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抢场

 微游枣庄 2021-10-12


对于1980年之后出生的人来说,″抢场”是什么意思,怕是没有一点概念。即使1970年之后出生的人,对抢场的记忆也不甚深刻。抢场是集体经济时期经常碰到的事情。过去,农村以生产小队为经济单元时,场的重要性类如目前农村文化活动广场,但功能不一样。场是生产队集体收获庄稼存放之处,是晾晒庄稼,脱粒庄稼,储存粮食的重要场所,也是社员开会、闲聊的聚集场所。

过去,每个生产小队都要确定一个离村庄不远,比较平坦,地势稍高,用作脱粒谷物的场地,之后需要耙地、泼水、滋洇、撒麦糠,用石碌碌一遍遍,一圈圈反复碾压,使其坚硬平整,晾干后便成了场。生产队割来的小麦、谷子、豆子、高梁等庄稼,运放到场上,再分别把小麦、谷子拦腰铡断,把有粮食的麦穗、谷穗,摊开摊薄在场上晾晒,高梁用铁制小手刀扦掉穗头,豆子棵可直接摊在场上,其间均须要用木杈翻晒一至两次,待桔杆与穗头晒干后,再用碌碌一遍遍碾压,脱出粮食。之后再经扬簸分离麦糠、谷壳,净粮则堆放在场的中央或入仓存放。

无论是三夏还是三秋,都需要抢收抢种,是农村最忙的时节。生产队留下晒场打场扬场的人不会很多。晴空万里,骄阳似火时是晒场打场的好日子,但是,夏季也是雨水较多的季节,尤其是打麦场时,有时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四起,大雨眼看就要来临,晒得满场的庄稼或粮食,需要抢场,然而留作打场的几个人是忙不过来的。遇有这种天气,不用吆呼,全村的老年人和儿童,手里拿着簸箕、箢子,快速跑出家门,纷纷向场上跑去,那种不招自来的感人场景,那种自发的热情,那种百米冲刺的劲头,就连一瘸一拐的残疾人,聋哑人,既使淋得满身是水,也不会向自家跑。人们都知道抢场抢粮的重要性,这是人的本性,这是对自己果实利益的维护。


场上有干不完的活,庄稼晾晒需要勤翻动,人人都是放下杈子拿木锨,放下木锨拿扫帚。当时生产队的条件有限,打出来的粮食在未晒干前都要露天堆放在场上,那时没有逢布,也没有塑料布遮盖,一旦突然暴雨,需要抢场,将粮食收起挪到场屋里,抢得慢就要被雨水淋泡,造成损失。

每逢下雨前抢场,村里光着屁股,一丝不挂还不太懂事的小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唱着″风来了,雨来了,和尚背个鼓(打雷)来了″的儿歌,吼着″下雨前,天刮风,我和小伙伴扛着扫帚去拍光光蜓,你一个,我一个,扫帚底下还一个″。也许这些还不太懂事的孩子们,看到大人抢场的场景,耳闻目染,长大后一定会像父辈、祖辈一样,自然知道抢场的含义。

人们都懂得老天湿,老天晒的道理,但是经雨水淋过的麦粒,晒干后麦子的表皮颜色也会与不经雨淋得不一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百姓以农为主,种好地,丰收丰产,是人们的共同心愿。早种一天,早收十天。收到场上的麦子需要打出粮食,能够早一天抢茬栽种完地瓜,也是急中之急。常常看到,每年麦收时节,农村学校都要放几天假,让学生回家帮助大人割麦收麦种地瓜。每天满岭遍地都是人,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齐上阵,分组覆地瓜埂、挑水、栽地瓜、耩豆子、耪花生、点播玉来,好一派热火朝天地农耕场面。

抢场,目前五十五岁以上的人多是有记忆的,很多人也参与过抢场,今后不会再有抢场的经历。当时,集体将最好的麦子交足公粮,再按人口分麦。听说税郭师子口一带有的生产队有时一个麦季,每人才能分到三五斤小麦,平时肯定舍不得吃,留作过年时打面吃顿饺子,说给现在天天有条件吃饺子的人听都不会相信,它却是老辈人真实的生活经历。现在打场用上了打麦机,桔杆、麦糠、麦粒不进场,在地里一边机割,一边脱粒,好不省时省心省力。生活在当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日美好的生活。

精彩不错过

傅永顺与《辛亥革命在枣庄》

枣庄食藕人难忘道沟白莲藕

看夜

话都会说,可怎么说是门学问

作者:王新权

微游枣庄   编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