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水之四-小火车、团山古村

 hsgzlgg 2021-10-12

建水小火车是在云南人民自主筹资修建的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米轨铁路基础上建成。米轨铁路是中国重要的工业遗产、世界米轨铁路的“活化石”,是我国早期铁路中保存较完好的一条,且尚在全线运营,整体构成不可多得的世界性文化遗产资源。

云南米轨铁路是由历史上的滇越铁路、个碧临屏寸轨等铁路演变而来,穿越了3个世纪,运营了100多年,承载着中国、法国、越南三国特殊的历史记忆,是重要的世界性历史文化资源。

建水古城小火车由昆明铁路局、建水县双方投资,对沿线车站房屋进行修缮,对开行旅游观光列车所需的机车、车辆、线路等设施设备进行整备和维修,并打造沿线车站景观景点,让个碧临屏铁路焕发生机。

建水小火车现在是一趟旅游专列:从紧邻建水古城的临安站出发,经“十七孔桥”、“乡会桥站”、终点是“团山村”站,然后原路返回。前两站每站停车30分钟;最后的团山村站停车一个半小时。每站都有导游带领下车去景点参观。

始发站是临安站。

小火车的票价是往返100元(也没有坐单程的),如果想做软座是120元。

大厅里有一个建水古城的沙盘,可以大略解一下建水景点的分布。两侧是长靠背椅。

站台。

车站有一个三面钟,不是原装的,目前原装的法国三面钟只有碧色寨车站能见到。所谓三面,两面朝外,一面在车站内。三个钟面共一个机芯。

站台车牌。

火车停在站台上。

有一节列车是开放式的四周是铁栏杆。

上面有靠背椅。四周空地主要专门供游客赏景拍照。

硬座车厢。车上发的狮子糕(味道像萨琪玛)和矿泉水,还都标明是建水特产。

软座车厢。

      火车缓缓开动了,大家都很兴奋,很多人把手伸出车窗外照相,有时候车体擦着铁轨边的枝叶呼啸而过,还是有点危险的。

有一段是全程中唯一能拍到车尾的。

第一站“双龙桥站”。

无人的双龙桥站台。

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是座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它坐落于建水古城城西5里处,横跨泸江与塌冲河交汇之水面上,是云南省著名古迹之一,已列入中国造桥史册。清乾隆年间先建三孔,道光年间又建十四孔与之相连,因此俗称“十七孔桥”。

桥中建有三层楼阁,两端各有亭阁一座。北面一阁在护国战争中被战火焚毁。桥身用巨石砌成,全长148.26米,宽3米,远看犹如一艘楼船,近观似长虹卧波。它造型奇巧,是我国现存的优秀古桥之一,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景点。

1965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前来考察,将其列为全国大型古桥之一,遂被定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南端的小楼阁为重檐尖楼阁,檐角高翘,玲珑秀丽,造型美观。

上到桥面

居中楼阁大而壮观,素有滇南大观楼之称。阁楼内的漏窗屏门,空镂花卉、鸟兽、游龙、神像,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里面很凉快,不少游客以及当地居民在里面乘凉。

第三站乡会桥车站

乡会桥车站是一座有着近一百年历史的建筑,也是个碧石铁路乃至滇越铁路上唯一的一座中西合璧的车站,而其他的车站都是法式建筑的。

乡会桥火车站主体建筑站房,是中法式不同建筑样式特点结合设计的单檐现代建筑,站房建筑主要以中式木结构为主,布局对称,部分小木作上仍然沿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斗、升等构件作装饰,其两侧还各有一面阔三间木构架与站房建筑相连接,外墙体统一为当时个碧石铁路站台建筑的黄色。有铁道标志的二层主楼墙上正中,有楷书繁体“乡会桥车站”字样现在的墙体已经古旧斑驳,但且很有年代感。这里也是很多游客拍照、留影最多的地方。

靠边的房舍已经倒塌,一堆土基散乱地堆在一旁,与倒塌房舍相连的法式建筑别具一格。

左边厢房,没想到如此破败的环境,竟然有如此雅致的房间,几张铺了桌布的小桌子,伸着长长灯杆的落地灯,墙上别致的画框,使整个小屋颇有几分怀旧意味。

这一站主要看点除了车站。就是体验乡村风光。

建水小火车的终点站是团山村站,车子在此站要停留一个半小时供游客参观。  

据有关资料,团山村最早的居民是彝族,“团山”是彝语“图手”,建水方言译为汉字“团山”,意思是有山有水有金有银,风光秀美的地方。听说早年团山村并不存在,直到明洪武年间,江西鄱阳县一位名叫张福的商人,把生意做到了临安(建水),看中了县城外土地肥沃、风俗醇美的张宝石寨,于是在此安家,繁衍子孙,方成为巨族。张福的到来一定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观念,使他们纷纷走出家门,在外为官、经商、开矿,依靠不断的创业实现资金的积累,最终修筑了一个个殷实的宅院,怡然自得地构建出一个与世无争的小城池。建水团山村历史上曾是彝族人的居住地。团山至今完整保存了十九世纪滇南乡村的特色风貌与社会人文环境,村中现存的古建筑由传统的汉族青砖四合大院、彝族土掌房和汉彝结合的瓦檐土掌房三类建筑组成。被称为“拥有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而入选2006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名录。

东寨门建于1904年,为两层的阁楼式建筑,地处团山村的交通要冲,是村子的主要入口,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楼上楼下设瞭望哨,枪眼,是团山村东部重要的防御工事。这样的大门,东西南北各有一个,整个团山村俨然就是一个布局严整的营盘,如此格局、如此规模的乡间村落实不多见。


团山的古民居建筑有一寺、三庙、八大厅、十二“大五间”之说,一寺为大乘寺。三庙为上庙、下庙和家庙(张氏宗祠)。

厅为官府的办公室。民居中有此厅的就有八处,分别是皇恩府、司马第、秀才府、保统府、将军第、张家花园以及门牌29、82号。

“五大间”即五间大瓦房连在一起,具有此规模的民居就有十二座,分别是皇恩府、司马第、秀才府、保统府、将军第、张家花园、知雯园等。

生长在民居院墙上百年仙人掌。

民居建筑形式基本上是“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

所谓“四合五天井”即由三开间四方硬山顶楼房、四个双漏阁、四个小天井和一个大天井组成。但正房一坊的进深与高度皆大于其他各坊,其地坪也略高,多朝东、南,在四个漏角小天井中必确一个用于大门入口,设门楼,亦多朝东、南。

三坊一照壁其中的“坊”指的是天井三面的两层三间的正房和厢房,而照壁却是指庭院闭合,把主入口移至一侧后,在正面墙上修建装饰高墙。而在正房两侧的漏角处,通常修建稍小的耳房,作为厨房、客房或是储物间。

将军第建于1905年,因房主张和任平匪建功,被云南都督蔡锷授予“将军”牌匾而得名。宅院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有大小天井7个,房屋38间。门楼采用青蓝色彩绘和木雕,非常精美。

“将军”牌匾

穿过侧门,进入一进院落。

院内雕饰精美。两层的厅堂宅屋上下都可四围连通,雕花门栏、镂空窗棂巧饰各处。四周摆放小商品供游客购买。

正厅两侧均有楼梯可上楼。

左厢房。

四合五天井之小天井。

另外一进院落。四周厅堂宅屋仅一层,两边厢房的板壁,上有邱庭栋等地方名人的书法绘画和格言警句。

字画。

画栋雕樑。

正厅。

正厅门外石墩木柱。

木雕门扇。每一扇门上图纹各不相同,均包含其独特故事,而图纹上镀的真金大都被游人抚摸或岁月的侵蚀而损失。

左厢房匾额:“萱寿当荣”,贺太夫人七旬大寿。门上精美的字画被涂改为“自力更生”!

右厢房

张家花园是建水四大花园之一,规模仅次于古城内的朱家花园。是张氏后人张汉庭的私人住宅,为团山民居的主要代表,房屋建于清光绪31年,由一组一进院、一组二进院和花园祠堂组成。

匾额:“张家花园

从一扇圆洞中进入,就可见园中的别有洞天。圆洞装有木门,木门是万字图案。院落中的门洞,全为外圆内方,团山人信奉在家要守规矩,在外要处事圆滑。

园中有池塘。正中的祠堂,左边的少爷楼和右边的小姐楼包围着池塘。少爷楼和小姐楼的布局遵照了男左女右传统。少爷楼的翘角又使少爷楼高于小姐楼,体现了左青龙要高于右白虎。老建筑细节处体现了祝福和期盼。

祠堂坐落在十几级台阶的高台上,庄严典雅。

祠堂立柱基础。

祠堂门厅上方的装饰。显然,天花板上原来应该是绘画。

画栋雕梁。

祠堂的九合门。

少爷楼。

小姐楼

如今张家花园早已是人去楼空,徒留斑驳的光影,每天无奈面对一群不能体会它价值的吵闹过客,任何一座行将腐朽但被迫乔装打扮的古迹,恐怕都如同人老色衰的名伶,透着看淡世间炎凉但不得不强颜欢笑的沧桑风尘气。  

司马第,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占地面积1024平方米,建筑面积710平方米,计有大小天井7个,房屋20间,房屋布局由“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组成二进院落,为团山民居中唯一不属张姓的典型外姓民居建筑。

匾额:“司马第”。

字画门。

第一进是三坊一照壁

正厅

左厢房

穿过门进入第二进院落。

第二进是四合五天井。

雕花木门。

正厅。装饰极其华丽且雅致!

六合门上绘有精美的字画。

六合门局部。

六合门局部。

画栋雕梁。

雕花木窗。  

  

  

  


  

  

  


  

  

  

  

  

  

  

  

  

  

 

字画。

皇恩府

始建于1900年,土木结构,整个院子有40多间房屋,全部建筑面积有2000平方米左右,是“二进院”建筑形式的典型代表。皇恩府有7道门可以进出,是“八大院”中门最多的。从大门进入皇恩府,经过一个占地200平方米左右的花园,进入用于接待客人的前院。前院的建筑结构为“三坊一照壁”,青瓦房。前院有“左青龙、右白虎”的绘画,表示皇恩府是一个风水宝地。这里还设有“墨池”,显示着主人的文化素养。而为什么叫“皇恩府”,是因为建造者张树元的母亲在丈夫早亡后,矢志守节,遵循张家“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的祖训,依靠自己的勤劳,把孩子抚养成人,受到了大家的尊敬。后来,张母被清朝“例封安人,立坊入祠,旌表其门”。

大门的石墩。

“皇恩旌表”匾额置于大门正上方,所以得名“皇恩府”。门联为"大启万年新世界,恪守百忍旧家声",横批为"书香世第"。迎面是黑色的照壁。惊喜在后面!

进入大门。

照壁。浓郁的书香气!

第一进三坊一照壁。

照壁

正房。

圆门。

经过好多门,才到第二进院落。

典型的四合五天井结构。正厅和两侧厢房。

正厅。外面两侧有楼梯上楼。

左厢房。

六合木雕门

门左侧木窗,正看、侧看、仰看,会呈现不同的图案,不由感慨前人的聪明智慧!

正看。

右侧看。

左侧看。

仰看。

右厢房

院落

  




  



  

  

  


  

  




  


  



  


  


  

  

  

  

  

  



木雕“犀牛望月”。比喻见到的不全面。成语出处:《关尹子·五鉴》:“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犀牛的角是弯曲的,且长在眼睛前部,视线受到角的影响,看到的月亮也是弯的。

鲤跃龙门。

门上的雕花用镂空雕的手艺做成。据说这个三层镂空木雕出自一个民间老艺人之手,他一生有十多幅作品,其他已经失散,只有这六扇门还如此集中并完好的保存,国家一级文物。 据说当地人给工匠算工钱的方法很奇特,根据雕落的木屑总量来给钱。第一层雕花的木屑是一两木屑换一两银子,第二层雕花是一两木屑换二两银子。第三层木屑是一两木屑换一两黄金。 

  

  

  

  

  

  

  

  

  

  

  

  




照壁。

秀才府为清末秀才李贵明兄弟两人所建,因与原来的寨墙相连,为抗拒入侵的土匪,这坐府邸的围墙也修得非常高,墙上还留有小窗口,便于打击土匪。考上秀才的李贵明、李贵谷两兄弟投笔从商,与张树元一道,在原先就经营锡矿、粗锡的基础上,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商机,从建水开设的第一家天吉昌商号做起,把天吉昌商号的分号开到了蒙自、开元、昆明等地。他们把个旧的粗锡运至香港、上海等地出口,再从香港买回各种货物进行销售,在赚足了银子的同时书写了清代的“儒商”传奇,也反击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观点。

路面很窄,只能容下一辆车。车行树中,闻着清新的空气,肺里很是舒服。

第一进。实际只一间房。

正厅。

正厅二楼美人靠及绘画。

正厅二楼天花板的绘画。

绘画。

绘画。

绘画。

绘画。

三面都是棚子。

右侧。

对面。  

第二进院落

正厅

画栋雕梁及楼梯。

右厢房

左厢房。

营长府

此房的主人张国藩曾担任靖国军营长,所以大家都称29号民居为“营长府”。营长府位于团山村东南部,建造于宣统二年(1910年)。占地面积934平方米,建筑面积844平方米,计有大小天井9个,房间64间,是一组由三进院和两层三间四耳土掌房组成院落。

据民国初年修撰的张氏族谱确凿记载,团山张氏的先祖张福,于明朝洪武年间(1376年),从原籍的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经商贸易到了新开发的云南,那也正是大批移民在明王朝的鼓励或强迫下成规模进入云南的时期。张福一家三迁择里,始居于西关外蓝头坡,后迁至张宝石寨,因喜爱团山山川毓秀,风俗醇美,“形势耸拔,众山环拱,甲于全境,移而居之,建百世之业,房屋栉比,子孙繁衍,竟成巨族”,至今已600余年。

张氏宗祠是团山村张氏祭祀性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建筑不算特别,却是族人议事和祭祖的场所,每年团山村所有张氏家族都要在此举行祭祀仪式活动。

门口的祖训墙。“莫言人短,莫道己长,施恩勿讲,受恩不忘”

张姓家族记载:16世名讳,建有家族宗词,并以“百忍”作为家训,以至家风良好,子孙好学上进之人甚多,历史上出过千总、都司、武举、营管带、将军、分部郎中、贡生、太学生、州学秀才、府学庠生、乡饮宾、乡饮介宾等约20人。

宗祠正堂的门框上悬挂有一幅对联:"张姓始祖,发籍江西鄱阳许义寨,先辈正宗;氏族兴旺,迁移云南建水团山村,后氏立祠",横批"百忍家风"。外侧悬挂:“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

世祠纪念碑。

门楣上的“百忍家风”

正厅。梁上悬挂中华民国十三年立(1924)横匾“绳其祖武”。

传说张家老祖宗活到了二百多岁,问为何长寿,他在一张纸上写下百个忍字,为后人留下了"百忍"家训。

碑刻。

团山“祭祖节”于每年正月二十日举行,祭祖活动的前一天,村民要将村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这天晚上,村里的长辈代表和祭祖活动的负责人还要聚在一起最后确定落实祭祖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祭祖日当天,九点至十一点是迎接时间,主要是迎接张氏家族散居在云南各地前来参加祭祖的代表,同时迎接邀请来的舞龙队、舞狮队、腰鼓队、花灯队等。与此同时,在张氏宗祠内外,也是一派繁忙景象,写对联的,贴对联的,带着祭品出入祠堂的男女老少,加之团山村以张氏家族为代表,将张氏宗祠及宗祠大门前的广场挤得满满的,中午十二点整,所有参加祭祖活动的人员统一在上庙内集体就餐。中午一点,祭祖礼仪开始,分别由二世祖后裔中的长老们轮流主持。要用猪、牛、羊三牲祭献先人,并由专人念祭词,唱“祭祖歌”,随后是舞狮队、舞龙队、腰鼓队依次进入祠堂表演。

张氏宗祠对面的建筑上“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奋勇前进”的字样依稀可辨。

把“私”字当做定时炸当来挖!尽管它产生于那个十分特殊年代,可当我们静心来想想,再看看当今社会现状。

留苑约建于民国初期。宅院占地面积487平方米,建筑面积567平方米,计有天井2个,房屋17间,解放后曾为村公所、办事处用房,现改名为“留苑”。

 特写。

 二门,进入第一进院落。

第一进院落。正厅六合门有一对门神。正厅两侧有楼梯上二楼。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门神。

典型的四合五天井结构。

正厅两侧有楼梯上二楼。

左厢房。

左厢房二楼外墙上的挂钟和字别具一格。

第二进院落。

正厅原来是私塾。

正厅对面。 

废弃的变压器也成一景。 

实际上村里保留了许多土坯房和数百年的青石板路面。


  

团山村最鼎盛的时期应该是清末民初,共和国以后,翻天覆地慨而慷,偏安一隅的小山村也不可能变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所有的大宅子——如同北京的四合院一样——原本是一家人的院落挤进了十几户几十户翻身做主的贫苦人家,但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几近于无的保护维修终究还是对古建筑造成了难以逆转的损害。军队进驻了将军第、营长府,大多数泥腿子出身的农民子弟兵在老建筑那些精美古雅的书法绘画上画上了毛主席的大头像、刷上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等时髦标语,不过,吊诡的是,据说正是因为这些破坏了传统艺术但政治正确的标语、画像,却在文革时期保护了这些古建筑,因为造反派红卫兵们谁敢破坏画了主席像的大门啊!

火车要开了,主要建筑参观完毕,还有许多景点来不及欣赏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