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0万住最顶级养老院,两个月后离奇去世:丁克的苦你无法想象

 谢耳朵馆长 2021-10-13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结婚生子?成家立业?
“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人生完整的定义都不尽相同,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新思潮的涌进,当代年轻人对于完整人生的考量也出现了差异化的表现。
丁克族的兴起是一种新的人生诠释方式,不管是自愿丁克还是被迫丁克都体现了在大环境变迁下人的意识的转变。

一、我国丁克一族已激增至60万

2017年,腾讯网发起的中国婚恋观调查显示,中国20-59岁之间的单身人口数已经突破2亿大关,时隔5年之久,单身人口数量的庞大或将无法想象。
不仅如此,据《中国年轻人生育意愿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丁克一族”已激增至60万,每年都有着近乎十万的增量数量,这一现象的盛行,让无数人对人生有了其他的考量。
试婚单身人口的增加与丁克一族的激增都在说明婚姻与生育意愿的明显下降,老一辈人眼中的完整人生已不再是新生一代人的必然选择
再加之于生活压力与生物成本的上升,让部分人被迫选择丁克,用孤独自由的方式过此一生。
物质生活的匮乏与精神文明需求的矛盾,致使很多人不得不放弃除自己以外的生活,有人将其看作清醒,也有人将其看作自私,冷血。

立足于不同的时代与主流价值取向上,似乎每个说法都站得住脚,选择不婚不育确实降低了人生中的大部分开支与生活压力,因此,在年轻时也的确能够活成他人歆羡的模样。
然而,也并非所有的快乐都是无止境的,选择丁克也是一个“豪赌”,人生的不可控因素太过复杂。
残缺的家庭生儿育女很难养育出有出息的孩子,晚年不仅无依靠,甚至还会被无尽索取,晚年丁克即便是有再多的物质做支撑,也没有底气,孤苦无依的人最容易被歧视,被虐待,丁克的苦你无法想象。

二、丁克的一生:年轻潇洒,晚年孤苦

在某app上的一位大V博主分享了自己身边丁克族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他的朋友的二舅,老人在年轻时活成了无数人羡慕的模样,不婚不育,潇洒一生,无拘无束。
然而就在2020年,随着身体机能的退化以及免疫力的下降,老人不幸患上“脑梗”,从此难以独立生活,甚至连下床都成了棘手问题。
为了解决自己的窘境,他变卖了所有的家产,换来了400万,决心在晚年也要风光,体面的活下去,于是他把所有的钱都给了广州市一所“最高级的养老院”。
然而,正是这所顶级养老院却让老人的生命陷入了倒计时,钱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收下老人的400万后,护工一个比一个怠慢,无法独立生活的老人在这里品尝到了丁克最深的痛,由于看出来老人无依无靠,于是护工对他爱答不理,甚至有意虐待。


两个月后,老人就离奇离世,在病痛与绝望情绪的综合作用之下,他就这样草草结束了潇洒的一生,照理说400万也是不菲的巨款,并没有换来晚年的安生,离奇离世的老人最深知孤苦无依的痛。
年轻时的潇洒与自由确实无可比拟,老年后的孤苦无依也是丁克族必须面对的现实,假使丁克夫妇尚有依靠,若是不婚不育的丁克则更容易遭受到恶人的折磨。从这个角度来看,选择丁克的人没有退路。

三、选择丁克你真的承受得起吗?

毋庸置疑,不管是任何选择都难以两全丁克也好,养儿育女也好,各有各的难,但是也应该在审视客观选择之后再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1.心理上的苦:孤独后悔难以排解
晚年丁克的生活现状总是令人唏嘘的,年过半百的老人坐在窗前看着别人家的四代同堂的快乐,而产生落寞,孤独之感也是情理之中。
心理上的落寞源自于人的本性,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天生就有对情感需求的追寻,也有对嗑家欢乐的向往。
对于人群的归属,对家庭温暖的渴求,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重要特征,是刻进基因中的天性。同样地,植根于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的渴望也是需求老年丁克难以述说的苦。
因此,大部分晚年丁克都会面临来自于心理上的落差以及对生活的消极体验。

2.生活中的苦:无依无靠,易被压榨
众所周知,步入晚年后,随着身体机能的衰老,人的身体免疫力会大幅度下降,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此时的人是尤为脆弱的,需要他人的帮助。
就像故事中的老人,即便是拥有400万也很难保证自己的晚年生活有所依靠,残酷的现实是,金钱很难换取他人的真心,孤立无援的人最容易受到来自于他人的排挤。
生活中的苦往往是难以避免的,丁克带给人的不仅有自由也有孤独,人的社会属性不仅仅是源于对情感需求的追逐,也是对生活中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渴求。立足于现实生活中,有子女的老人往往会比没有子女的人得到更多的优待,这点是无可辩驳的。

大部分养老院的虐待事件都是源自于老人的孤苦无依,在压榨与欺辱老人后,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没有亲人的人又如何讨要说法,仅凭人的道德良知往往是漏洞百出的。
丁克风潮的盛行不仅仅是人对现世的新的考虑,也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环节,不过,任何一种选择都有其利弊,遗憾无可避免,后悔太过残忍。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K. M. R. Rosenzweig. Translated by Zhang Houcan.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psychology.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