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了许多名师的课,看了不少书,我为什么还是不会讲课和写作呢?

 牵着蜗牛狂奔 2021-10-14

连续更文第603篇,本文1311字。

听了许多节名家课,看了不少经典的书,见了许多牛人,我为什么还是老样子呢?还没有学会讲课和写作,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一位朋友问我的问题。也是我自己曾经遇到过的一个问题。相信这不是个案,而是大家普遍遇到过的。

是啊,我们有没有真正去想过,这到底是为什么?

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所学校,有人进步很大,每年一个台阶。同样,也有人止步不前,三年前和三年后都是老样子。

一、知与行之间还有距离

有人常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可是,见过又怎样呢?我想学习说普通话,听了很多音频,开车时跟着广播上的主持人学习,在操场跑步也会大声读出来,可就是没有多大的长进。

知和行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有人说,这是眼高手低。不是的,我们能判断一幅画、一副书法的好坏,想要自己动手,写出一副字,或者画一幅画,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至少,对于我来说难于上青天。

看了很多节名家的课,想要真正学会,需要认真解读。我建议,名家的课我们至少要看三遍。第一遍,看名师的课堂结构设计有什么独到之处。第二遍,看名师如何引导学生,用了什么方法?采用了哪些技巧?第三遍,学习细节处理。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为什么名师要这样做呢?有时候名师会在自己评课时说,也会在写文章时说,真正读懂名师,就在这些环节上下点功夫。

二、练习与熟练之间

有一次学习做短视频,有位师傅说,你每天坚持做三个短视频,连续做一个月,你就一定会有大的转变。明星拍电影,一个动作,一个场面,有时候反复要做几十遍甚至上百遍,这还是专业的演员呢。

我有一个表哥,年轻时跟着一位泥瓦匠学习砌砖。和灰、搬砖、擦洗工具,每天干的都是杂活,其实还包括给师傅家挑水,铡草喂牛,给师傅倒夜壶。师傅根本不让徒弟拿瓦刀,表哥没有机会锻炼。于是,趁着中午师傅休息,表哥赶紧和上一堆灰,自己拿着瓦刀学着师傅的样子,开始在地上学习砌砖墩子,方方正正,一米高,砌完后,自己用线锤测垂直度,上下不能有0,5㎝偏差,灰缝要均匀。砌完后要在师傅开始干活前,把砖拆掉,重新摆放好。

因为那时有三年效力一说,就是白给师傅家干三年活,第三年才教真本事。可是表哥两年时间就开始离开单干了,因为那时家里条件不好,急需要他赚钱养家,时间不等人啊。

我也曾看过高写的文章,听过名师的讲课,知道了写作的技巧和方法,还并等于我就可以写文章,就可以潇洒自如的讲课。知道了方法,还要大量的练习,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思中悟。

特别是写作,更是需要靠实践来历练的技能,没有写出一堆废稿,没有一两年的深度学习,真的进步不会太大。

三、文化积淀也是一个原因

名师在课堂上行云流水的驾驭课堂,做到收放自如,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文化积淀。这是最重要的原因。王崧舟老师为了讲《一夜的工作》阅读了十多万字的资料,焦晃为了演康熙皇帝,用一年时间研读《清史稿》,学习清史,揣摩康熙这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最终焦晃用他卓越的演技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仁慈又决绝的老年康熙。

不断读书,不停的读书,海量的读,更要学会审视自己,反思自己,因为学无止境,一切都是源于积淀。

我想,今天说了这么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还没有学会上课,没有学会读书,没有学会写作的一些原因吧。

欢迎朋友提出您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