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唐篆《阳华岩铭》

 朝歌淇水悠悠 2022-09-23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图片



各位老师、各位书友大家晚上好,今晚咱们继续分享古帖,大家一起学习。唐朝的强盛,使科技、文化、经济、艺术高度发展,正因国势的空前兴盛,书法艺术也走向了高峰期。与其国势演变一样,书法可分为三个时期。初唐时期的太宗皇帝李世民酷爱书法,并且在书法上拥有极高的造诣,又特别推崇王羲之,所以初唐的书法艺术风格基本上以王羲之为主流,只是在楷书的技术上进行了完善,融合了魏晋、南北朝的鲜明特质,书圣王羲之的“遗韵”引导着初唐,不激不厉、温文尔雅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流书风。史称“初唐四大家”的薛稷、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则代表着初唐的整体书法面貌,所以说初唐是前朝书法风格的延续,又是唐代“尚法”书风形成的基石。


图片



到了盛唐,书法艺术也随其国势一样达到了顶峰,规范之中显自由,法度之内又灵活,代表人物有颜真卿、张旭、怀素等。其中颜鲁公的楷书极具个人风格,他将书品和人品进行了高度融合,把唐代书法的“尚法”的艺术特色推向了顶峰,形成了法度严谨、雄伟端庄的艺术风格。另外两个著名的草书大家张旭和怀素,他们的狂草狂而不乱法度,受约束但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巧妙的把法度与个人内心情感完美融合,将崇尚法度的唐代书法艺术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体现出正大光明的泱泱大国气象。狂草和楷书开创了新的境界,篆隶也重现书坛,虽然没有超前贤之上者,但也有几位名家。此中李阳冰篆书驰名中外,隶书方面则有韩择木、李潮、史惟则、蔡有邻四位。


图片



然而物极必反,晚唐国势逐渐衰微,书法也呈现出萧条现象,虽有将法度高度完备的中流砥柱者柳公权,但昙花一现,这一期间的大部分书法家对“尚法”的追寻日渐削弱,比如杨凝式的个人艺术特色为风度凝远,萧散有致,直追东晋气韵。晚唐书法在风格上开始不拘成法、适性天然,书法艺术体现出多元化。


图片



唐代小篆除了李阳冰之外,几成绝响。尽管有一代悬针篆当推瞿氏第一者的令问,其篆书结法古朴,但华饰有加;用笔圆劲的李庾篆书结体方长,但近似李监的玉箸;有功夫亦到,但出于人意,乃近天造之评的卫包、王逾等诸人,均是在某方面存在不足,唯少温李阳冰篆书可举步唐代,因其为人,为官,为艺,都与大唐盛世的端庄,严谨,雍容,豪迈之气象相吻合。诚然,李阳冰的为人耿直与气宇轩昂造就了他秀句满江园,笔法妙天下的美誉。“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运笔如蚕吐丝,骨力如绵裹铁,”书为心画,历代大家对他的赞誉都是李阳冰人格魅力的真实体现。这周咱们来分享唐篆《阳华岩铭》。


图片



《阳华岩铭》,唐永泰二年(766年)刻,在湖南江华县(今江华瑶族自治区),元结撰文,瞿令问书,刻于摩崖。前七行序文为隶体,后三十五行铭文,仿魏三体石经体例,每字先古文,次小篆,再次隶书。


图片



阳华岩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内容,就是阳华岩内唐宋以来的诸多碑刻。而在这诸多碑刻中,书第一块碑的人,就是唐代江华县令瞿令问。




瞿令问,中唐人,生卒年不详。与元结相善。元结为道州刺史时,瞿令问为元结之幕僚,后出为道州江华县令。工隶书,倒薤书。瞿令问是元结在永、道二州开拓刻石文化的得力助手,又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为永州古代石刻艺术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永州现存石刻中,有三处为瞿令所刻。


图片

图片



第一处是今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阳华岩的《阳华岩铭》。当时,瞿令问为江华县令。元结到江华县视察,瞿令问请元结到阳华岩游览。元结感到此岩风光独特,故撰写了《阳华岩铭》。考虑到瞿令问 “艺兼篆籀”,于是嘱其刻于岩壁。元结之铭与瞿令问之篆刻,引来了诸多后来者,使阳华形成重要的古代石刻群,从而成为重要的石刻文化遗产。


图片

此碑为篆隶结合。



第二处是今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的《寒亭记》碑。此碑位于江华的著名景观寒亭中。碑文亦为元结所撰,由瞿令问书刻于石。宋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说:“江华县令瞿令问玉箸篆,笔画浑稳。”


图片

图片



第三处是今祁阳浯溪碑林中的《峿台铭碑》。铭文亦为元结所撰。书体为悬针篆,字形长圆,笔画均细,最见功力。碑石上原无题名,后经考证为瞿令问所书。宋欧阳修在《集中录跋》中说:“右斯人之作,非好古者不知为可爱也,然来者安知无同好也!”对此碑的铭文与书法,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清代金石家瞿仲溶在《古泉山馆金石文编》中,评瞿令问的书法“结体遒劲,所用古文,皆有住所,无一字杜撰,以此见公篆学之精深,实于唐宋诸儒中,卓然可称者。”


图片

图片



瞿令问为道州江华县令。工书,尤杂体篆及八分。元结所作唐阳华岩铭,令问以杂体篆之,刻之崖上。大历(七六六至七七九)中尝八分书舜冢碑。又唐寒唐亭记、洼樽铭并令问书。《古今碑帖考、元次山集、书史会要、格古要论》


图片

图片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竹园寨乡的回山,下面有镂空的岩洞,名阳华岩。洞内有井水溪流,洞壁有摩崖石刻40余方,清晰可辨认者有38方。石窟最为有价值的是摩崖石刻。其中唐朝大诗人元结的《阳华岩铭并序》,石刻长290厘米,宽93厘米,为此处最大碑刻。其题刻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永州地区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其开创了湘桂两地自唐后摩崖石刻盛行之风。


图片

图片



南宋期间,江华县令安圭对阳华岩20余处景点进行慕描容形,绘刻成《道江江华县阳华岩图》,并作序说明。安圭的石刻图文为国内少有,是湖南省仅存的图文石刻。阳华岩摩崖石刻从分布和形状看,分布集中,布局整齐,大小不一,皆为阴刻。最大的有2.3平米,最小的0.75平米。字体集篆书,草书,行书,楷书,隶书等一体。是不可多得的石刻艺术宝库。


图片



阳华岩顶上,有发掘距今2.5亿年前的古海洋生物化石——石燕贝。其作为地质可考有很强的标本意义。




阳花岩为喀斯特地貌溶洞,中空奇特,风景优美,加之摩崖石刻艺术,在江华古八景有“阳华揽胜”美誉。




“九嶷万峰,不如阳华”,古人如此评价,今者更视为一枚瑰宝,嵌在瑶民的心中。


图片

图片



道州江华县东南六七里有回山,南面峻秀,下有大岩,岩当阳端,故以阳华命之。县大夫瞿令问艺兼篆籀,俾依石经,刻之岩下,有铭曰:




九疑万峰,不如阳华。阳华巉巉,其下可家。洞开为岩,岩当阳端。岩高气清,洞深泉寒。阳华旋洄,岭巅如辟。沟塍松竹,晖映水石,尤宜逸民,亦宜退士。吾欲投节,穷老于此。惧人讥我,以官矫时。名迹彰显,丑如此为!於戏阳华,将去思来。前步却望,踟蹰徘徊。大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岁次丙午五月十一日刻


图片

图片



在《阳华岩摩崖石刻》中,人称“三体碑”的《阳华岩铭并序》无疑是这里最具有历史文物保护价值和文学艺术审美价值的。元结所作的《阳华岩铭并序》对江华“阳华胜揽”风景进行了极力赞美,称其为:“吾游处山林几十年,所见泉石如阳华殊异而可家者,未有也”。铭中那句“九疑万峰,不如阳华”更是写尽了江华阳华岩风景之胜。元结笔下阳华岩的优美景色,引来了南宋朝议大夫、人称“冰壶先生”的李长庚(湖南宁远人)晚年到江华阳华岩定居,终老一生,逝世后落葬于阳华岩附近。


图片

图片



元结,字次山,河南洛阳人,号漫叟,生于公元717年,进士及第,唐朝诗人、散文家、古文运动先驱,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大历元年(766年)曾两度出任道州剌史。瞿令问,唐代宗时人,生卒年份无法考究,工书,尤杂体篆及八分。先为元结道州幕僚,后出任道州江华县令,与元结友善,时元结作文交瞿令问书之。瞿令问所处的唐朝中期,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他名列唐朝四大书法篆刻大家,其名头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相当的响亮。若单论元结与瞿令问之间艺术成就和影响,瞿令问丝毫不逊色于元结。


图片



在《阳华岩铭并序》中,元结以清新流畅、秀丽优美的文笔,配上书法大家瞿令问以隶、篆、籕三种字体刻于阳华岩石壁上,可谓珠联璧合,文书双畅。“三体碑”前七行序文为隶体,后三十五行铭文,仿魏三体石经体例,每字先古文,次小篆,再次隶书。清代金石家瞿仲溶在《古泉山馆金石文编》中,评瞿令问的书法“结体遒劲,所用古文,皆有住所,无一字杜撰,以此见公篆学之精深,实于唐宋诸儒中,卓然可称者。朱关田在《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中亦称“有唐一代悬针之篆,当推瞿氏为第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元结是后魏常山王元遵的第十五代孙。年少时有些吊儿郎当,十七岁那年,才蓦然醒悟:如果不加油读书入仕,恐怕会愧对列祖列宗。于是,他改变志向认真求学,拜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元德秀为师。元结原以为自己拜在名师门下,可以轻而易举地考取进士,哪知道天宝六年(公元747年)第一次参考,居然名落孙山。等到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再次参加考进士时,修养得以精进,以至礼部侍郎阳浚看了他写的文章后,赞叹地说:“评为一等也辱没你了呀,考官靠录取你表功!”元结果然考中上等,又考中制科。不料时值战乱,元结未能出仕。


图片



肃宗召见国子司业苏源明垂问天下的贤士人才,苏便推荐了元结。当时史思明正攻打河阳,天下形势紧张,皇帝将元结召来京师,问他有何奏议。元结第一次朝见皇帝,颇为拘谨,心有顾忌,又怕辞不达意,便呈上《时议》三篇。皇帝阅毕大喜,便提升他为金吾兵曹参军。史思明叛乱,皇帝决定亲征,元结进言:“贼兵精锐,我们最好不要直接同他争战,应该用计谋打败他。”皇帝认为他说得对,便依计而行挫败贼兵的先锋,元结屯兵泌阳坚守险要,保全了十五个城池。因讨贼有功迁升为监察御史里行。后又到山南东道来调府参理军务。


图片

图片

图片



代宗即位后,元结坚决辞官,乞求恩准回樊上侍奉双亲。第二年七月,唐代宗改元广德,到了冬天,忽然想起辞官的元结,觉得他是一个人才,恰好当时道州贼乱,于是一道圣旨从长安城飞出,把元结调往湖南,出任道州刺史。于是乎,一个疲惫的诗人坐着一条官船从洞庭湖逆流而上,走走停停。第二年五月,元结来到任所道州。


图片

图片



细细品读,我们可以体会到元结在序中的感慨:“吾游处山林几三十年,所见泉石如阳华殊异而可家者,未也。”元结在铭中称:“九嶷万峰,不如阳华。”他对阳华岩推崇备至,很有一见钟情的味道。这一摩崖石刻名显、文美、字特,被后人称为“三绝碑”,1200多年来传为名迹。自元结之后,勒石铭文者纷至沓来,到此打卡,时历唐、宋、明、清诸朝,聚楷、行、草、隶、篆、籀各种书法于一岩,纳诗、词、图、铭、记于一地,可谓江华石刻书法的集大成者,在众多的岩崖石刻中实为鲜见,成为古人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图片

图片



有人说:张家界是一幅画,永州是一部书。在永州这部博大精深的书中,作为书法大家怀素、何绍基早为世人所耳熟能详。然而在中华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在永州还有一位青史留名的书法大家,他就是唐代的江华县令瞿令问,一位在中国书法史上赫赫有名、有着相当影响的历史重量级人物。


图片



至秦以后,篆书式微,在唐代出现了复兴之势,浓厚的文化氛围为篆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科举制度的实施、书学教育的开展、立碑之风的盛行,极大地促进了唐人对书法的重视,加之字书的校正、古文经学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篆书的学习热潮。


图片

图片

图片



瞿令问的篆书笔法古朴,运用了“悬针篆”造型,在书写性和装饰性之间找到平衡。他将线条的特性极致发挥,既夸张了线条的形态,又保持了线条的力度,还合理地处理了空间结构,强调对比,变化丰富,和谐统一。


图片

(一)悬针篆法、富有装饰



纵观瞿令问的篆书作品,知其深受古文笔法所影响,这种笔法被称为“悬针篆”,是小篆的一种变体,指线条垂直、笔端出锋、细如钢针的篆书。虽有书史相传“悬针篆”为东汉曹喜所制,但这一形态可以追溯到西汉末新莽时期(公元8-23年)的布币篆文,其中的“大币黄千”笔画纤细、垂直摆动、末端出尖,《崤台铭》中的篆书字形与之颇为相似。


图片

图片

图片



瞿令问的悬针篆书极具装饰意味,符合了唐人尚美饰的审美习惯。《阳华岩铭》笔画稍细,露锋出尖,意重模仿,圆转妩媚;《峿台铭》是其成熟期作品,竖画锐末出尖,如悬挂的钢针,方端工整。他运用悬针篆法,加以提炼改造,夸张了笔端的粗细形态,突出了线条的装饰效果,形成了其篆书的独特特点。


图片

图片

(二)线条细瘦、飘逸流畅



在《峿台铭》中,瞿令问敢于突破篆书线条的原有长度,故意拉长线条,使之变得纤细瘦硬。这样的线条变化,早见于东汉熹平六年(177年)《尹宙碑》碑额“从铭”二字,是将垂画线条加长,弧曲飘拂,出锋锐末,完全超出字形结构。④瞿令问将竖画多作直线处理,強调了线条的垂直之势,又在笔画下端有粗细变化,收笔尖锐,宛如悬针,显直爽韧劲、锐末锋利之感。


图片

图片



《阳华岩铭》中线条多圆转,而《峿台铭》中在转笔处加入了方意,由圆转变为方折,增加了线条的稳定性。瞿令问书篆运笔沉稳,笔力精到,在增长线条的同时,还能保持住线条的弹性,使线条刚劲挺健,圆拔有力。看其线条,质感光滑,匀细一致,略微摆动的优美长弧,让其篆书变得轻盈飘逸、灵动流畅。


图片

(三)结体修长、上密下疏



瞿令问的篆书强调纵势,较秦汉时期的篆书作品,因线条绵长,结体更修长,与同时期的其他篆书作品相比也是较为偏长的。在空间结构上,横画紧密地平行排列,挤压字内部的空间,竖画向下部伸展,分割大块面,上下结构的字形尤其突显,形成了上密下疏的视觉效果。其篆书作品结体宽阔,上部十分紧凑,将字形的重心上移,下部极尽舒展,又将竖画下垂延长,加强了线条和空间的疏密对比,从而达到了视觉上的平衡。在章法布局上,横纵有度,线条排列有秩序感,互有穿插,参差错落,字与字之间相互照应,规整平正,分布合理,气势连贯。


图片

图片

图片



瞿令问上追汉魏,取法碑刻石经,擅于从古法中汲取营养,通过夸张具体的符号元素,追求篆书的饰化美感,他的篆书风格与时代的审美相符合。游山玩水式的文人生活丰富了他的书法创作体验,精研“悬针篆”笔法,在用笔和结体上做创变,强化装饰效果,增加线条变化,把握空间布局,将之规范秩序化,做到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协调。瞿令问的“悬针篆”风格为宋至清代的篆书书家提供了可行的借鉴样式,他在篆书方面的大胆尝试与创新,对于后人的创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图片

图片



谢谢大家,这周的学习就到这里。晚安,大家周末愉快。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汇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