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秦汉,皇帝为什么又被称为“县官”?

 传统文化管窥 2021-10-11

我们知道,在过去,人们称一县的长官为“县官”。

这个官不大,通常为七品,所以民间称之为“七品芝麻官”。

然而,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在秦汉时代,“县官”这个称谓却非比寻常,曾作为皇帝(天子)或朝廷的代称。

七品芝麻官

例如,《史记·周勃世家》载:“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条侯。”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史记索隐》注云:“县官谓天子也。”

又如,《汉书·霍光传》载:“(霍)禹曰:'我何病?县官非我家将军不得至是,今将军坟墓未干,尽外我家,反任许、史,夺我印绶,令人不省死。’”

三国曹魏时人如淳注曰:“县官谓天子。”

据有关学者统计,“县官”一词在秦汉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大量出现,如《史记》中(含注)共出现36次,《汉书》中(含注)共出现82次,《后汉书》中(含注)共出现28次。

这些文献中的“县官”大多数指皇帝(天子)或朝廷,仅个别情况下也指郡县之县的官府或官吏。

秦始皇

那么,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称皇帝或朝廷为“县官”呢?

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不敢斥言朝廷,故以县官称之”。即认为直呼皇帝或朝廷是不敬的,所以用“县官”作为规避语。

不过,即便这种观点成立,也依然没有解答:何以要用“县官”来规避直呼皇帝或朝廷。

对此,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指出:“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

此说应源于《礼记·王制》郑玄注:“县内,夏时天子所居州界名也。殷曰畿……周亦曰畿。”

郑玄认为,夏代的制度称王畿为“县内”,到了商代和周代则称“畿”。司马贞则进一步指出,“王者官天下”,所以称天子或朝廷为“县官”。

汉武帝

称王畿为“县内”是否是夏代的制度,我们今天已无法考证。不过,据学者们的研究,“县”的来源应当是很古老的。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春秋时代的县》一文中,就对春秋时各国的县制作过详细的考证。他指出:“楚、秦的县直隶君主,晋、齐、吴的县多是卿大夫的封邑”。

也有学者检索统计了历史文献中的“县官”一词,发现从先秦到汉武帝,“县官”一词主要与财物收支有关,如上文所引《史记·周勃世家》中的“庸知其盗买县官器”。

该学者推测,由于(秦国及楚国的)县直属于君主,长官由君主直接派遣,县的税收也收归君主,“县官”遂成为君主财政的代名词。很可能置县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君主征税。

也就是说,在汉武帝以前,“县官”指的是少府掌管的皇帝(君主)财政;从汉武帝以后,“县官”的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逐渐成为皇帝或朝廷的代称

《礼记·王制

也有人认为,“县官”源于战国时期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赤县神州”说。既然将中国称为“赤县”,皇帝自然便称为“县官”。

对此,有学者通过考证历史和出土文献,认为“县官”并非源于邹衍的“赤县神州”说,而是源于《礼记·王制》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

该学者认为,以“县官”称天子或朝廷的制度始于秦始皇统一中国。而其来源便是王制理论。

按《礼记·王制》的说法,四海之内为九州,天子居中央的一州,称“县内”,县内也称作“甸”;县外的八州也称作“采”,王设方伯进行统治;九州之外是“流”,是王统治之外的区域。九州加流就构成了四海。


这便是《礼记·王制》所构架的世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依照这一王制观念,将新王朝和自己的帝室取名为“县官”,意为自己从诸侯国君升格为天子,成为居住在县内(王畿)统治天下的官。

《礼记·王制》四海九州示意图

对以上观点,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