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年级下册期末作文如此考可怎么办

 读写转换小课堂 2021-10-12


教学启示备忘录

设计了几题期末作文题,估计多半孩子写不出来。

既然写不出来,为什么还要设计?

先看题目吧:

有趣的写作一:零度练习(回顾基本表达规律,能够写清楚观察)

(一)、写作任务:

1、目标:练习围绕关键句表达

2、本学期的课文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围绕关键句来写的。关键句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文章主要意思,快速理清文章脉络,看清作者感情、思想等等。请用这种写法,写一写这学期所观察过的大自然,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还可以是其他事物。总之,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和自己观察的感情写清楚。正确使用标点,不少于300字哦!题目自拟。

(二)、设计意图

以往的考题一般都是围绕任务设计的,该作文设计围绕“关键句”的写法进行观察对象的描写,同样是任务写作,学生明确了怎么说清楚的方法,降低了说清楚的难度,关联了课文内容。至于观察了什么,就是学生生活与阅读的接连了,以怎么写来实现写什么的零难度,能够有效降低考场心理压力,且有利于实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评价。

写法回顾为什么不是修辞、不是说明方法,也不是日积月累、古诗的运用而是关键句?

作为学习的主体,人是通过方法的积累学会学习的。写作学习中,运用关键句的方法要比毫无情感的修辞要有价值。这样也是有效降低写作难度的组成,它实现的不是对内容的难度降低,而是写法理解难度的有效降低。

而且,在教材(统编三下册)第三、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中,就有“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样的设计结合了真实的日常学习过程,即使在第七、八单元的语文要素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关键句,来理解哪几个方面的信息整合,如何借助关键句复述等等的学习融合理解。

因此,在考场习作中,关注日常学习中的写法理解,则可以实质性地降低写作难度,而且是有质量的降低。

有趣的写作二:高能转换(整合有趣的想象,不拘形式写清楚道理)

(一)、写作任务:

1、目标:小故事大道理

2、这学期我们学过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还学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些有趣的想象或告诉别人一定的道理,或让人忍俊不禁。就如“快乐读书吧”里所说:小故事大道理。请以“                 ”为题想象一个小故事,说说日积月累中,“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的道理。正确使用标点,合理分段,不少于300字哦!相信你能挑战成功。

(二)、设计意图

通过一定的冲突生成的小故事往往是有趣的,这也是寓言写法的技巧。在这种有趣中留下的笑声中会有什么样的思考呢?教材的日积月累是不是背诵默写就可以了呢?让孩子写寓言是不现实的,但是,这样的技法在写作中作设计,以有效的运用实践发展写作学习的兴趣,实现引导孩子热爱关注生活,并借助课文内容,为写作起始的三年级创造写作辅助。写实、想象的作文需要基于写作经验,课文为大多数孩子所熟悉的经验示范,课文的语言迁移到写作的语言中,也包含了“构思、表达”两个方面。其中,构思的可见要突破理解的可见,借助课文可以为孩子实施更好的铺垫,而与日积月累的道理结合,可以让孩子突破简单记忆的理解,实现运用中理解的实践。

这样的设计,可以发现孩子的“会写与不会写”,达到为不会写的孩子作出有效辅导。这与传统任务写作大家都能写出来相比,评价的价值才能实现为所有的学习者服务。只有在写作中看到谁不会,才能更好地教会所有的学习者会写,这也利于学习者在差距中学习写作。

有趣的写作三:终极挑战(能思辨说真话,能够写清内心情感)

(一)、挑战内容:

1、要求:请阅读给定的材料,联系生活经验、课外阅读,也可以结合本册日积月累、课文,说说对古董的理解,想象这两个“古董”碰到了一起,会发生什么样有趣的故事,你对古董“方帽子”和古董“陶罐”会有哪些新奇的有趣的想法呢?合理分段,正确使用标点,不少于300字。快接受挑战,用自己的思维碰撞情感的火花吧!

2、材料: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世界一天天在改变,那些不舒服的方帽子,慢慢地成为了古董

——第26课《方帽子店》

“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第6课《陶罐和铁罐》

3、题目:古董的故事

(二)、设计意图

正确理解课文内涵是目前班级学情中最大的困难。孩子们有朗读、背诵,但对于课文的表达意义尚未有基于理解的运用,且三年级的孩子联系课内阅读理解写作是不具备的写作能力,而目前的教材写作,是以单元单篇设定的,习作素养虽然有着纵向年级的关联,但缺乏与阅读有效联系的写作学习设计。

同一种事物,同一种名称却有着不同的意义,是对生活观察的高阶思考。与以往对事物、植物、动物的观察相比,观察生活(阅读)将是孩子们学习思维的最终生成目标。三年级孩子能够理解不同背景下相同名称的不同价值吗?如果孩子能够用简单的故事说清楚自己的想法,这将是具有思维能力的学习者。

这样设计的唯一问题是,我们始终认为孩子可能不会写,转而设计各种习作支架。如果说溺爱害了孩子,那么写作学习上的这种溺爱也将毁了孩子的创造性,下一个莫言出现的时间也许就要更长。没有站在孩子具有天然想象力和童心的立场去设计写作任务,为符合孩子的观点表达、情感抒发、写作兴趣而设计孩子喜欢的挑战,这样的学习写作将会永远没有难度。

再来看看既然孩子写不出来这样的作文,为什么还要这样设计考题的问题。

首先,三年级孩子可能真不具备要在写作中表达观点、看法、思想的能力。这样的设计很大程度是无法达到的写作美好构想彼岸。但孩子们一定喜欢去尝试,因为挑战是人的本能,学习也应该如此。

“发现法”的创始人布鲁诺说:“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这样的设计,相对于《课标》的总体目标与学段写作要求,我觉得还是达标的。而对于日常单元习作以及小练笔却未曾有效涉及。学生为什么写不出来,有一部分原因是积累和习惯,同时我认为我们的习作从未有1、有效联系积累(课文而不是字词);2、乐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从没想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发现学习如果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那么写作的设计就要立足探究性思维,其中唯一要关注的是,我们的孩子是三年级的孩子,这个学段的探究性思维能力处于什么阶段,其兴趣特点又是怎样的。其中的挑战来自于: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如何进行。

既然是以基本教材为内容,则可以有效联系教材阅读。以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为着手,探究课文表达的方法,归类这样的表达方法,并结合实践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就有效降低了难度,立足了三年级儿童立场。无论是学会用关键句写,还是说清楚内心理解的道理,在这样的设计前提下,哪怕是要三年级的孩子表达对生活的看法也有了依托。它与原来的写作支架不同的是,孩子们的支架基点是思维,而不是好词好句、开头结尾、修辞手法等等技能。恰恰是相反的是,孩子是在需要为说清楚某件事、某个观点、某种感情的时候,联系积累的好词、修辞,那就是完全有意义的学习展现。

所以,我的思考是:

1、破一题与破万题的抉择

离了读者,就可不必有文章,期末考试中的作文也是如此。

它的读者是评价者,更是学生自己。小学生的作文,首先要符合学段要求,超越年龄的认知是无法全面性体现的,即使有也是个例家庭环境因素,有着超越一般孩子的能力。对于大多数来说,他们更需要学会挑战,学会学习。

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课标》2011,第二学段目标内容综述中的表达类内容,都是以人为出发,以人的能力为根本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教一题则会一题,往往是大多数孩子不能有效突破学习的关键难题。那么,围绕教材,学会一类,如“用关键句表达”则可以破一题解万题。

2、写作更体现阅读的价值

阅读的价值在于提升读者的心灵境界。这些提升心灵境界后的孩子,是以有思想的个体存在的,但是那些学会高分的孩子,其美好的灵魂可能是虚假的。所以说,当普遍认为写作是综合素养的体现时,这个综合素养的形成过程就需要富有挑战的学习设计。

以往考试中的命题,往往是技法的回顾法。即使没有通过课文的学习,也能写好一篇习作,这就失去了阅读与学习的价值。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手中的课本体现出了什么价值,课外阅读有什么价值?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习有了在作文中的价值体现?思考学习者是不是需要在写作中有体现综合素养的设计呢?简单地说,符合阅读回顾(生活回顾、情感回顾)的写作设计,能够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意义,也能理解写作为什么需要阅读,为什么要学习等等这些内容是原先无法说清楚的内容。

在具体的实践中,孩子们能够理解写作与阅读的联系,与生活的联系,就能够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基于理解的学习是学习效能的本质意义。

3、学习者内部的挑战价值

我们的写作支架不应该是为了降低难度而应该是为了更高的挑战。来源于挑战的写作兴趣与支架辅助没有难度的写作兴趣相比,人的学习者价值开发更能服务于学习者。课标“留心观察”、“愿意与他人分享”、“不拘形式”、“自己觉得新奇有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等表述,都以学生对习作有兴趣为出发,体现人的学习。

我想,人的兴趣来自于挑战,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以上想法略有偏激,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导,谢谢!

END


载上孩子,骑上课本,共同自由前行!
满载收获,载满心情,看尽繁华盛景!
学习路上,一二酸楚,笔录百味心情!
翻翻过往,咀嚼回忆,人生无处不赢!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欢迎分享!欢迎批评!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思维导图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方式;

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