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岁重阳

 文锦书屋susped 2021-10-13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中秋过后又重阳”,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候,又有一个节日——重阳节向我们“走来”。重阳节是老年人节,但不管老年人、中年人,还是青年人都过这个节。人人都有年青、年老的时候,这是自然规律,谁也逃不出它的掌控,人人都有自己的父母、长辈,这也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谁也摆脱不了这个宿命。

       再过两年,吾辈就要退休了,退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结束职业生涯的同时,随即跨入老年人的行列。不过,尽管吾辈即将跨入老年人的行列,但似乎还没有那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觉。

       大自然总是给人们于快乐和惊奇。重阳节,时值深秋,一年四季就数这时节的天气最好。阳光灿烂且柔和,秋风习习,秋高气爽,气候宜人,是出游、登高的最佳季节。人们或远足旅行,饱览风光,寄满腔热情于山水;或参观菊花展会,抒节日愉悦之情于诗画;或去户外活动筋骨,强身健体,融健身、休闲于一体。人们的情怀得以释放。

       重阳节没有仪式,没有束缚,走出桎梏,人们走出喧嚣,和大自然拥抱,心情得到释放,得到怡乐。一首经典老歌,《九月九的酒》似乎与重阳节有关联,我喜欢听。听歌时,望着窗外的绿叶,听着绿叶间传来的,清脆的鸟吟。阳光透过树叶,零碎地散落在地上。我企图让自己的心情宁静,但这首歌奔放、伤感的曲调,给人认为重阳的周而复始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情结。在重阳翘首可望之际,便充满了期待的躁动。

       起源于汉初的重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资料记载,汉初,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民间的。“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古人对数字“九”很重视,把它当作“天长地久”的象征。在这一天,人们要给老人赠送糕点,因“糕”、“高”谐音,体现对老人高寿的庆贺,也是祝福他们活得更长久的意思。

       重阳节是美丽的,美在佳肴美食。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是重阳节的重要内容。饮菊花酒,起源于晋代文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他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更接近。

       在湘南老家,重阳节虽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但插茱萸,吃糍粑是很普遍的。记得我小时候在老家,每年重阳节,爷爷和奶奶就会宰杀自己养的鸡鸭,先拜祭祖先,然后通知爸爸、妈妈、叔叔、姑姑等家人们前来享用。传承至今,重阳节已经演变成为了一个活动丰富、情趣盎然的佳节,各地人们通过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活动来欢度这个历史悠久的节日。

       重阳是美丽的,美在一份景致。农历九月还有着一个美好的名字,叫“菊月”。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金灿灿的菊花绽芬吐翠,傲霜怒放,彰显出生命的坚贞与高洁。她那昂首的姿态,使风霜不再肆虐,让大地变得分外迷人。重阳节,这份景致,如菊般傲霜,美好可人。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深秋时节,除了赏菊,我们还登高望远。站在高处,看满山的枫叶层林尽染,看南飞的大雁振翅翱翔,看丰收的稻谷颗粒归仓,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收获的季节给我们带来沉甸甸的思想,带来丰收的喜悦。一切寂寥都在蝈蝈声中湮没,心灵深处的富矿毫无暴露地被开采,我们捧起汗水凝成的希望,带着亲情,走在重阳的路上……

       重阳是美丽的,美在一份思念。思念,是人之常情。菊花芳芳万里香,思念深深情断肠。李清照的思念,离自己有些遥远,轻纱轻披的她,如一枝秋菊,那般令人怜惜。不管其痴情也好,傻也罢,她总能感动一个世纪。在诗人王维的笔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场景,已定格成对亲人无尽思念的浓浓愁绪。即使真的分离,那份殷殷的牵挂和深深的思念还是可以隔着遥远的距离传到亲人的身边。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其实反哺之情,人人都有。 马致远《夜行船秋思》:“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朝春来,明朝花榭,急罚盏夜阑灯灭。”白驹过隙,时不我待,善待我们的父母、亲人,不要错过了悔之无及。一旦父母、长辈离世,再多的忏悔,祭祀也只是寄托一点心灵的哀思。为自己的内疚开脱,虚幻的东西总掩饰不住内心的虚无。很多人都有一种通病:失去的都觉得珍贵,去懊悔、去追思,现有的而不懂得珍惜、把握,却总能找到冠冕堂皇的说辞。我们祭祀着逝去的亲人,更要珍惜、关心活着的亲人。  

       重阳,美在一份诗歌情怀。重阳节要登高,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以登高为题材,赋诗作词,抒怀情感。刘歆《西经杂记》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将重九与重三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祸的用意。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登高》七律,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古人的重阳登高既反映了人们消灾避祸的美好愿望,又蒙上了一层迷信色彩。但现代却给它赋予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崭新意义。

       开国领袖毛泽东在菊花怒放的农历九月,他登上上杭城里的临江楼,心情一如秋日晴空。于是,挥笔写下《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悲秋”历来是一个传统主题。而毛泽东的这首《采桑子·重阳》则气势磅礴,胸襟开阔,意象万千,旷达情怀呼之而出。尤其是那句“战地黄花分外香”,给人无尽的遐想。

       重阳是美丽的,美在一份孝心。见双亲,步已碎,长大方知父母累。重阳节,这份孝心,如小溪般流淌,叮咚回响。九九重阳,天长地久,也代表尊老、敬老、爱老。对待父母老人不仅是一桌好菜,一个蛋糕,一大把的钞票,他们更需要的是经常看看孩子从稚嫩到成熟和衰老的脸,需要的是儿孙绕膝的感觉,他们的快乐仅仅如此。父母在世时,我每次回家,都会陪他们聊天拉家常,促膝交谈。我深知,作为儿女除了要使父母晚年衣食住行无忧,还要用心步入他们的心灵世界,用心去和父母沟通、交流,要理解、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规律,这样才可以才会让我的心安宁。

       老人的今日就是我们的将来。“百善孝为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老敬老是人间真情永恒的旋律。儿女们一声温馨的话语,一个质朴的微笑,一次次看似平常的回家看看,都会使老人感到温暖、幸福。在我们还来得及的时候,多多地去孝敬我们的父母、长辈,善待身边的老人不留遗憾,这才是我们完美的人生。

       三月踏青,九月辞青。乘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时候去多蕴藏一点光和热,来抵御不久的寒冬;登高远眺,喝一口菊花酒,吃一口菊花糕,把这美丽的金秋好好享受。“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月如舟,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生命的秋天是枫叶一般的色彩,虽然不是明媚的春光,却又胜似春光。重阳节,已由昔日的祈福、祈长寿演变为尊敬老人、善待老人的节日,这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对这个传统节日的最好诠释,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和活力,赋予了它新的历史使命。

      “登一座高山心底宽,采一束菊花望远方;洒一瓶玉液寄相思,插一枝茱萸祈平安。”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是美丽的。重阳之美,是一种眷恋、一份关爱、一份真情,眷恋、关爱和真情,又化作对父母亲及长辈们的祝福。这份美,在孝顺父母与长辈中得以熏染和升华,放射出最真实、最朴素的幸福和光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