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哲学源流史》人文主义哲学之八:托马斯.莫尔2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10-12

人文主义哲学之八:托马斯.莫尔2

莫尔多才多艺,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出色的律师,而且还是一位颇有特色的历史学者和富有才情的讽刺诗人。对他的历史著作,后来的研究者看法不一,对他的讽刺诗,则有很高的评价。他的讽刺诗中以政治类诗篇居多,诗中反映的思想也和他著作中的看法一脉相通。他写道:" 慈善的统治者是什么样的呢?  

这是一条保护一群牲畜的狗。  

它驱赶着狼。  

那么,不慈善的国王呢?——他本身就是狼。"

但他最有影响也最有价值的著作,还是他那部名闻遐迩的空想社会主义作品《乌托邦》。 

 

《乌托邦》是用文艺手法写成的政治书籍。书中通过一位海外游人来谈观感。这种写法,现代人恐怕不好接受,但在西方依然有天外来客、外星人之类的文艺作品,倍受世人青睐。以海外游客谈海外美妙奇异的经历,正合当时时尚。彼时前有《马可波罗游记》,后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加上资本主义的文化本性就是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相信海外奇谈,也很喜欢海外奇谈式的著述。托马斯.莫尔选择这样的手法,既投世人所好,又不易被当权者抓到把柄,还能笔墨酣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谓一举数得矣。  

《乌托邦》有类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但二者在风格与品性上都有不同。《理想国》以理性思维作主旨,非合理式不成理想。《乌托邦》则毋须这些抽象。他将一连串的见闻,如影如形,生动具体,一件一件慢慢道来。  

以其内容而言,《理想国》的理想与《乌托邦》的理想也有不同。前者记述的是古希腊时代的圣者的思考。后者是资本主义文明初期一位思想家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现实的批判。  

《乌托邦》全书分为两卷,第一卷以批判为特色,第二卷则全然理想的形象描述。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看,自然第二卷是他的主脑。  

《乌托邦》中的理想生活,大约有如下种种:《乌托邦》最为看重城市,未讲其他,先谈城市,虽然他的理想之一,是要求人人都能重视农业生产。讲理想先讲城市,正是资本主义文明的品性。  

讲城市先讲环境,则是莫尔先生的特色。他一是强调城市环境应该不受污染,二是强调城市功能应能抵御自然灾害。讲城市的一节,共有10个段落,其中谈到防止污染的就有两段,谈到防止灾害的又有两段,而且十分重视美化,书中写道:" 乌托邦人酷爱自己的花园,园中种有葡萄、各种果树及花花草草,栽培得法,郁郁葱葱,果实之多及可口确为生平第一次见到。他们搞好花园的热忱,由于从中得到享乐以及各街区于此争奇斗胜而不断受到鼓励。一见而知,花园是对全城人民最富于实惠及娱乐性的事物。这个城的建立者所最爱护的似乎也是花园。"看来,莫尔的环境保护意识,确实有些超前。  

《乌托邦》论述的一个重点,是关于社会的管理方式。自然,莫尔也是主张集权的。他心目中的总督管理,应该采取终身制。这是因为,在莫尔的时代,首先需要建成一些强大的国家,这一点,在当时有远见的政治思想家中恐怕也是一种共识。而他的独到之处在于对选举制的推崇。在他看来,非经选举,任何一级的行政官员都不能产生,而且如不称职,还可撤换。他认为,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应由贤人担任,而最好的贤人莫过于柏拉图式的哲学王。换句话说,唯有哲学家皇帝才是最好的皇帝。  

他主张法制,但认为法律应该删繁就简,使人人明白,人人记得,且人人都能用法律来保护人民的利益和民主权利。  

《乌托邦》的经济思想,则坚决认为公有制才是真正合理的所有制形式。《乌托邦》中没有个人财产,或者说,凡个人财产亦是集体财产,反之,也是一样。他说:" 在别的国家,人们固然谈说公共福利,但所奔走打算的只是私人的利益。在乌托邦,私有财产不存在,人们就认真关心公事。" " 因此只要公仓装满粮食,就决无人怀疑任何私人会感到什么缺乏。原因是,这儿对物资分配十分慷慨。这里看不到穷人和乞丐。每人一无所有,而又每人富裕。" " 当人们毫无忧虑,快乐而安静地生活,不为吃饭问题操心,不因妻子有所需索的吵闹而烦恼,不怕男孩贫困,不愁女孩没有妆奁,而是对于自己以及家中的妻、儿、孙、曾孙、玄孙,以及绵绵不绝的无穷尽后代的生活和幸福都感到放心,那么,还有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更大的财富呢?" 因为没有私有制,所以人人需要劳动,而且人人以劳动为荣。  

《乌托邦》的消费观念,首先强调的是满足人的健康需要,而不主张奢华,更不喜爱金钱。公有制原不需要金钱。所以在" 乌托邦" ,金子、银子没有特殊地位,不过数量稀少而已。而那些披金挂银、满身珠光宝气的人,在" 乌托邦"人的心目中,不过是些丑角罢了。

《乌托邦》重视家庭和婚姻,在这方面,莫尔有许多奇异大胆和充满浪漫风格的描述。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婚姻的目的主要是为社会生产健壮而又训练有素的后代。因此,婚姻既不完全是个人的事件,又是最神圣和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他讲到选择配偶时,说了这样一段惊世骇俗的话:" 在选择配偶时,乌托邦人严肃不苟地遵守在我们看来是愚笨而极端可笑的习惯。女方不管是处女抑或孀妇,须赤身露体,由一位德高望重已婚老妇人带到求婚男子面前亮相。同样,男方也一丝不挂,由一位小心谨慎的男子陪伴来到女方面前。我非笑这样的风俗,斥为愚蠢。

乌托邦人却对所有其他国家的极端愚蠢表示惊异。试看人们买一匹花钱本不太多的小马,尚且非常慎重,尽管这匹马差不多是光着身子,尚且不肯付值,除非摘下它的鞍子,取下全副挽具,唯恐下面隐藏着什么烂疮。可是在今后一生苦乐所系的选择妻子这件事上,他们却掉以轻心,对女方的全部评价只根据几乎是一手之宽的那部分,即露出的面庞,而身体其余部分全裹在衣服里,这样,和她结成伴侣,如果日后发现什么不满意之处,就很难以融洽地生活下去。"
  这方法不免有些粗鲁不合古礼,尤其关于和牲畜相比的那几句,更令绅士淑女难以忍受。但假使我们从形式和从内容上去理解之,则却颇有些现代人主张的婚前检查的味道。 

 

《乌托邦》人重视福利,重视教育,重视健康,重视幸福,他们对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问题都有很独特而精采的论述。其对不治之症的医疗处理方式,甚至颇有些近似现代人主张的" 安乐死"。莫尔写道:" 对患不治之症的病者,他们给以安慰,促膝交谈,力图减轻其痛苦。如果某一病症不但无从治好,而且痛苦缠绵,那么,教士和官长都来劝告病人,他现在既已不能履行人生的任何义务,拖累自己,烦扰别人,是早就应该死去而活过了期限的,所以他应决心不让这种瘟病拖下去,不要在死亡前犹豫,生命对他只是折磨,而应该怀着热切的希望,从苦难的今生求得解脱,如同逃出监禁和拷刑一般。或者他也可以自愿地容许别人解脱他。在这样的道路上他有所行动将是明智的,因为他的死不是断送了享受,而是结束掉痛苦。并且他这样行动将是服从教士的忠告,而教士是上帝意志的解释者,所以那是虔诚圣洁的行动。" 虽然是引导死亡的,但那语气,给人的印象,却有些诙谐甚至幽默似的。  

看起来,空想并非完全没有实用价值,也许今日没有,说不定300 年后,就又有了。为着将来子孙后代的幸福,纵然有些似乎千奇百怪的幻想,也总比僵化死板、墨守成规的好。" 乌托邦" 人重视道德,以为道德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乌托邦" 人反对战争,认为参加战争只是迫不得已的行为。莫尔说:" 战争是唯一适宜于野兽的活动,然而任何一种野兽都不像人那样频繁地进行战争。" 莫尔是英国玫瑰战争时代的一代人,他对战争的憎恶,信有由矣。  

《乌托邦》中一个特别值得说明的方面,是莫尔的宗教观。他在这书中表达的宗教思想和他后期与路德的论战比较起来,仿佛他本人还有些退步似的。  

《乌托邦》中的宗教信仰的基本点,在于信仰宽容。宗教宽容实际上是英国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莫尔之后,这个传统一直未曾断绝,到了洛克时代,更以精细严谨的理论方式发达起来。莫尔的观点是:" 在乌托邦,大家的信仰不相同。然而信仰的表现形式虽分歧不一,可以说条条道路通到一个目标,即崇拜神格。因此,教堂内所见所闻都显得与普遍的一切信仰不矛盾。  

任何教派如有其自己仪式,可在每人家中举行。所以教堂中没有神像,个人可自由去体会神的形象,不管他喜欢那一种最虔敬的方式。乌托邦人称呼神为'密特拉' ,别无其他特殊名称。他们一致认为,可以用这个名称体现神威的性质,不管这一性质是什么。所用的祈祷文则是每个人都可以念,不致于和自己的信仰有抵触。" 看了《乌托邦》和莫尔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知道,莫尔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文思想的博学多才而又绅士色彩浓重的大思想家。他一生憎恶丑陋,推崇良善;反对欺诈,主张宽容;反对战争,爱好和平;反对动乱,渴盼安定。  

因此,他作为新兴资本主义文明的思想家,对当时社会所存在的剥削、欺诈和不平等现象,确是深恶痛绝的。在《乌托邦》第一卷,他对种种此类现象都作了深刻尖锐的讽刺和批判。特别是他那有名的" 羊吃人" 的论点,更是得到后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赞赏和肯定。  

值得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莫尔及其《乌托邦》现象,给后人一种深刻的启示,即任何文明的建成,都需要批评和批判。其实《乌托邦》的理想并不合资本主义的实际,但如果没有《乌托邦》式的著作,资本主义文明又显得不完整。批评也是一种独特的共鸣声响,在这个意义上讲,拒绝批评即拒绝文明。  

正如库萨的尼古拉是德国近代哲学的最好前驱人物,莫尔的风格也十分合乎英国人的民族文化传统。他的平和如绅士般的战斗精神,希望安定渴求进步的文明要求,颇合英国历史发展的特殊轨迹。他的这种风格,在其后的英国历史上,将不断得以重演与充实。  

莫尔是西方近代思想史上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可以告慰他在天之灵的是:虽百年之后,他的这一派思想,犹不乏后继之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