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阳节:祝天下父母幸福安康!

 文冠厚朴 2021-10-14

图片

重阳节


今天是10月14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也是法定的“老人节”。

父母在,人生尚有归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图片

重阳节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汉代  重阳习俗普及于汉代。据汉代《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唐宋  唐代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唐德宗李适年间(780年—785年),将重阳节列为“三令节”之一。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

 明清  九月重阳,皇宫上下一起吃花糕庆贺,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当代  2013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为全国“老年节”。

图片


图片

  • 九月九日,佩插茱萸,辟邪求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是一种茴香料植物,香味浓,有驱寒、止痛、驱虫等功效。相传始于东汉,晋代成俗。至唐代,插戴茱萸、装饰美容、祝颂延年益寿。
图片
  • 重阳佳节,秋游赏菊,目不暇接。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因“九”与“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故菊花亦有“长寿之花”的美誉,又因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敬它。

重阳赏菊,始于晋代,盛行于北宋,一直流传至今。重阳佳节,不妨陪同父母一起踏秋赏菊,尽享天伦之乐。
图片
  • 九月初九,登高望远,心旷神怡。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 “霑” 同 “沾” )


重阳节正值天朗气清、叶红菊黄的金秋之际,宜登高望远。
重阳节又名“登高节”,此时登高,可达到心旷神怡、强身健体之目的。
图片
父亲 音乐: 降央卓玛 - 天下最美的女中音 来自QQ音乐

图片


小时候的我们,盼望着长大,渴望着独立。

幻想着有一天赚够钱,让父母不必那么辛苦的工作。要给妈妈买最美的衣服、最好的化妆品。给爸爸买最大的房子、最酷的汽车。

后来我们长大了,也长高了,却远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强大。在极度窘迫的情况下,只有父母,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

为了生计,我们整日疲于奔命,在社会中弯着腰做人。不谈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就连基本的不拖累他们,都显得力不从心。

图片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在所有的亲密关系中,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

从孩子出生父母将其从身体上分离;再到成年后与其生活中分离;最后他们将从子女的生命里分离。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从小到大,父母一直都在注视着我们的背影。

当我们蹒跚学步时,背后是他们期盼的眼神;当我们蹦蹦跳跳走进校园时,背后是他们牵挂的眼神;当我们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时,背后是他们惦念的眼神。

走向远方,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必由之路。而终有一天,我们会连父母的背影都再也看不见。

图片

网上曾经有人做过计算:

假如一年中,只有过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顶多相处11小时,若父母现在60岁,假设活到80岁,我们实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540个小时,也就是64天!

若有信仰,可以相信来世。若无缘分,相逢唯此一生。

图片

图片
身处壮年的我们,
不懂衰老对一个人而言,
有多么沉重。

时不待人,
当白发尚存青丝,
当风霜余有芳华,
当父母健在身旁,
希望你我的肩膀,
都能日渐坚实。

今日重阳节,
愿天下父母,
平安顺遂,福寿安康!

—《END》—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