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设计的改变与具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情感相统一

 读写转换小课堂 2021-10-12
学习写作就是学习写真话,学习写真情实感,学习表达自己的想法。

孩子们在本学期的一次习作中遇到了这样一道题目:

找一个休息日,和妈妈或者爸爸互换角色,你来扮演爸爸或者妈妈,让爸爸或者妈妈来扮演你,然后选择一件你们之间发生的事,写下来,要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如果能写一写你们双方的感觉就更好了。写完后,读给伙伴们听,再根据伙伴们的意见改一改。字数不少于200个。

学生1

早上,我6:00就要起床给“妈妈”做早饭了,我就让“妈妈”吃了点面包,可“妈妈”没吃几口就说:“我不吃!不吃!我要吃薯片!”我就硬让“妈妈”吃了面包。

而我还要洗衣服、扫地、拖地……,总之各种家务,而“妈妈”却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喝可乐。

当妈妈可真累!

学生2

这天,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们今天互换角色吧。”妈妈很奇怪:“互换角色,什么意思?”“就是我来当妈妈,你当儿子。”“嗯……好吧!”

于是,我就拿出一张练习卷,对妈妈说:“把这张卷子做掉。”妈妈只好拿起笔,做了起来。我又去把今天的碗拿到厨房去洗掉。

晚上,妈妈对爸爸说:“今天我和儿子互换角色,体会到了他学习的艰辛。”

孩子写的两个片段,虽然在一件事、双方的感觉等“技术指标”上不达标,但是在情感上是真实展现的,且完全站在了对方的角度抒发情感,阐述事实。两者不同的是,一种情感是站立在“他人”的视角,一种是站立在“自己”的视角,两种情感是不同价值观的体现。两篇文字中,学习者在学习表达情感的时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需要怎样的价值观呢?

如果让所有孩子都抒发“妈妈辛苦”,那极有可能就是抒发虚情假意。如果真实地只表达自己的学习辛苦,作为三年级孩子,对其心存世界,眼中有人的价值观引导如何渗透。

当妈妈累还是当孩子学习艰辛?

这是当前教育矛盾之一。这些矛盾还有很多,比如作业让家长批改,比如作业做到深夜。原意是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过程,原本在校40分钟的作业到家后却要几个小时,彼此的伤害在不交流不理解中逐渐深厚。设计这样交互的作业,既是情感的表达,也是习作育人功能中,主动与家长交流的育人功能体现,当习作不再只是技能学习的任务,为孩子的情感交互,人际交互,思想交互作表达的载体,那么,学科育人的功能就得以真实体现。

也许,习作的设计理念需要创新,要更关注当代的社会环境,更符合人的交际需求、情感交流需要。

这一题的设计是不是可以改为:

找一个休息日,和妈妈或者爸爸互换角色,你来扮演爸爸或者妈妈,让爸爸或者妈妈来扮演你,然后选择一件你们之间发生的事,写下来,要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如果能写一写你们双方的感觉就更好了。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再根据爸爸妈妈的意见改一改。字数不少于200个。

其实,又不敢这样作设计更改,怕被说作业又转给家长了。

但是,语文育人的功能,我们一定会坚持,因为我们是一群尊重人,关注人成长的语文小学教师。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学在嵊州

教在嵊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