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岛餐饮业三大名楼,旧影里找寻城市的记忆

 青岛城市记忆 2021-10-14
青岛餐饮业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估计很多人都知道或是听说过。近期在编发岛城老字号回顾时,有不少读者朋友评论为什么有的没有三盛楼,到底是三大名楼还是四大名楼?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旧影史料与民间传闻一探究竟。

1950年初,位于中山路的英记酒楼票据(文史藏家刘铁明提供)

1951年初,位于天津路的东华旅社票据(文史藏家刘铁明提供)

位于河南路的亚东饭店旧影(文史藏家邹勇提供)

据资料介绍,上世纪三十年代,青岛作为中国当时的“一线城市”,城市各项发展迅速,餐饮业更是聚集了各种菜系与多国风情的餐馆饭店。其间还评出青岛十一家一等莱馆,有顺兴楼(北平路)、亚东饭店(河南路)、聚福楼(即墨路)、春和楼(天津路)、东华旅社(天津路)、大华饭店(中山路一)、厚德福(河南路)、三阳楼(胶州路)、公记楼(胶州路)、英记楼(中山路)、奇园(德县路)。


而作为民间及网络上老青岛延续的叫法,春和楼、顺兴楼、聚福楼被并称为岛城餐饮业三大名楼。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因顺兴楼关门闭店,位居市南的春和楼与台东的聚福楼、沧口的三盛楼又被并称为岛城新餐饮业的三大名楼。也有一说,是将以上四家餐馆合称为岛城四大名楼。

而据已故文史专家鲁海老先生介绍,就中餐而言,位于中山路北端的顺兴楼、春和楼 、聚福楼 、亚东饭店被称为老青岛的“四大名楼”。另外还看到有将“英记酒楼”列为老四大名楼之一的介绍。

如上,只是网络文撰中的表述,因未曾深入考据,至今未见正规史料及图片举证。个人感觉新老三大名楼依据当时的地理位置、规模档次及名人效应等还是较为合理的。像北京路的顺兴楼、天津路的春和楼、即墨路的聚福楼西号均相隔不远。再如后来台东西二路的聚福楼东号、沧口大马路上的三盛楼在台东及沧口两地也是当之无二之选。在此也不过多赘述,仅以搜集引用的部分图片文字做一番简单回顾。


顺兴楼

位于北京路的顺兴楼

青岛名店顺兴楼,地址位于北京路13号,谦祥益西侧,创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牌匾为清朝遗老王垿所题。

位于北平路13号的顺兴楼星记票据(文史藏家刘铁明提供)

1912年,清朝遗老王垿来到青岛定居。某日他在一个饭馆内小酌。觉得菜品颇有北京鸿兴楼风味。经询问得知,店主李万宾曾在鸿兴楼拜师学艺,后来到青岛寻求发展,本想自己开个酒楼,苦于缺少资金,后来在王垿的帮助下,李万宾在北京路上开设了顺兴楼。

王垿曾组织了25位清朝遗老及商界名人的耆年会,轮到谁的生日时就会饮宴聚会、赋诗祝寿。有着王垿的扶持,顺兴楼的生意日渐兴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名扬岛城,曾折服倾倒过无数文人墨客与达官贵人,成为青岛商界、银行界及政界经常聚会之所。

顺兴楼汇聚了福山烹饪名厨高手于一楼。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墩子王传选,人称美号“飞刀王”,其刀工娴熟,快捷灵巧,可谓刀下生花,墩上出彩;顺兴楼创建之始,由福山籍的厨师掌勺,其烹制的菜品以具有独特福山风味的鲁菜占主导地位。尤其是一些高档菜,如清蒸燕窝、高汤燕窝、红烧鱼翅、扒烂鱼翅、高汤银耳等等,在当时的青岛饭馆业中独具优势。

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青岛大学成立后,许多著名学者云集青岛。青大校长杨振声带头,与赵太侔、闻一多、梁实秋、陈季超、刘康甫、邓仲存以及女学者方令孺七人凑成了“酒中八仙”。他们经常在顺兴楼猜拳行令,开怀豪饮。


晚年移居台湾的文学家梁实秋曾深情怀念自己在青岛的四年生活,他说“我也吃过顶精致的一顿饺子,是在青岛的顺兴楼宴会……大家本已酒足饭饱,但禁不住诱惑还是吃得精光,连连叫好 。”梁实秋在他的《雅舍谈吃》中,也多次提到顺兴楼,对顺兴楼的菜品“西施舌”和“乌鱼钱”记述颇详。

胡漫雷摄影

据资料介绍,顺兴楼于青岛解放前的1949年初停业,也有介绍说是1953年停业。时光流转,七十年后延历史回望,谦祥益、洪台市场旧址、商业市场牌坊等犹在,独难觅曾经在岛城餐饮界大放异彩的顺兴楼旧貌。

春和楼

春和楼是青岛市区最早的饭店之一,也是青岛至今唯一的餐饮百年老字号,山东省历史最久的著名鲁菜餐馆。十九世纪末设于北京路,后在天津路3号投资扩建,最后门牌号改为中山路。


康有为题写匾额,成为青岛历史的一张底片,见证了青岛百年发展史。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天津路与中山路口,左侧可见春和楼字号。

上世纪二十年代,春和楼的香酥鸡、油爆海螺、八珍鸡卷、红烧驼蹄及银丝卷、水晶包子、三鲜蒸饺等已名声大噪,是达官贵人、上层社会人流频繁光顾的场所。


位于天津路3号的春和楼利记票据(文史藏家刘铁明提供)

上世纪三十年代春和楼外卖菜单


1933年,时任经理田文魁和副经理兼主厨刘景伦等12人共同出资扩建春和楼,1939年2月重新在中华民国青岛市社会局商业登记,名为“春和楼利记”。

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春和楼饭店广告
后出资买下了中山路相邻的几家店铺,主门牌号由天津路3号改为中山路46号,店名为“春和楼”。

康有为为春和楼亲笔题字;1957年徐特立带家人来青岛,慕名到春和楼品尝香酥鸡;1986年美军首访中国代表团在春和楼举行答谢宴会......,号称“岛城鲁菜第一楼”的春和楼曾接待过的中外名人无数,众多历史人物在春和楼留下了痕迹。

国营青岛市人民饭店票据(文史藏家刘铁明提供)
1966年6月23日,春和楼一度改名为人民饭店,直到1978年才又恢复字号春和楼。2002年9月,企业改制组建青岛春和楼饭店有限责任公司。

旧时能到春和楼吃顿饭是件非常能体现身份和品位的事情。现如今,春和楼已经成为青岛餐饮老字号的一个标志。新老三大餐饮名楼中,也仅有春和楼历经百年风雨,仍独立岛城、不断续写历史新篇。

聚福楼

聚福楼


1924年,山东福山吴滋玉、高学曾租用清末遗老王序在即墨路12号的楼房,开办了“聚福楼”,寓意为“聚大福大贵于此楼”。所聘厨师系烹饪之乡福山县的高手,菜肴选料讲究,厨师刀工精湛,以烹制鱼翅、海参、燕窝等见长,还有红烧加吉鱼、椒油菠菜、奶汤菜花、西施舌等胶东口味菜肴,极为诱人。聚福楼的高汤颇为有名,在整桌酒席上一般只用高汤而少用其它调味品。

聚福楼东记票据(文史藏家刘铁明提供)

1943年,聚福楼因烟头而引起火灾,无奈迁至台东西二路30号,台东西二路店铺,原系东镇豪绅经营的东升饭馆,因其已歇业年余,聚福楼经营者便租下铺面,开设了聚福楼东记。当年又在即墨路原址重建了新楼,房间面积增加一倍,重新开业后营业范围也相应扩大,与东记东西呼应,知名度远超过其他规模相当的几家饭馆。

1949年后即墨路的西号停业,东记则顶起聚福楼名号,本号反而逐渐被人忘却了,后被改作居民住宅,现在已看不出任何饭馆的痕迹。

聚福楼(毛卫东摄影)

1983年,聚福楼经重新整修扩建,改名为聚福楼大酒店。1987年在青岛市商业系统名菜,名点,名吃大奖赛中,聚福楼的标志性人物、名厨费洪远大师制作的芦笋扒鲍鱼,挂霜丸子被评为青岛十大名菜奖。

曾经的聚福楼旧址

1998年,聚福楼被列入台东区政府的台东三路拆迁改造项目,原址拆除后停业至今。曾经青岛餐饮业“三大名楼”之一的老店,终因城市改造而消失在繁华台东的过往云烟中。虽时隔多年,很多老青岛仍会不时怀念起这座百年老店。
三盛楼

三盛楼曾是老沧口街名声最大的一家饭店,是沧口地区社会交际的重要舞台。1923年,张富盛、张富林兄弟二人到下街来投奔姐夫陈年好,三人商量共同出资在“上街”和“下街”的交叉口开饭馆,名为“三盛馆子”,意为“三人共同兴盛”之意。

三盛楼开张以后,除继续经营传统食品外,还在二楼开设了酒楼雅座,由张富盛亲自下厨,相继开发出三珍扒肘子、干姜黄闷鸡等名菜,尤其是干姜黄闷鸡,号称“青岛一绝”。

1942年,日本宪兵队以“通匪”的罪名查封了三盛楼,刑讯逼供致死陈年好、抓走张富盛、张富林兄弟,三盛楼被迫关门。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张富盛的本家张文进、张振儒联合黄连城三人投资,将三盛楼加以修缮,增加了菜肴品种,扩大营业规模,再次开业。

1956年公私合营后,三盛楼归沧口区饮食服务公司管辖一楼经营快餐食品,二楼设雅座和酒席包间。菜肴以鲁菜为主,以炸菜、扒菜、冷拼和卤酱菜见长,风味菜有烤大虾、清蒸全鱼及各类海鲜菜,花色面点有风车酥、四喜饺等,后来还开设羊肉馆分部2001年改制更名为青岛三盛楼有限公司。

随着青岛火车站北站的建设,店面搬迁,2011年11月,位于四流中路134号的三盛楼老店址消失。

曾经的岛城餐饮名店,见证了岛城餐饮文化及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随着流逝的岁月,再去探寻那些深埋于历史中的老商号。她们一度成为了岛城的标志,书写了一段段历史的传奇故事。不管她们现在仍在续写辉煌,抑或是早已消失,都是青岛城市发展中的一段难忘记忆。

本组图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感谢刘铁明、邹勇等师友的资料提供,转载请注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