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云原创】一箭之地

 新用户54392mCV 2021-10-15

三月底到四月,我遭遇了三位朋友拉黑和删除。

红色的圈圈像炮弹,发出biubiu声;灰色的“对方开启了好友认证,你还不是他(她)的好友……”像紧闭的大门。

挺佩服张小龙先生的创意,连朋友仳离,都攻守有道。

收到第一份大礼的时候,手足发凉;第二份,发现对方有误会,淡定发送验证,解释一下;到第三份,挺想抽支烟喷个圈圈吐给对方的,于是假装抽了一支烟,打个哈哈发送了验证。

说不难受和生气是假的。

但是这几年,我越来越愿意探求一种真实的情况,姑且称之为“真相”。

拉黑删除,当然是真相,但只是局部真相。

我想知道它的侧面和后面,潜藏着怎样的的思想和心路。

既有乍见之欢,为何到此生厌?

应该是,我们的沟通交流出了问题。

其实,一开始我跟阿猫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到底意难平,说,妈的被拉黑,很不体面啊。

猫说,拉黑的那个人,又体面在哪里呢?

朋友交往,又不是敌人对垒,有胜利和失败之分吗?谁胜?谁败?输赢是什么?面子吗?面子比朋友重要吗?

如果我们承认朋友重要,那么,没关系 ,OK,拉黑删除,不应该是两人关系的终结,而是一种表达,一种探底。

就像小时候,两小交恶,互相朝对方吐一口唾沫,狠狠地说,不跟你玩了。第二天,眼屎都没洗就去找人家。

嗯,就是那样的探底呀。

曾经很疑惑,为什么周围所见,大家很容易“撕”?

退群、删友、似乎一个转身,某种状态就能重启。

还有个很优美的煞尾:余生不长,要与能取悦你的人在一起。

我曾经像被蛇蛊惑过一样,凝视这句话。

直到某天,忽然对着它哈哈大笑。

笑我们是多么胆怯地爱着自己。

一点忤逆自己的力量,我们都不敢去应对吗?

世上所有人,都没有取悦我们的义务,连至亲都没有,遑论朋友。

TA愿意对你好,也请不要将之归为“取悦”,否则,对彼此都是灾难。

为什么容易“撕”?

是“我”字当头吗?

“我”是什么?有多大?有多重?

我们站在什么角度和高度看见这样的“大”和“小”?

可不可以说,当我们离自己很近的时候,会看见一个很大的“我”。

当我们有抽离自己的本事,去高一点远一点的地方,会看见一个很小的“我”?

当我们把自己看成一个点的时候,就成了自己的上帝?

想想有点小激动呢。

静夜,“我”被自己取出来,在黑暗中摩挲,看见,怜爱。

这个时候,“我”可以无限大。

与人交往,“我”多了一个后缀——“们”。这个时候,“我”至少要缩小一半吧。否则,“我们”是放不下的。

某日聊起,跟A说到拉黑删除,A笑笑,说:那不过是生活多样性的一件小事。

随即又说,把“小”字去掉。

我像被敲了一棍。

去掉“小”,去掉装饰。

装饰就是牵绊。

一个“小”字,消解事件本身,渲染了情绪。

去掉“小”字,才算事我两清。

否则,把自己的强烈情绪裹挟在事情里,嘴里说着“小事”的,心里已经当是“大事”。

所幸,目前三位朋友都已回来。

于我而言,不存在面子问题,只存在我们如何更好地相处 ,如何“存异不求同”——我不怎么认可“求同存异”的这个词,因为有求皆苦,一有“求”的念头,自觉不自觉都有“追求”和“要求”。

朋友交往,是不能要求对方的。

尊重,交流,学习。愿意的话,互相帮助。

人类最可珍贵者,是思想。

每个人都看重自己的思想,思想是自己的精神领地,大部分时候我们如猛兽护卫着它。

与朋友交往,一支支思想的箭会射入我们的领地。

如果你的领地不够大,会被射穿,你就很容易关门谢客。

这就是为什么你大概率不删除一个经常发圈的微商朋友,却删除一个可能有一些见解的朋友。

思想的箭,最是凌厉。

我只能尽量将这一箭之地,拓宽一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