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新环评的宁扬城际发生了哪些变化?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南京金刀客 2021-10-12

近日,宁扬城际重新进行了环评。

宁扬城际此前进行过两次首次环评,一次二次环评和一次环评全本公示,可能是为了减少这种非对称现象给大家,尤其是“强迫症”患者带来的不适感,宁扬城际重新进行了二次环评。

玩笑之后,我们来看看最新的二次环评和上一次全本公示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NO.1 

变化1,基本参数的变化

环评全本:线路全长 57.61km,其中地下线 23.34km、高架线33.42km、地面线0.85km。全线设车站16座,其中8座为高架站,8 座为地下站,平均站间距3.84km。

最新二次环评:全长 57.84km,其中地下线 23.32km、高架线 31.46km、地面线3.06km。全线设车站16座,其中8座为高架站,8座为地下站,平均站间距3.86km。

这些数据变化对应的就是环评中提到的:线路敷设方式发生局部调整。看似只是微小的数据变化,背后的过程变化可不小,这个后面我们还会细讲。

变化2,关于噪音方面的变化

评价范围内涉及的声环境敏感目标由70处变成65处,振动环境敏感目标由46 处变50处,屏障费用由21862万元降为15779万元等。

这个变化是可以和变化1结合一起分析的,地下和地上区段的调整的思路可能是这样的:尽量把高架部分放到无人区(也可以说是待开发区域)。这样一来,能够减轻短期环评压力,但对于待开发区域未来的长期开发是不利的。同样,这个后面也还会提到。


NO.2 

变化3,站点和敷设方式具体变化(图片位置上旧下新)

我们来一站一站看。

栖霞站:由原本的路侧三层侧式改为了路侧地下一层侧式,站台长度不变,但车站长度由141.1米增加到205.6米。出现这样的变化,原因可以是给宁镇城际预留,实际上技术上的要求更为合理,比如由地下转地上的龙潭站长度变短了。

对于站点位置的变化,文字描述上是这样的:

旧坐标:位于东西向齐民东路北侧,主要设置在宁镇公路与齐民东路之间绿地内, 平行于齐民东路设置。

新坐标:位于天佑路与齐民东路之间的交叉口北侧,沿齐民东路东西向敷设。最新的环评没放图,对具体坐标感兴趣的应该对当地很熟悉吧?可以通过文字描述锁定坐标。

花园站:由地下两层岛式变为地下一层侧式,车站长度上变短。

旧坐标:位于临港路与经一路路交叉口路中,呈东西走向,沿临港路东西向敷设。

新坐标:位于临港路与龙栖南路交叉口路中,沿临港路东西向敷设。

龙潭站:由地下三层岛式变为路中三层侧式,随着由地下变地上,该站附近的规划估计又要跟着调整,具(fu)体(mian)影响虽无法量化,但肯定是有的。

龙潭站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大家可以参照上一次全本公示的图。

结合各区段敷设方式的变化看这些站点的变化,或许更能理解。

栖霞站前后区间由高架变为地下,所以该站点自然要相应调整为地下站。

龙潭站前后区间由地下调整为地上,相应站点也要跟着调整。距离本区间比较近的花园站跟着抬升(由地下两层变一层)。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调整呢?官方没有说明,我们也不做猜测。


NO.3 

如此调整,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表面上看,这很符合栖霞的“北优、西提、中核、东拓”发展定位,靠近核心区域区段放地下。但是,当我们打开地图来看,并不是这么回事。

最新转地下这部分,基本上是公路高架和铁路线路等交织在一起的区域,对于土地规划升级作用没有多大。

但新转地上这部分不一样,基本上都是待开发区域。一方面,这里是栖霞未来的土地储备所在。另一方面,南京本身限制开发的土地就多,地铁站附近的土地肯定是要开发的,减少高架带来的割裂很有必要。

如果真的如坊间所猜测,栖霞站前后区间调整到地下是因为靠近危险物品传输线路,那么还有别的办法吗?

其实是有的:过江通道隧改桥,或者干脆龙潭往里这一段重新以市区线的名义申请,顺带把东流至仙林湖这一段带上。ps:之前已经有“东流至仙林段按市区线申报”的说法了。

不过,南京地铁1号线和2号线等都有地上部分,不应过分夸大高架的负面作用的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全局通盘考虑,不仅要结合不同区域范围,也要考虑时间上的长远利益。全局,是个时空概念。

你对宁扬城际此次调整有什么想说的,都可以评论区留言分享哦!

吐槽、爆料、建议、咨询和商务合作,都可以加小编微信哦!

-END-

往期精选

● 迟来的桂花香!这两条迟来的江北轨道交通也香

● 半价!南京都市圈游客福利定了!

● 宁马城际滨江车辆段和宁仪扬城际龙潭车辆段上盖物业招标公告来了

喜欢就点个“”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