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春宵一刻值千金”,下一句才是重点,却少有人知

 历史探奇 2021-10-14

农村已渐行渐远,昔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温馨景象已不复存在,人们离自然也越来越远,想必不久便会有“归去来兮”的感概。如今乡村田园的淳朴乡情怕也只有从书本上的字里行间去感受了,不过那些规矩的记载总不如一两句俗语来得贴切。俗语作为民间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每读一句都能感受到小时候长辈星空下围坐夜话的温暖,是那么的让人怀念,让人向往。记得小时候常听老人们打趣说“春宵一刻值千金”,当时不明其义,看到大家其乐融融也忍不住跟着哈哈大笑,少年时顾名思义多少还有些羞涩,如今才发现这句俗语原来是一首诗,其后半句与首句相比丝毫没有逊色,只是人们却只记住前一句,想在想来当是后一句与民俗多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吧。

“春宵一刻值千金”作为千古名句,之所以在人们心中早已失其本意,大多都是因为断章取义所致,加上其本身很容易让人将这宝贵的春宵一刻误认为说的是洞房花烛夜的闺房之乐,还有各类文学作品对错误的理解加以应用才使得这句原本简单的诗句成了诙谐幽默的民间俗语。其实这四个字很简单,说的春天的夜晚非常短暂所以非常珍贵,哪怕只是一刻钟都不应该虚度浪费。

后半句鲜为人知,说的是“花有清香月有阴”,与前一句组成一幅完整画卷,春夜之所以珍贵,是因为花儿正散发着迷人人的清香,月亮在云层中若隐若现美不胜收。如此良辰美景,我们更应该加倍珍惜,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可是当时苏轼看到的人又在做什么呢?“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富贵人家正在莺歌燕舞、推杯换盏,在他们眼中,太平盛世下良辰美景前更应该如此欢度良宵。

可见苏轼简单几笔便将当时官宦显贵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呈现了出来,乍看之下放佛平淡无奇的写景诗,仔细琢磨就能看出良辰美景与莺歌燕舞的鲜明对比。虽然民间对春宵一刻的情境大多误解,但其形容时间宝贵的本意还是一致的。现在想来倒是明白当时周围的叔伯为什么欢声笑语一片,然而这样的情形终究一去不返了,幸而还能通过这些俗语去细细回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