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卞说说——梯子扶不扶

 读写转换小课堂 2021-10-12

人要登高,梯子是好帮手。擦玻璃,挂灯笼,上高处,梯子是借力登高离不开之物。

梯子种类繁多,有的是A型的,有的梯子是直的,见过最为精彩的,是上榧树采摘香榧的蜈蚣梯,一根粗壮的毛竹,两侧杉木供脚踩,猜是其形状类似蜈蚣而得名。当然,梯子不完全如此狭义,能够让人登上高处的都可以统称为梯子,哪怕是一张板凳,但是没人把板凳叫成梯子。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还有电梯这一高科技产物,大大方便了人们进出高楼等场所,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的同时,在着火等情况下严禁使用电梯,所以事物都有必须遵守的前提。

生活中的梯子,物尽其用,依需而取。非物质类的梯子,又在生产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相信这个暑假里,朱永新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生活》一书中说的这句话,大家一定印象深刻。那么阅读中的“梯子”又有哪些呢?

教材是最好用的梯子。作为学生在学校系统进行知识学习的材料,具备的人文价值无可匹敌,而其渗透在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语用价值,是学习目标和过程实施的综合载体。只有正确合理地运用教材,才能更好地用这把梯子去达成目标。要做到的是,能够借用这把梯子去进行攀登的实践,而不是停留在这把梯子可以干什么,用了梯子就可以摘到上面的果子之类的空谈。因此,语文学习过程就是语言文字的实践,去练习和学会用不同的梯子,在实践中掌握具体的攀登技巧,如阅读方法,如表达技巧等等。教材这把梯子,是基本的攀登工具,创造性使用,效果更佳,踏踏实实地使用,完成基本的素养训练。梯子是为登高服务的,登高可用的梯子多种多样;教材是为学习服务的,学习是创造性使用教材。这是把稳固的梯子。

课外书是把特色的梯子。这把梯子丰富多彩,为攀登增加了几分趣味性。课外阅读丰富了知识的广度,提升了读者的综合素养,更能丰富表达技巧,可以让人明辨是非,攀登人生的更高处。这一味营养品吸收的重要方法是读,可以朗读、默读、跳读、浏览。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分学段地把各种读加以具体训练,提升了攀登实践的可操作性。不过,生活中,用梯子爬,是一件很容易能够操作的事情,而借助阅读,系统地攀爬,却无法相对直观地检测,因此,阅读阶梯又具有一定的隐形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我们总是向孩子灌输读书的重要,却没有能够建立让学生主动拿起梯子攀爬的欲望,这种主动借助工具的本领,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家长老师们需要独具慧眼,增加操作实践的可行性。

最后,老师也是孩子成长攀登所需要的梯子。一个个老师,一个个不同阶段的老师,组成了孩子攀登的梯子(或者台阶)。当我们在使用梯子的时候,一定会有人扶稳梯子,是为了帮助爬梯子的人,更加安全地完成高处工作。不过,有时候这把梯子比较老旧,也可能钉子凸出来;有时候这把梯子样子歪斜,不是那么美观;有时候的拿到的梯子是崭新的,又牢固又美观。如果老师是一把梯子,梯子上站着自己正在攀登的孩子,家长是扶住还是嫌弃梯子而放手推到它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