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祖庆:成长,不是一瞬间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致青年教师

 退休工程师 2019-08-19

常常,有年轻教师问我,张老师,我怎样才能快速成长?你能否推荐给我几本书,或者告诉我修炼的法门?

我的回答,常常让他们失望。

关于成长,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大量阅读,勤于写作”。我告诉他们,读了一本书或者告诉你一个法门,就能快速成长,是不可能的。尽早灭了这个念头。

来问我的老师,常常悻悻而去。他们觉得不解渴。大量阅读,勤于写作,谁不知道哇?!

是的,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但真正去实践的,并不多。

不少年轻教师,患有“成长焦虑症”。

患上成长焦虑症的老师,看起来很努力。读书,貌似很用心;文章也貌似写得不少;公开课,听得很多,也上得不少。但,就是不满意自己的状态,总觉得自己进步太慢。

患上成长焦虑症的老师,首先得调整自己的心态。

成长,不是一瞬间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尤其是教师的成长,绝对不像练武之人,幸遇高人指点,便会豁然开朗,武功勇猛精进。赵子龙醉心练习枪法之时,突然一柄长枪从隐蔽处飞出,紧接着一个白发老人飞了出来,原来,老人是来点拨赵子龙的。孙悟空学艺,遇到菩提祖师,菩提老祖在孙悟空后脑勺拍了三下,悟空会意,于三更半夜到院子里向师傅学艺。

这都是传说中的事。生活中,哪有突遇明师,武功突飞猛进的事?好师傅,确实是有的,但师傅再好,也得自己修炼啊。

修炼,就得慢慢来。

读书,不能急。不要以为读得多,一定就进步快。朱光潜在《谈读书》一文中,意味深长地指出:“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路一脚,就成了‘消耗战’。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年轻教师读书,往往犯贪多嚼不烂的毛病。以为翻过一遍,等于读懂了一本书。读书如读人。对一个人的认识,匆匆一面,或者偶尔见过几面,你只知其大略,根本算不得真正认识。认识一个人,须在反反复复的接触中,通过长时间,慢慢去了解。如此,我们才能说,我对这个人,真懂了。读书,也是如此。一个人,生命中必须要有几本滚瓜烂熟的书。这样的书,是生命之书,知音之书,伯乐之书!

我经常对年轻教师说,博览群书是需要的,但深钻几本书,可能更重要。找几本经典的理论,反反复复地读,折页、批注,一遍一遍地咀嚼。正如袁袤翔说的,经历“神游——神交——神合”的三重境界。读着读着,你会发现,有几本经典著作,够烂熟于心,张口就能大段大段地脱口而出,那么,我们的理论素养,便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著名学者金克木在《书读完了》一文中指出,读书,要读“基础的书,书中之书”。这样的书,往往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因此,年轻教师,一定要勇于挑战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读一些有定评的经典之作。沉下心来,读个三五年、七八年,一定会有成效。

切不可看见朋友圈里谁谁谁,正在读什么,你便跟着买。这样读书,或者,读不进;或者,不系统。读书,慢慢来,急不得。其实,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每天坚持读30分钟,七八年,就能精读一百来本书。有一百本经典之作打底,还怕专业不进步?

成长,慢慢来!还意味着我们要善于凝聚、开发自己的心灵。

患有成长焦虑症的老师,往往同时也患有多动症。这类教师,确实很爱学习。最明显的标志是,到处赶场参加学习。整本书阅读,参加;作文研习,参加;成长学院,参加;绘本研习,参加。

一个暑假短短50来天,参加四五个活动,结果,脑子被各类专家名师的观念、做法,塞得满满的。听听这位,觉得好,想学;听听那位,觉得好,也想学。回来后,都觉得不错,都尝试一遍。到头来,却发现啥都没学会。更糟糕的是,学生跟着自己,忙忙碌碌,收获了了。

包括听课,也有不少年轻教师,常常喜欢参加一些名师云集的大型综合性观摩会。

这些活动,从观赏性来说,确实是很棒的,偶尔听听,无可厚非。南北名师,齐聚一堂,星光璀璨,煞是过瘾。但听过之后,我们会发现,脑子里,依然没有形成结构化的东西,只留下一招一式。过些日子,连一招一式,也忘了。这样的听课,就像观赏过一百部电影,依然不会演电影;亦如参加过一百场演唱会,自己的唱歌水平没有提高,是一样的。

真正有价值的听课,一定是有选择地反复听。选择对自己启发意义特别大的课,一遍一遍地听,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琢磨。套用朱光潜先生的话,与其浮光掠影地看一百节课,不如以看一百节课的时间,细细地看少数课。看到连梦中都出现课堂的场景,才算真正看懂一节课。

其实,最需要沉下心来的,是十年几十年如一日地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

我特别欣赏江西鹰潭的潘非凡老师。

潘非凡老师真是一个有激情有韧劲的一线草根教师。潘老师没有耀眼的光环,但他在作文教学上颇有建树。他的成长,归结起来,就是“专注”二字。

潘非凡老师曾经去深圳工作,回家乡后,偶尔读到管建刚的书。此后,他如饥似渴地读管建刚的书和文章,听管建刚的课,看管建刚的讲座,跟着管建刚学做作文周报。在管建刚的影响下,成长很快。三四年间,出了两本写作教学专著。最近几年,我几乎每年都会遇见他,在行知写作研习营上,主办方邀请他作为往届学员分享,一次比一次有激情,一次比一次有干货。一线草根教师的朴素、激情、纯粹与智慧,在潘非凡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常常感佩于潘非凡这样的草根教师。从他们身上,我读懂了什么叫“咬定青山不放松”,什么叫“韧性即神性”,什么叫“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当然,别以为潘非凡只学管建刚,作文教学上,他也学蒋军晶,学吴勇,学何捷,偶尔也学张祖庆。

这叫“专于一师,转益多师”。潘非凡的非凡坚持,成就了他的非凡成就。潘非凡告诉我,他退休还有五六年,他要把他与学生的那些有趣好玩的故事,写成一本书,书名都有了。

他说的时候,无比激动。

我无比激动地期待。比期待我自己的书还期待。

我想起了哲学家唐君毅说的一番话:“有些东西,我们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些世界或中国之名人,我不必求认识;有些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聚会,我不必去参加;有些哗众取宠的讲演,我不必听;有些浮游无据的文字,我不必看。人必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所为。人之有所不为,即人之精神向自己凝聚的开始,而求内在的心灵开发的开始。

这番话,是送给我的,也是送给更多年轻教师的。

成长这件事,需要我们凝聚自己的内心,开发自己的心灵。如此,我们才能让自己充满能量,让自己慢长大。

总而言之,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而不是一瞬间的事。抱元守一,凝聚心灵,深度开掘,如此,我们便会在岁月里,开出一朵属于自己的小花。
成长,就像台湾诗人七星潭先生写的一首小诗——

一点点种子

一点点泥土

一点点整理

一点点愿望

一点点这个那个

一点点阳光

一点点雨水

一点点等待

然后

一朵小花!

成长路上,让我们相信种子,相信泥土,相信愿望,相信阳光,相信雨水,相信花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