,似不知乱焉。谁能家此地,终老可自全。……”他认为阳华岩就是官宦人家梦丛中归隐山林的世外桃源,这里不但自然风景优美,而且是一个远离世俗纷扰、战争祸乱并且能居家养老的理想地方。

对于阳华岩的自然胜景:唐朝诗人、道州刺史元结在《阳华岩铭并序》中给予了“九嶷万峰,不如阳华”的高度评价;南宋诗人、朝议大夫、人称“冰壶先生”的李长庚在《仲冬自宁远来游阳华岩》诗中也发出“千岩万壑果何似,吾家九疑诚不如”的感慨;南宋诗人、道州郡丞程逖在《游阳华岩》诗中写道“阳华甲千岩,岂特魁一方”;南宋江华县令安珪在《道州江华阳华岩图序》中对阳华岩风景的评价更是给出了:“后之人有为山水题评者,当不落天下之第二也”的溢美之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像李长庚这样的朝中大臣也受元结《招陶别驾家阳华作》诗句“谁能家此地,终老可自全”的影响,告老还乡后不选择乡梓故园地—宁远县颐养天年,而是选择江华阳华岩作为晚年居住地终老一生,并嘱托在其死后要埋葬阳华岩周边,足见他对阳华岩这方风景名胜的喜爱之情。

二、美在人文历史

阳华岩之美美在人文历史。大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5月的一天清晨,道州刺史元结在县令瞿令问的陪同下,到阳华岩游览。此时,清晨的阳光从九嶷山脉的当阳处冉冉升起,阳华岩入口处被紫霞映照得通亮,外岩自东向西倾斜,形如长廊,洞有石磬,怪石嶙峋,脚下清泉晶莹透彻,沿岩壁西流。游后,元结不禁被这鬼斧神工、大气磅礴的神仙洞府所吸引,欣然提笔作《阳华岩铭并序》,他知道县令瞿令问艺兼篆籀,书法极为了得,便叫人在阳华岩石壁挑选一醒目位置予以刻录。

瞿令问以每字三种字体(隶书、大篆、小篆)同时书写(序为隶书)刻于石上。在400字的铭中(含标题、正文、年款)把阳华岩奇特、怪异、清幽的自然风貌描写得淋漓尽致并推崇有加。还抒发了对人生、仕途、世俗的感慨和看法。由于这一摩崖石刻名显、文美、字特,被世人称为“三绝碑”。石刻长290厘米、宽73厘米,是阳华岩最大最早的碑刻,也是国内罕见、留传1200多年的旷世名迹。

自元结、瞿令问勒石铭文之后,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及书法大家纷纷在阳华岩摩崖石壁上题咏作品。从《泉石佳处》到《瑞接阳华》,从《阳华岩》到《阳华岩诗》,从《阳华岩铭有序》到泉石出口处的《道州江华阳华岩图序》,在长达150多米远的阳华岩两边石壁上先后留下了40多方、大小不一的石刻,其中字迹清晰可辨的有38方,均为阴刻。最大的2.3平方米,小的0.75平方米,从石刻的字体来看,有楷、行、草、隶、篆、籀各种书法于一岩,字体齐全,可以说是集江华摩崖石刻书法珍品之大成。

其中由南宋江华县令安珪作序立石、豫章罗煜书写的石刻《道州江华阳华岩图序》是国内少有、湖南省仅存的一方摩崖图刻。高93厘米、宽113厘米,上部为篆体图额,中部为阳华岩地理形势图,下部为40行楷书图序,图文真实地记录了阳华岩鼎盛时期的状况:不仅有天然溶洞,还有仙田、浮岚阁、朝彻亭、思来亭、华岩寺及岩门,图中的羊肠山道、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台阶护栏等设施,无不在地图上描绘得形象生动,场景壮观。这方刻在泉水出口处岩端的《道州阳华岩图序》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和书画艺术价值。唐代道州刺史陈谏、江华县令江籍、尉韩文叙刻立的《华岩寺记》是国内罕见的土地、寺庙购买、测量权属及管理记载的石刻。

阳华岩石刻,有的清丽流美、笔致洒脱;有的纵横飘逸、苍劲峻岩;有的端庄俊丽、方重规范;有的潇洒从容、拙朴酣畅……可为古今书法之圭臬、研习书法之范本。石刻内容丰富、语言精美、意境深远,是研究唐、宋以来江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学史和艺术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珍贵资料。

阳华岩摩崖石刻题留的碑文让人们在今天能触摸到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旷世神韵。让人们看到当时人文的记忆,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前人的生命艺术创造。

三、美在人物心灵

阳华岩的自然风景、人文历史保存得如此完好无损,丰富多彩,应感谢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为之作出重要贡献的人们。阳华岩能有今天的大美,与这些人的美好心灵是分不开的。

宋朝江华县令安珪在江华做官十余年,朝夕不安,心里总觉得是空落落的。他通过走访得知:阳华岩门外的思来亭有很久一段时间就破败不堪了。对于文物古迹的废兴成败,他发出了“彼兴而成之者何人,废而败之者又若何人耶”的嗟叹。心动不如行动,他当即招集工匠重建思来亭,以成前贤之志。还请来丹青手作图刻碑,并亲自作序记其事,使传者不虚,让来此游玩的人能亲眼目睹到唐朝盛时的思来亭。安珪重视阳华岩景观的修复、保护之举,让后人钦佩和点赞。宋朝的另一位县令陈籍,每有达官贵人来江华,他都积极出面接待,带他们到阳华岩游览,然后请他们为阳华岩勒石题铭,为推动阳华岩碑刻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在宋朝末期,阳华岩附近的华岩寺因香客寥寥,无钱修缮,出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最后不得不变卖庙产维持运转。据碑文记载:当时庙宇坍塌,桥梁无以修复,住持、和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纷纷向外寻找出路,唯有普济和尚坚持不走,继续为华岩寺化缘求助。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感动了前来游玩的达官贵人,并惊动了州、县衙门,在官方的参与倡议下,人们纷纷捐款,把原来卖出去的田地庙产又全部买了回来,普济和尚最后被公推为华岩寺新的住持。

如今,在阳华岩附近的竹元寨村旁,活跃着一支近20人的义务护岩队伍,他们在村民汤梦才的带领下,不计分文报酬,每天轮流守护着阳华岩,使它不遭到人为破坏。阳华岩上方石崖上的花草树木都是护岩村民身捆绳索或架设长梯,冒着生命危险上去种植的。如果游岩人员有不文明行为,他们将出面制止。游人随手丢弃的垃圾,他们将定期进行清理。汤梦才有感于义务护岩人员长年累月的艰辛付出,觉得无以回报大家,他就在阳华岩上面的回山半坡上用水泥、沙土在地面上整出一个十余平方米的平面,将护岩人员的姓名一一镌刻在上面,以彰显护岩村民的美德,并希望将这一美丽善举一代代的传承、延续下去。

1983年10月,阳华岩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华岩凭借天然奇异溶洞和千百年来遗留的旷世碑刻以及为保护这方独特风景作出不懈努力的人们,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没有被浩渺烟尘所湮没,反而经过岁月的洗礼焕发出熠熠光辉。

大美阳华岩,好一方美不胜收的奇异风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