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ICT技术正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带入新时代

 诺南 2021-10-15

图片

数字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不断被成功应用。

图片

在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要亚洲象监测预警平台中的监测摄像头里出现大象,在平均12秒钟的时间内,当地村里的智能广播或者手机APP等平台就能发出预警消息,及时避免村民与大象的意外相遇。
这是亚洲象监测预警平台在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移动云南公司联合华为打造的“139全光智慧城市”已成功服务于亚洲象等野生动物的实时监测预警,以高可靠的全光联接守护亚洲象与人类的和谐共处。
野生亚洲象分布在中国西双版纳、普洱等地,总数约300多头。一直以来,亚洲象的监测预警是个难题。原先的做法是聘请预警监测员,通过人工方法找到大象,再用电话、短信发送预警消息,提醒村民尽量避开大象活动区域。
然而近年来,随着野生亚洲象保护力度的加强,我国亚洲象种群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70头左右发展至目前的300多头。同时,亚洲象的习性和食性也发生了一些转变,目前亚洲象已经不再惧怕人类,导致人象的生活空间出现重叠。
为缓解人象冲突,西双版纳州建立了包括红外相机监测、智能视频监测、智能广播系统预警和特定人群手机APP预警信息发送在内的野生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通过及时向监测范围内人群发送亚洲象活动信息,来减少人象冲突事件的发生。
该监测预警体系通过构建高效多组织协同的扁平化监测预警,打造了全面感知、反应灵敏的监测预警平台,全面提升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对人象冲突事件的预警处置能力和效率。 

图片

(图片说明:西双版纳构建了亚洲象监测预警网络)
项目建设以来,系统已经累计采集影像143万张,累计预警数量6000多次。当然,这只是数字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成功应用的典型案例之一。如今在中国,这样的创新和实践越来越多。

图片
从海南长臂猿到东北虎豹科技开辟更多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之路
作为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活动的海南长臂猿目前仅存35只。据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判断,在全球20种长臂猿中,海南长臂猿是唯一能保持种群缓慢增长的物种。
但由于海南长臂猿经常在树冠高处快速跳动,相对红外相机而言,声学监测能更有效的捕捉到它们的活动信息。为此,华为联合IUCN中国代表处以及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将开展创新的保护项目,通过应用基于云的声学监测和数字技术来支持海南长臂猿的研究与保护。
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执行院长汤炎非表示:“声学数据自动收集、无线传输和网络存储等新技术的运用,将有助于建立一个包括海南长臂猿鸣声在内的脊椎动物声学数据库。“这将为发现潜在的海南长臂猿独立个体或群体提供科学依据。

图片

在国内,华为还同时利用数字技术支持东北虎豹的保护工作。同海南长臂猿类似,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都属于最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我国设立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传统的保护工作耗时耗力不说,而且非常危险。据介绍,护林员和生态学家们需要跋山涉水去安装红外相机,还要定期更换数据卡、电池和设备,整个过程前后可能需要数月时间,收集到的数据往往是半年前的。“巡护靠走,取暖靠抖,通信靠吼,记录靠手,识别靠瞅”,这句在当地传统自然保护圈里流传甚广的顺口溜就生动形象的描述了这种现象。
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成功开发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目前,这套监测系统是全球首个真正实现在少人区、无人区进行大面积网络覆盖的智能化自然资源监测评估和管理体系,主要分为野外信息采集、实时传输、数据分析处理三层架构。
其中,华为与伙伴联合打造的底层700M LTE网络是整个系统的关键,它可以实时回传红外野保相机的高清视频、生态因子(土壤、水质、空气等)的采集数据、森林防火和道路卡口的监控影像,还能支持护林员巡护轨迹实时查询,实现视频实时对讲等。
图片
(图片说明:森林防火塔利旧改造的700M LTE基站)
截至2020年底,LTE网络已覆盖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全境1.46万平方公里,遍布公园的数万个各种类型的监测终端采集到的前端数据和影像通过网络回传。生态学家再基于人工智能对这些大数据进行图像分析,物种识别等分析与处理,这就大幅提升了科研监测、生态保护、巡护管理等多个场景下的工作效率。
 
图片
ICT技术已成全球科技守护自然的“使能者”
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正处于最严重的时期。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伦敦动物学会(ZSL)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年版)》,1970年至2016年间,全球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数量平均下降了68%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深入了解濒危物种的分布、行为以及人类的影响,以及生境的变迁。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往往很难收集,因为野生动物栖息地往往地处偏远,难以进入,传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手段往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幸运的是,技术创新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 AI 、云计算、网络等ICT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得无论是声学数据,还是图像或视频的数据的获取和收集、甚至包括数据分析的过程都可以变得更高效,华为将“端-管-云”技术融合与创新,应用于对森林、海洋、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
比如在端侧,视觉监测(如红外相机/摄像头)和声学监测(如声音传感器)能对环境生态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在管侧,网络联接是智慧保护的基础,所有的数据回传都需要网络的支撑。在云端,云和AI提升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研究的效率,声学和视觉数据存储在云端,并通过人工智能训练识别特定的声音信息,如电锯、猎枪、濒危物种叫声,以及视频/图像中的特定物种等。

图片
守护地球生命共同体,离不开国际协作
自然无国界,国际协作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因素。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地项目副主任James Hardcastle曾指出,科技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的手段。需要发动更多的人、投资合适的技术方案,去更好地保护自然。
在全球,华为与环保组织、科学家、保护区、运营商、政府等伙伴共同协作,利用创新的ICT技术保护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助力生态保护。华为已和IUCN启动了为期三年的Tech4Nature合作项目,在中国、泰国、瑞士、西班牙、毛里求斯等国家将数字技术应用于自然保护的试点项目,并用数字技术赋能300个保护地的有效管理。
如珊瑚礁是海洋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珊瑚礁也面临着许多危险,会受到气候变化、海洋污染、不可持续的捕鱼方式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毛里求斯,华为就与Ecomode Society、毛里求斯电信合作,利用数字技术,按照绿色名录标准在毛里求斯保护和恢复5公顷珊瑚礁生态系统。目前,Ecomode已开始水下作业,迄今种植了1200株珊瑚。同时,珊瑚保护APP也在同步开发中。
此外,华为还和伙伴RFCx雨林联接组织开发了基于云和AI的声学监测系统,应用于全球近30个保护地。从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到希腊北品都斯国家公园,守卫者实时聆听盗猎盗伐动静,震慑不法分子;从哥斯达黎加奥萨半岛的蜘蛛猴到智利纳韦尔布塔国家公园的达尔文狐,再到爱尔兰南部航运海域内的鲸豚、意大利湿地的鸟类,守卫者倾听和分析自然界的变化,为生态学家提供数据支撑。
独行快,众行远。华为正在和更多伙伴携手,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