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建斌:课堂上有世间最美的东西

 江山携手 2015-12-08

 

    吕建斌是谁?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

    和千万广大的农村教师一样,他工资不高,生活不富裕,没有多少学习机会和好的工作条件。但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囿于现状,依然乐观,将满腔的热忱奉献给农村的教育事业。一个边远山区的“草根”教师,却以天下为己任,选择做“课改的急先锋”,一心一意做真教育;他的日历上没有星期天,双休日他也“窝”在学校里钻研教学;他为人刚正,执着勤奋,热情豪爽,写作、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他身上蕴藏着的淳朴和真诚,担当与责任,让他显得那样卓尔不群……

 

 

吕建斌:课堂上有世间最美的东西

 

和吕建斌的接触并不算多,多数时间是通过网络和文字。他的优秀我们是早有了解的,课上的好,文章写得好,深受学生欢迎、同行佩服,在当地小有名气。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几件小事。

今年三月,作为中国教师报读者论坛版主,吕建斌第一次组织“香山夜话”。因为事先工作做得好,当晚,直到午夜大家还恋恋不舍迟迟不肯离去,创下了论坛日发帖量的新高。谁料,第二天登录论坛,竟然看到了他发的“总结帖”,不但总结出了所有发言的精华,还盘点出几个“之最”,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文字流畅,当时。后来了解到,他夜里写道一两点才弄完,我以为这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但后来的事情证明,这是吕建斌的一贯行事风格。

  “暑假怎么过?上网、读书、培训还是去旅游?”暑假之前,网友们正在论坛上热烈地讨论和畅想假期生活,吕建斌的一句“我要割子”,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原来,吕建斌虽然师范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但他并未真正跳出农门,不但父母是农民,妻子也是农民,他戏称自己是“农二代”。在家里,一个四口之家,加上年迈的父母,经济上基本就靠吕建斌自己一个人的工资和田里微薄的收入生活。一家四口生活在一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连个书桌都没有。这样“恶劣”的生活环境与他自身的优秀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引起了我对他的敬意。

7月初,作为优秀版主代表,吕建斌来京参加香山会馆开馆仪式。在晚间的座谈会上,因为人数很多,时间有限,每个人都在争取更多的发言时间,可吕建斌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别人,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可以不是领导,可以不是校长,但我们一定要做课改的急先锋!”可每个字都掷地有声,传递着他的睿智、执着和自信。转天他应约来到报社座谈,但执意要不吃午饭就去车站,他生怕影响了报社的正常工作,最终,编辑拗不过他,刚刚一点钟他就自己领着大包小包赶往北京西站,而他的车其实晚上6点钟才发车。

 

快乐耕耘的“草根”

 

81日,“课改中国行”来到甘肃省西和县,在他的家乡,再次见到“志愿者”吕建斌。

话题从收麦开始。西和县属于山区,都是梯田,小麦全凭人力收割,吕建斌当然就成了主要劳动力。其实,割麦是个很累人的活,对吕建斌也是个挑战,因平时并不怎么劳动,很快就腰酸背痛了,汗水顺着下巴成股而下。但他拼命加快动作,恨不得一下割完,他人在田里,心里却在想着其他事。他挂记着中国教师报的论坛,作为版主,他要值班“香山夜话”;他要张罗着买书——他动员和组织全校老师开展暑期读书活动;他要利用暑假时间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考,写教学随笔,写博客;当然,作为“志愿者”,他还要参加课改中国行,两天时间,他跟着我们忙前忙后……作为一最最普通的山村教师,吕建斌是一个地道的“草根”。但这个“草根”有些“另类”,甚至有些传奇色彩,因为总是干这些别人意想不到的事

2008作为人生的分水岭,之前浑浑噩噩,只是一个较负责任的语文教师,之后慢慢成长,对自己的职业有了一点思考……”而改变就从“触网“开始。

2008年,学校接上了宽带,一根网线带着吕建斌走出了他那封闭的生活空间。网络广阔的世界让他着了迷,从此,麻将桌上和拉闲话的地方再也不见他的踪影。

别的同事在课余时间上网聊天、种菜、挖坑、下棋,唯独他泡教育论坛,学习前辈的教学思想,和许多同道交流心得。学习和交流成了他业余生活的全部。

后来,他发现有博客这么一个平台可以记录生活时,他想自己也开博客。“写博客?哼,你别搞笑啦,就咱这生存状态,写什么博呀?”当他央求计算机系毕业的同事给他注册新浪博客时,竟惹来同事的一阵大笑,言外之意,一名山沟沟里的土老冒,不安安分分地呆着,写什么博呢?

    可他实在不甘心,带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自己一个人捣鼓起来,注册,失败,再注册,反反复复几十次,终于成功了。现在回想起来这段经历,吕建斌觉得自己的坚持太对了,“博客也让我和外面的世界接轨,让一个草根教师不断成熟,自身的价值也不断得到呈现,它真正成了我“希望的田野”、快乐的源泉!”博客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

每一棵肯努力的小草都会开花,因为生活从来不会亏待任何人。读博、写博使他的作文教学独居特色,作文课也深受学生欢迎,这两年,指导的学生作文和自己的文章不断发表,稿费虽然不太多,但也能带来小小成就感。

20103月,他参加了甘肃省二期网络研修,说实话,大多数教师对网络研修都是抱着应付的态度,可他不!工作之余,他认真钻研,每天同名师、专家探讨新思路,挖掘新点子。他写得体会、感言都是自己的真知灼见,很快受到了专家和学员的一致好评,研修结束时,被评为甘肃省“网络研修优秀教师十佳人物”。

……

吕建斌说,他和网络的故事三天也讲不完,通过网络,他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无限拓展自己的人生意义。在网络世界里,他给给自己种下期盼、希望,然后等着它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还有比这更让人神往的生活吗?

 

搬开心中的讲台,做“课改急先锋”

 

网络改变了吕建斌的生活方式,而杜郎口的出现,则引领吕建斌开启了新的教育人生。

自从师范毕业,吕建斌一直是名“优秀”的教师,他曾连续带过三届毕业班,成绩都还不错,就应试而言,他一直非常自信。

然而,他却经常在课堂上遭遇挑战。常讲“师生平等”、“民主课堂”,可他无论怎么做,上课总觉得这种境界遥不可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气氛难以活跃。刚上课时还尽量保持着微笑,可到后面,虽然不断发射着“信号”,可学生死活就是不接收,课堂呈“死机”状态,最后,笑脸也没了。最尴尬的是一堂公开课,平时仅有的几个发言积极的学生,看见有许多听课的老师,一提问,眼镜顾左右而后瞅书,就是不看他!

他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在继续下去,可到底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就在他急于寻求改变却找不到出路时,恰逢西和县推广杜郎口经验,开始他还曾经反对——反对动用行政的力量推广而导致的形式主义,但等到他自己亲自到了杜郎口,立刻彻底信服了。

“变吧,变则通!”在杜郎口回来的路上,他就暗暗对自己说。要上《皇帝的新装》了,第一节课,各小组先自行解决了生字词的书写,然后他提出,在剩余的时间充分熟悉课文内容,课外按故事情节自编自演,第二节课展示。第二天上课后,我走下讲台,找了个凳子,老老实实当了一名观众。第一组同学拘谨,表现平平;第二组的表演,几乎笑破了他和其他同学的肚皮,坐在他跟前的一位女生,笑得直拍我的肩膀,直到表演结束,她也没意识到在拍老师的肩膀;第三组的同学仿照古装电视剧的形式,贴了张“皇榜”,做了个“皇冠”,中西结合;第四组的同学更是出格,还加了骗子在酒馆喝酒的内容,演随从的两个同学竟拿出了卫生工具——长把笤帚,搭在皇帝的头上当“宫扇”,粉笔成了赏赐骗子的“金条”……下课铃声响了,可同学们不愿下课,非得第四组演完不可。下楼梯时,同学们在他身后“叽叽喳喳”议论个不停,意犹未尽,吕建斌心里也暗自高兴。

就这样尝试了一学期,成绩并没有下降。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学生的一致认同。“课堂上相信我们,让我们自己讲解,自己分析,我们就像跨上想象的骏马在知识的跑道上奔驰,谁有一点创新思维,便给以热情的鼓励,他绝对不让我们当‘听书的呆子’。这远比把知识硬灌给我们好,如果硬灌,我们不就成了瓶子吗?还怎么酿出知识的佳蜜呢?”“他和别的老师不一样。上课不怕我们吵,还怕我们不说话呢?有些课文便会让我们“演”,一节课笑声不断,吵声不断,根本把老师没放到“眼”里,我们还没“疯”够,铃声便响了。”

反思以前的课堂,吕建斌渐渐认识到,以前讲了很多,也讲得异常吃力,总以为只有自己讲透彻了,学生才能懂。可事实是,既是讲得足够透彻,学生也未必懂,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愿意懂,真是吃力不讨好啊。说到底,是自己不信任学生。从今天的课堂看,学生不但自己能读懂课文,而且能够创造性地对课文进行再加工。看来老师要想和学生“零距离”,先要走下讲台,当然,更重要的是搬开心中的“讲台”。

吕建斌终于明白,当教育变成一种工具,不能为学生的终身负责时,就不再有任何意义。他不再沾沾自喜于自己班级的“优秀”成绩。而是把更多的目光和心思放在学生全面发展上。

他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看到的首先应该是“人”。 “我常常这样想,这样谴责自己,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你必须承认,一部分学生是走不上靠知识吃饭这条道的,与其在硬打硬逼下辍学,不如让他们快快乐乐地把课堂当做一种生活。”

 

 

当一名时刻是学生的老师

 

“当一名时刻是学生的老师”,是吕建斌的座右铭,同时,这也是他对师生关系的定位和为师之道。

如果你以为他的学生很优秀,那你就大错而特错了。山村里的孩子,成绩好的不多,何况老吕教的还是个“差班”。但是,老吕从心底爱这些孩子,不管成绩多么差的“调皮捣蛋鬼”,他从来都是以最大的善意来理解他们,用自己的爱去感化他们。

有些孩子连句子都写不好,他们怎么可能喜欢作文呢?老吕想了个办法,他把自己平时看的杂志等所有课外读物都收集起来,拿到教室,跟同学们约定,这些读物都可以无偿借阅,但是条件是,每人必须每天写50字左右的随笔。

有几个学生考试总是不及格,老吕跟他们约定,每考试及格一个科目,就奖励他们一本书,如果不及格,就要给老吕十个鸡蛋。

这样类似的约定很多,结果总是老吕“高兴地”赔上几本书,换来了同学们阅读兴趣和成绩的上升。当然,即使真的不及格,也从来没要过一个鸡蛋。

在吕建斌眼里,学生是最单纯的人,你投之以桃,他便会报之以李,你真诚,学生绝不会虚伪;你真心喜欢他们,他们便不会厌恶你。他选择用真诚搭桥,用学识铺路,用微笑去感染,用信任去创造,用幽默去化解……

当他把课堂还给学生之后,吕建斌见识了学生的创造力。在一节作文课上,他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姓名设计一段个性签名,语文成绩常是倒数的史满玉同学设计出的“父辈们被贫寒的日子过怕了,所以给我起名为——满玉,不是装满玉石,而是装满玉米。”这种创造性思维留给他的不仅是震惊,更多的是思索——“除了文本之外,学生更是我要学习、研究的对象,因为他们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资源。”

在他的眼里,学生都是他的同伴,他不会去做专治的“皇帝”,他也不戴有色眼镜,每一个生命都是上帝精心的杰作,一道亮丽风景,鲜活而生动,他更不会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去苛责,因为他知道,不会是常态,学会是正态。他要做的,是播种、是点燃、是发现,与学生相处的日子才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吕建斌说,自己读书不多,当一个时刻是学生的语文老师,让他学会去思索、发现和创造,让他感受到了太多的幸福和快乐。

 

追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5年前,西和县城新建了两所学校,在全县选拔优秀教师,按常理常情,论能力水平,吕建斌进城有十拿九稳的把握,可他却坚守着农村教育这块领地。“我也希望我的经济状况能更好一些,但和自己的父母比起来,我已经很不错了。人活着,要有点想法,有点精神,但这种追求不一定是金钱与地位。”

吕建斌说,他刚毕业时被分配到边远山区,环境与理想的落差让人难以接受,看到有同学转行,也曾心动。然而,年轻的心总是火热的,不到一周,便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所有的不快和委屈在学生热情、欢乐的笑声中消融了。孩子们的淳朴和善良让吕建斌打定主意当一辈子的孩子王
  努力总有回报,11年的教学生涯中,吕建斌也忘记了究竟教过多少孩子,可是孩子们是有心的,他们记得真心教过自己的每一位老师。去年教师节,一名学生以全县第四的成绩考上川大,在他的推荐下,吕建斌被评为育才模范

和物质世界相比,他更喜欢追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他的生活里,从没有抱怨,也不喜欢高谈阔论,痴迷忘我地钻研教学、记录教育生活的点滴,积极主动投入课改并带动身边的人——“行动”是他最喜欢的表达方式。

去哪里寻找自己的职业幸福?吕建斌说,课堂上有世界上最美的东西——甜美的笑脸、自信的表达、真诚的交流、自豪的展示、合作的精神、自我价值的实现……有人说,教师是生活在夹缝中的一类人,处在学校管理者和学生的夹缝中,不过,即使真的是在夹缝中,他也感受到了快乐,当学生在课堂上高兴地满足,当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学习产生了热情,当学生在眼神中流露出对教师发自内心的尊敬时,一种叫成功的幸福会溢满他的心底。“教学是我们的工作,课堂就是我的生命——我们生命的一大部分都要在课堂度过,我们有什么理由让让学生痛苦,自己痛苦呢?放慢我们的脚步,让课堂不再功利,让教育回归本源,让生命在课堂拔节、快乐成长。爱上课堂,解放课堂,研究课堂,去寻找属于我们的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