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中林,以现代水墨技法,表现宋元气质

 雪小石 2021-10-12
2019-07-10 17:36

陈中林,1968年生于江苏南通。1989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师从当代著名画家蒋风白,范扬,霍春阳,唐秀玲,曾来德,诸位先生,擅长花鸟画创作。

现为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画家,北京市西城区书协理事。

得霍春阳的雅,范扬的逸,创造自己的神

陈中林的老师范扬(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当代著名画家)曾评论他的画:“中林的画求简,计白当黑,有宋元意韵”。而另一位老师霍春阳(天津美院教授,著名写意花鸟画家)评价他的画:“可以跟古人相媲美,而且毫不逊色。”从两位绘画大师的评价中,不难看出陈中林的画中蕴含的宋元特质。

陈中林作品

宋元绘画既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集大成者,也是基石,代表着中国传统书画的最高峰。因此宋元绘画也是学习国画的必修课,更是评价国画作品的准绳。评论一位国画画家的作品有宋元意韵,其实是对其极高的评价。陈中林的作品,正是因为其宋元气质和韵味,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在众多国画作品中脱颖而出。

陈中林作品

而这种脱影而出,并非只是因为外在的表象。就像时下流行的国风类选秀节目,参选者身着国风的装扮,唱国风的歌曲,虽然外表看上去都是“国风”,但能跳脱出来,让人一眼就记住的,从来都不是外表最像的,也不是唱歌技巧最好的,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中国韵味和气质的。

这种韵味和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加上日积月累的文化修养,在她身体里逐渐形成。最后才是通过表演技巧,不着痕迹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韵味和气质,仅通过外在表现和技巧,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达到的。

宋元种子 深埋于心

陈中林作品的宋元气质的形成,首先源于他骨子里的宋元,陈中林从小就向往宋元诗人一般的田园生活,真正热爱宋元文化的人,才能拥有一颗宋元的心。而陈中林的性格中原本就有恬淡平和、随意洒脱的一面,所以他作品中的宋元意韵,也是他天性使然。可以说,在学习绘画之前,“宋元”的种子就已经深埋在他的内心。

陈中林作品

陈中林在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的时候,绘画专业所学的课程内容也都是中国传统绘画,因此,他最初建立的理论体系就是纯粹的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当时他的绘画老师蒋风白,是当代著名中国画家,是国画大师潘天寿亲授弟子,一生都在钻研中国画。

陈中林作品

而当年蒋风白老师给陈中林临摹的,都是代表着国画最高水准的大师级画家齐白石、潘天寿、吴昌硕、任伯年的原作。

陈中林作品

临摹是学习绘画的起步,起步的高度决定了他未来的审美和艺术高度,而陈中林整体的画面感的安静、简逸,就是在这个时期时形成的。此时“宋元”的种子已经在他内心扎根。

追本溯源 理解“宋元”

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宋元在中国画史上的地位都是极其重要的。陈中林的主要创作题材为花鸟,花鸟画在经历了秦晋的萌芽,唐代的迅速发展,到了宋元时期的花鸟画,已经发展到了最为成熟、最灿烂的时代。读懂陈中林的画,需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花鸟画的发展。

(宋 王冕 作品)

北宋时期因皇帝喜爱,大力倡导绘画发展,并建立了翰林书画院(后人简称画院),为全国画学最高学术机构。直至南宋末年经久不衰,为两宋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院体花鸟画多为画工所创作,其在形式、内容和技法上都遵从统一和严格的院画体格式,对于客观事务的描绘和反映确实达到了非常精细的程度,画风稳重严谨,形式精细,雅致,艳丽,但是缺少精神和情感的表达。

(宋 王冕 作品)

而院外文人士大夫画家则推崇野逸风格,他们的花鸟画在创作技法上较为随意,侧重于一种情趣的追求。将创作者的情感倾注于客体中,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文人士大夫推崇“天理”,他们认为,动物和人一样,也有感情、也有伦理道德。所以他们在作画时,会推己及“人”,把花鸟当做和自己一样平等、有灵气的生命。

到了元代文人画进一步发展,中国画开始更加注重强调境界,强调笔墨,由宋代开始的墨笔花鸟画,到元代已经形成自己的特征。元代花鸟画的整体面貌呈现为“不求形似,以写胸中逸气”,强调借物写意,追求主观情感。

(宋 赵佶 作品)

而因为元代特殊的文化政策,无论是画院画工还是文人士大夫都不再受到赏识和重用,两者逐渐走到一起,实现了创作群体的融合。因此,元代花鸟画更具融合性,一方面,画院的一系列创作技法得到了批判性的继承;另一方面,文人所倡导的精神追求也被融于其中,并强调两者之间的平衡。至此,中国花鸟画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画院的“雅” 文人的“逸”

陈中林的画面整体风格,给人感觉,可以概括为“雅”“逸”,这也正是宋元画的精髓所在,来自画院的精细画工呈现出的“雅”,来自文人士大夫随性创作的“逸”。而陈中林的画面的雅源自于他最初的艺术审美,而陈中林的逸,则来自他内心追求的自由绘画的状态。

陈中林作品

随性洒脱 强调意境

在创作思想上,陈中林更符合文人士大夫的随性洒脱,更追求主观情感。他在画画前,从不在心里构图,也从不勾线,直接落笔,随着落下第一笔呈现的状态,再延伸出第二笔、第三笔.....没有停顿一气呵成。看似随意而为,每一处落笔皆有关联,正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在落笔瞬间巧妙建立了画面关系,最后在画面整体呈现的状态上做出局部调整,调整的过程也是寥寥几笔似随意而成,无刻意修饰。

陈中林作品

陈中林认为“胸有成竹”不是在画画之前,把竹子的构图形象都想好了,而是你对竹子这个物象本身的深入了解,要了解竹的生长原理、属性特点、变化状态等等、在全部了解之后自由发挥。如果把它的样子全部想好,画出来的东西就会死板。

追求内心 借物写意

陈中林一直坚持画内心的东西,他的画面所呈现的就是他创作时的心境,也正是宋元文人士大夫所遵从的“主观情感”。文人士大夫推崇的“天理”,更是在陈中林的绘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陈中林作品

他自然深入观察花鸟情态,遵循花鸟本身的自然状态,同时更注重画中呈现生命气息。为画中一花、一鸟、一草、一木,都赋予生命的灵气,于花鸟草木中轻叩生命的本真,他的画有着静观万物的包容与淡然。陈中林认为要画宋元,不是只取宋元表面的笔墨,追求固定的技法,而是要理解宋元的精神内涵,追求他们内在的意蕴。

水墨见长 书画并重

笔墨是中国传统画的根本,宋元画更是水墨见长。水墨运用和表现也是陈中林在作画时最看重的。陈中林的笔墨的运用更具融合性,在不同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水墨运用自如变幻,他画的牡丹完全用水墨写意的表现方式,效果却达到工笔画的质感和细腻。

这也正是中国画笔墨运用的精妙之处,水墨落在宣纸上,流淌晕染的状态没有办法预估,笔墨间点线的分寸没办法精确的测量。而全靠画者的落笔力道和分寸拿捏,靠着无法精确设计的笔、墨、水、纸关系的把握,而呈现出的效果却精准有度恰到好处。中国写意花鸟画,除了讲究笔法、墨法,其实还有水法。水的运用在创作中发挥着极大大作用。陈中林观荷花在水中状态得到灵感,在画荷花时巧妙利用水痕和宣纸的关系,还原荷叶的叶脉特点,表现出荷叶浮于水面,在水中随风而动的生动状态。

陈中林作品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书法的发展要先于绘画的发展,在绘画盛行的宋代,文人士大夫将绘画视为与书法、诗词一样的载体,用以抒怀咏志。并重书画也是宋元画的一个重要特征,苏轼、文同、米芾等文人名士都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注重诗、书、画、印的结合。

陈中林作品

陈中林的作品同样是书画并重。陈中林开始学习书法,是在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当时的书法老师是苏州三老之一的邬西濠。邬西濠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苏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一生从事书法教学、研究和创作。学生时期的书法学习让陈中林的书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到北京之后,他又拜师国家画院副院长曾来德先生,这让陈中林对书法有了新的领悟,在绘画中的书法运用更加自如,与画的表现相得益彰。

陈中林作品

陈中林在绘画中的书法,不只是作为提款来配合画面,更是把书法作为画的一部分。他有时把书法提款做为构图的一个灰面,有了字的衬托对比,整个画面就会有空间感。在整体写意的画面中;有时会把书法提款作为一个硬的面,在画面上进行布局。陈中林画画的习惯是,画完即落款盖章。每幅画画完,写的字就是他当时的心情状态,跟这幅画的感觉正好是对上的。如果当时不写上字,时隔几天心情状态和画时的心境就不一致了。

继承宋元 融合现代

陈中林作品

陈中林追溯到宋元绘画的本质,一步步汲取传统的滋养,但同时也在一步步地背离,在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中,不断寻找更好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内心的“宋元”。没有院体的浮华,也没有文人的傲骨,他所继承的宋元,更多是简逸,淡雅,随性,洒脱,融入自己今时今日的所思所感,最终呈现出属于他自己的绘画语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