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时代伟大的诗人、散文家陶渊明的代表作,里面详细描绘了一个和平而恬静的世外桃源。无独有偶,千年后的英国,莫尔在他的《乌托邦》中同样描述了一个类似的社会:人人从事生产劳动,按需分配,世代安居乐业。通过对于《桃花源记》与《乌托邦》两部作品的介绍,比较其在创作背景、写作目的等方面的异同。 中国论文网 http://www./4/view-2252744.htm 关键词:《桃花源记》 《乌托邦》 异同 1. 《桃花源记》的内容及创作背景 1.1 《桃花源记》的内容介绍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以精炼的文字描述了武陵渔人来到桃花源的全过程,并按“游记”的时间顺序,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田园生活的图画。“土地平旷,屋舍井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①这里没有喧闹与斗争,更没有灾难和不公平,没有阶级,也没有剥削,人们可以自给自足,人人安居乐业的小村庄。“人人劳作,家家快乐”,简直就是人们世世代代一直所向往的人间的“仙境”。 1.2 《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 根据史料的记载,陶渊明生活在东晋,那时政治矛盾尖锐,社会生活也动荡不宁。《桃花源记》所描述的生活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是陶渊明及当时的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的生活,它体现了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现实社会之不满的心理。②《桃花源记》反映出人民大众期待摆脱压迫和剥削的要求,具有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意义。 2. 《乌托邦》的内容及创作背景 2.1 《乌托邦》的内容介绍 远在欧洲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在1516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乌托邦》(Utopia)。《乌托邦》借希斯洛蒂的旅行者之口,叙述他本人随航海家维斯普契(Amerigo Vespucci)到美洲,而又继续独自起航旅行,发现了完全不同于当时欧洲各个国家的一片海域,岛屿上有个国家的名字就叫乌托邦。莫尔所描述的乌托邦是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的雏形:一切生产资料归国民所有,日常用品按需分配。那里的人民都从事生产劳动,每天有固定的时间学习和研究科学,当然也有丰富的娱乐生活。乌托邦里没有堕落和罪恶。现在,乌托邦这个词语专指不现实、不存在、虚幻而完美的世界。 2.2 《乌托邦》的创作背景 托马斯?莫尔是十六世纪英国一位有名的人文主义者,《乌托邦》书中的思想,更多的体现了是人文主义的热忱,有其自有的特性。乌托邦中提出了公有制的概念,讨论了应该以人为本的文艺复兴的精髓,人民之间应和谐共处,尊重人的婚姻自由、宗教自由等与十六世纪英国人的生活相关的问题,莫尔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要消灭它。他创作的主要目的也是要批判和讽刺当时的英国社会,与乌托邦中的人民与当时社会的罪恶作了巧妙的对比,而达到谴责批判现实的目的。 3. 《桃花源记》与《乌托邦》异同之比较 3.1 两书的相同之处 人们心中总是有个理想的世界存在着,特别当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的时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后遂无问津者”作为结尾,天衣无缝,找不出任何破绽,让读者除了叹服,也没办法在细作询问,其实也暗指理想的世界的不可能实现。而莫尔则的《乌托邦》的真正含义是“乌有之乡”。《桃花源记》与《乌托邦》都讨论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两个社会的都属于很难发现的地方,如《桃花源记》中所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而乌托邦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也是极其隐秘:“乌托邦岛中部最宽处达两百英里,两端渐行狭窄。地形迂?呈心月状,全岛周围长约五百英里。岛之两端隔海相峙,仅十一英里左右。海水由岛之两角流入,形成一片汪洋,……恰似一池静水。”③ 此外,两个社会的人民都过着和美相处、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的生活。两个社会中的人民都是以从事以生产活动为主要职业,能够达到自给自足。每个人就如同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中,为了共同的幸福而努力工作生活。在一切财物充裕的时代,没有必要为了个人的财富而努力。 3.2 两书产生社会背景并不相同 如上文所述,《桃花源记》的创作时间在东晋,正值政治矛盾尖锐的时代,人民的社会生活动荡不宁,居无定所。陶渊明在写作的时候已经归隐田园十六年了,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数次投降,安于江左的一隅之地。朝廷内部生活荒淫,军阀连年混战,赋税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国家濒临崩溃的时代里,陶渊明的一腔理想无法实现,只得寄托希望于“桃花源”这个仙境。 而《乌托邦》创作的社会背景是十六世纪初期的英国。此时国王的权利威胁着贵族和教会势力,而农民和新资产阶级在政治目的不明确的前提下成为了王权的维护者。当时的资产阶级正处于原始资本积累的阶段,他们有着的特殊经济利益。马丁?路德发动了宗教改革,由此而激发起的各阶级反抗压迫剥削的斗争。摩尔在《乌托邦》中大胆的抨击了当时的“羊吃人”的社会现状,描写了人民的痛苦。 3.3 两书产生文化背景并不相同 此外,《桃花源记》与《乌托邦》的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桃花源记》是以中国的儒家和中国道家文化为背景的。南北朝时期与中唐时期的中国属于政治纷乱的时代,却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酝酿了道学和理学的产生,这一时期思想与沉迷在中世纪的欧洲的黑暗是完全不同的。文中体现出陶渊明对大自然的珍爱,对自然社会的赞美,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以及对于隐士生活的向往,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而莫尔的《乌托邦》是基督教的产物,他在求学阶段就深受柏拉图的《理想国》的影响。⑤在那里人人平等,选举民主,两书都在阐述基督教的教义:上帝与人民之间的关系。 3.4 两书折射的社会现实不同 《桃花源记》的时代是晋宋易代之际,魏晋是个崇尚隐逸的时代,陶渊明的清明廉正,不与权贵之势苟同,因而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并逃避社会现实,长期隐居田园。陶渊明在文学作品中达到了作品与理想的高度统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桃园,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陶渊明在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的逃避,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莫尔的《乌托邦》想在其中折射的是英国社会,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在不断的压迫普通人民大众,对其进行深刻的讽刺和抨击。 注释: ①《桃花源记》:陶渊明 ②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③ 托马斯托?斯?莫尔,郭湘章译,《乌托邦》,台湾,国立编译馆,1966 ④ 陈寅恪于《桃花源记》的揭示 ⑤ More, Travis; George M. Logan (1989). Utop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