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漫谈:“皇、帝、王、君”有何文化内涵?字字玄机!

 天高地阔风清云淡 2021-10-12

中华文化中,对“皇”、“帝”、“王”和“君”各有表意,都是古代对最高统治者的不同称谓。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称号,而是别有深意的,代表了古人对理想政治秩序的预设和理想君主人格的规定。从文字源流的角度探讨其本义,谈谈这三个名号的所包含的中华文化内涵与政治哲学意蕴。

其一,何谓“皇”?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曰:“皇,天也。”“皇”亦是天的另一重面相。

《说文解字》曰:“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可见“皇”更具有源头和开端的意义,是对“大立法者”的称呼。

《尚书正义》曰:“帝者公平天下,其道可以常行……而皇优于帝,其道不但可常行而已,又更大于常……然帝号同天,名所莫加,优而称皇者,以皇是美大之名,言大于帝也。”又曰:“五帝有为而同天,三皇无为而同天,立名以为优劣耳。

“皇”这个名号比“帝”更尊贵,有类于《庄子?天下》篇所谓“神人无功”的境界。

《白虎通义》曰:“号之为皇者,煌煌人莫违也。”更赋予“皇”以极大的威权。

其二,何谓“帝”?

孔颖达《尚书正义》曰:“言'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谛也,言天荡然无心,忘于物我;言公平通远,举事审谛,故谓之帝也。

《白虎通义》曰:“德合天者称'帝’。”

“天”在古代语境中是一个本原意义上的至高存在,随意“帝”是“天”的另一个面相,意味着“公平通远,举事审谛”的政治智慧。

其三,何谓“王”?

《说文解字》曰:“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依照《说文》和董子的解释,“王”一方面是人心的凝聚,一方面又要参通天地,将天道切用于人事。

《尚书正义》曰:“不得称帝者,以三王虽实圣人,内德同天,而外随时运,不得尽其圣,用逐迹为名,故谓之王。《礼运》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即帝也;'大道既隐,各亲其亲’,即王也。

“王”又稍逊于“帝”,因其不得不囿于时运,考虑具体的政治现实。可见,与近乎“天人”的皇和帝不同,“王”更贴近大地,与人间事务有着更紧密的关联。

其四,何谓“君”?

君,尊也。从尹从口,治理发号。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

《春秋繁露》记载:“君也者,掌令者也。”君王即是古时对帝王的一种尊称。

“君”又稍逊于“王”,重点掌握一方事物。

综上所述,四个名号之间存在着位阶上的层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天学”与“人学”的相辅——每一个伟大文明的开创者,无不以自然秩序来规定政治秩序。

“皇”这个名号比“帝”更尊贵,更是“天”的代名词,习惯以“天子”自称;而“王”是将天道切用于人事,更接近于地,所谓“君权神授”、“受命于天”;“君”以十五之地存,也就是具体执行的人。

想知道更多文化、风俗、轶事、传统经典,请关注「珣玗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