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云洞惨案八十年周年,不应忘却的崂山抗战纪念

 青岛城市记忆 2021-10-14

1939年6月11日,农历四月二十四日,风光秀丽的崂山著名道观白云洞,遭到侵华日军的血腥杀戮,共有道士和乡民七人遇难。历久以来,青岛地区史学界对当时是哪支游击队在崂山一带活动,引起了这一惨案,其说法一直模糊不清。笔者根据引起此一惨案当事人隋永諝晚年的回忆录,还有抗战胜利后青岛市长李先良的回忆资料,和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健在的当年亲历者、崂山区江家土寨村老游击队员的回忆,撰成此文,以企拨开历史尘封的迷雾,追述当年那一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

1938年日本《东亚画册》刊登的白云洞宫观图片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由于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保存自己军队实力,避免和日军决战,导致山东全省很快沦陷。沦陷后日寇虽然占领了大城市和交通干线,由于兵力短缺,广大农村和边远城镇却处于政权空白状态,名目繁多的打着抗日救国旗号的游击队,便在此时应运而生。

  抗战初期活动在即墨、崂山一带广大乡村的最大一支国民党游击武装,是由孙殿斌领导的国民党“苏鲁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部第十六支队第二纵队”。该纵队最盛时有四个支队和四个独立大队,兵力达4000余人。1938年秋天,活动在即墨金口、店集一带的另一支游击武装,自封为“东海青抗日游击指挥部”的韩炳宸部,因为和孙殿斌互争地盘发生“窝里斗”,以致兵戎相见、势同水火。一介文人、“七七事变”前为沧口铁路国民党支部干事的孙殿斌,这时贪生怕死不敢对决,扔下在即墨东部沿海一带的三个支队于不顾,仅带少数卫兵,跑到活动在即墨城南和城阳一带的第四支队李兆歧部,躲了起来。结果在即墨王村、鳌山卫和崂山王哥庄一带的三个支队群龙无首,一经接触战斗便垮了下来,在纵队参谋长王信民的带领下,投靠了韩炳宸部。韩将孙殿斌的这三个支队改编为该部的十七团,以王信民为团长,三个支队为三个营,仍驻防在原地不动。


  1938年冬天,急剧扩大的韩炳宸部给养和武器发生严重短缺,在驻即墨日伪军头目的高官厚利拉拢下,他抛开民族尊严于不顾,率部投降日寇当了二鬼子。驻防在崂山一带的原第二纵队的十七团二营隋永諝部,和驻防在即墨温泉、皋虞一带的三营刘宪章部互相联络,决不附韩投日当伪军,不久刘宪章带领三营进入崂山地区,和隋永諝并肩御敌。与此同时,驻防在即墨王村半岛一带的十七团一营官兵,在营指导员孙可佩的带领下,也拒绝随韩投日当二鬼子,和二、三营采取一致的行动,欲诛杀投敌的团长王信民和营长刘西园,结果因为机密不严,被两人闻听后逃脱。孙可佩带领一营撤往即墨丁字湾的栲栳头一带海域驻扎,派人进入崂山和隋永諝、刘宪章部取得联系,共同对敌抗战。

1943年秋季三都河战役后,国民党山东省保安第一旅旅长隋永谞和第一团团长隋子玉化装潜入崂山后的留影。中为青岛市长李先良、左一为青岛保安大队长高芳先,左二为崂山道长,右二为隋永谞,右一为隋子玉。这处拍照地点现在华严寺的山门外还完好保留。

  1938年底,隋永諝前往莱阳县城,向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派驻胶东的鲁东行辕主任卢斌,详细汇报了他们三个营在即崂地区抗日活动的情况。卢斌委任隋永諝为鲁东行辕暂编保安第一团团长,孙可佩为该团一营营长,李希先为二营营长,刘宪章为三营营长。不久鲁东行辕主任卢斌在“莱阳事变”中被杀,李先良接手此任,将行辕改为行署,正式委任隋永諝为行署保安第一团,所部仍旧活动在即、崂地区伺机打击日寇。

                               
  

1939年3月,驻即墨的日军在韩炳宸部伪军配合下,首先扫荡活动在栲栳一带的保一团孙可佩部游击队,在将其逐出即墨县界退往海阳县一带后,又回过头来配合驻青岛、李村的日军,围剿活动在崂山一带的隋永諝部游击队。

  日伪军于5月底对崂山完成合围封锁以后,进行分路扫荡。6月11日上午,驻李村日军一个中队100余人在数十名伪军的配合下,从王哥庄出发,由雕龙嘴西山爬上梯子石小径,搜剿活动在白云洞道观里的游击队。当日军进入到双峰壁立的大仙山、二仙山险要狭道时,遭到预先埋伏在这里的隋永諝保一团二营李希先率领的四、五两连的伏击,游击队在打死、打伤日伪军十数人,遭到日伪军的猛烈反击后,隋永諝和李希先率领所部急忙向西撤走,日军继续向白云洞搜剿进发。

1932年青岛文德女中学生白云洞前留影

1935年,沈鸿烈邀沪上名流游览崂山时的白云洞照片

保一团的枪械修理所,当时就设在白云洞,所长为惜福镇松树庄人隋子玉。当游击队和搜山的日军在二仙山发生枪战时,隋子玉和修理人员匆忙把器械物资藏匿于岩石缝隙间。一盘化铁炉和一些煤炭,仓促间来不及搬走,遗留在洞西下侧的房舍间。

  

1938年日本《东亚画册》刊登的白云洞道士对弈照片,谁能预料不久之后的一场惨案在这里发生。

游击队匆忙撤往后山时,观中十几个道士和几个帮佣的乡民,散处观中干着日常事务,没有预料到一场杀戮将要发生。  

游击队刚走不久,日军就蜂拥进入观中,散开队形到处搜查。一个汉奸翻译从一进山门耳房的炕上,拖起正在生病的14岁道童于真坪,叫他把道长邹全阳从白云洞中叫出来后,站在洞前的大银杏树下,由日军指挥官中队长亲自问话。这个日军中队长因为在半路上遭到游击队的伏击,伤亡了十几个人,这时非常恼火。他傲慢的叉开双腿,把腰间挂的指挥刀摘下拄在地上,双手握住刀柄,凶冷的询问邹全阳游击队有多少人?藏匿何处去了。邹道长不承认有游击队住在观中,只是临时偶然路过,至于藏身何处,更是不关出家人的事,无从知晓……

  就在日酋中队长和邹全阳道长一问一答的时候,一名日军士兵匆匆跑来报告;在下院房舍间发现有化铁的红炉和手榴弹壳、焦炭等一干物品。日酋听后勃然大怒,两手猛然擎起指挥刀用力一挥,将邹全阳道长一劈两段!邹全阳上身仆地后,五脏、肠子顿时和着鲜血热气溢流而出。痛苦万状的邹全阳在地上翻腾打滚,颤抖着双手乱抓草石,紫青色的脸膛上两眼血红,口吐血沫,已不能言语。下半截身子,直挺挺的躺在一边,其状惨不忍睹。

  怒不可遏的日酋劈了邹全阳后怒气未消,又挥舞起滴血的指挥刀哇啦哇啦的命令日军严加搜查,将道观中的人一律格杀勿论。得令后的日军逐屋追撵赤手空拳的道士和帮佣的乡民,阎全德、王全恩、于真坪、郭真诚四个道士和两个佣工,又先后惨死在日寇的枪刺刀劈之下!
  

日寇在杀尽观中的道士、乡民后,又放火烧房,将观中财产付之一炬。清代书法家陆润庠的楷书——尹琳基《白云洞观海市记》条幅八帧,和许多名人高士游白云洞留下的墨宝,尽被焚毁。镇观之宝一尊六寸高的纯金神像,和四只明朝宣德年间的铜香炉等一批贵重财物,统被日寇掠去。

  当日傍晚,到即墨城采买物品的道士王真洁归来,看到洞观中的惨象,惊骇的大叫着向山下跑去。跑到雕龙嘴村后的悬崖上,朝着白云洞的方向大叫数声,纵身跳入了波涛翻滚的大海中自杀了。

  劫难过后,雕龙嘴村的人们和劫后余生的白云洞道士一起,将在港东村捞起的王真洁遗体,和邹全阳等五位遇难的道士一起,埋在了逍遥谷中那方翠竹掩映的坟地中......
 

关于这次白云洞遭劫惨案,原青岛市长李先良在回忆录《鲁青抗战纪实》的白云洞一节中也说:“白云洞在抗战初期,我游击部队常在此处制造枪械,后来为敌人察觉,于二十八年四月扫荡崂山的时候,包围搜索,翻出铁床及其它制械工具器物,敌人即把殿宇一齐放火焚毁,并惨杀道士六人(五人被杀,一人跳海而死),伙夫二人……”李文中所说的“我游击部队”;就是指的鲁东行署隋永諝的保安一团,当时他任行署主任,保一团是他的属下。后来的青岛保安总队长高芳先,那时在鲁东行署任副官一职。

 
                           三

崂山地域在抗战以前,为青岛的崂东、崂西和沙子口三个区所辖。当青岛市政府撤走,广大农村处于无政府状态时,这三个区的许多青年人和区队武装,多数参加了孙殿斌的第二纵队。其中崂西区区长孙式庵掌握了沙子口和崂西一带的区队武装,扩大为第二纵队的独立第四大队。崂山地区在1942年以前,基本属于一块权利真空地区,即日本人在这里建立的政权形同虚设,国民党政府也没有真正的权利机构。

青保抗日武装

青保队员在崂山中迎击敌人

抗战期间李先良在崂山检阅“青保”部队


  隋永諝所部的抗日游击队,从1938年的鲁东行署保安第一团,到1943年的山东保安第一旅,一直有一部分武装在崂山进行抗日游击活动。另有赵保原的暂编十二师栾志超部,也先后在崂山一带活动。1942年初自高芳先来崂山成立青岛保安大队,将赵保原的势力挤出崂山以后,加强了崂山地区的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牢牢控制了崂山地区的行政大权,崂山地区基本成了李先良、高芳先青保的一统天下,其它的游击武装很难再插进来。例如胶东八路军的崂山武工队田世兴部,数次深入崂山,都因青保防守严密,站不住脚撤了出来。

  

1943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前的崂山,是李先良的青岛市临时政府和高芳先的青岛保安总队的一统天下,在这期间发生的日寇扫荡和游击队反扫荡,都在青保和驻青日伪军之间,基本没有其它游击队参入。隋永諝的山东保安第一旅,在1943年秋天的三都河战役中,被日军彻底打垮,剩下的少数兵力,已失去战斗能力。至此,抗战后期的崂山地区,只有青保一支抗日武装在险恶的环境中孤军奋斗。

抗战胜利后,青岛市长李先良在白云洞山门外岩壁题字“白云为家”,并附小注云:“余在崂山抗战时,移市政府于华岩寺,以白云洞为迎宾馆,遇敌焰颇猖,以洞为掩蔽之所。今云山犹昔,空怅前情,爰志不忘。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吴县李先良志”记载抗战经过。

    据青岛市史志办编写的《崂山志》记载,在1959年,白云洞有道士12人,道姑1人,寄居道士2人。在青岛崂山所有道教庙宇中,其住有道士人数第二多(太清宫有道士16人)。

白云洞资料照片


    1966年,道士被遣送原籍,神像被毁,曾经壮观的建筑群变成一片废墟,至今未能修复

历史不应忘记

1938年1月10日,日本海军及部分海军陆战队的军舰和飞机侵入青岛海域和领空。在山东头登陆,开入市内,最终未发一弹即占领了青岛各要地,青岛第二次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1939年的白云洞惨案,至今恰是80周年。白云洞依旧是断壁残垣,藤葛曼曼,只有院内两棵千年老银杏树,依然生机勃勃,枝繁叶茂,无言诉说着侵华日寇的兽行、爱国道士的壮烈,以及那些现今已是少有人知的崂山抗战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本文作者为青岛文史学者、民间抗战历史研究者李知生,发表过《即墨古今传奇》、《走过六十年》、《崂山抗战》等书著。201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第一部较系统反映崂山抗战历史专著《崂山抗战》的编纂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文章由本公众号编辑发布,添加图片源自档案馆及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