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数历史上的大瘟疫,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伟大的时代!

 天地一沙鸥1975 2021-10-15

              

(敬请点击“沙鸥说事”,关注本公众号)

       当前,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在对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虽然我们有点谈疫色变,但我们真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高效运转的政府能强有力组织一切力量,把死亡人数控制在最低点,否则后果真的不堪设想。不信,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大瘟疫造成的大灾难。

欧洲黑死病

      爆发于1347年--1353年,死亡大约2千多万人,占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场黑死病,其实就是鼠疫,它起源于中亚,东征的十字军于1347年带回欧洲,首先从意大利开始爆发,然后蔓延到西欧,北欧,波罗的海地区再到俄罗斯。这是欧洲的一场人间惨剧,像佛罗伦萨的城市人口死亡率高达80%!

1918年大流感 

     1918年,大流感横扫世界,保守估计死亡人数为2000万人,而有的统计达到一亿人。这次大流感既因战争而传播,又在一定程度导致一战的终结。

    这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两次大瘟疫,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的大瘟疫。

东汉末大瘟疫

       大家都对赤壁之战津津乐道,认为诸葛亮借东风,周瑜火烧赤壁打败了曹军。其实,真正打败曹军的就是瘟疫。《三国志》明确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曹操军刚一交战就染上了大瘟疫,死了很多军士,于是就退兵了。

而东汉末年这场瘟疫死了多少人呢?

      首先这场瘟疫持续时间长,长达30多年,大的爆发就有十几次。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等就是因为瘟疫中替人治病,才得以广收人心积蓄力量造反。再次这次瘟疫死亡多少人?大约导致了当时四分之三的人口死亡。有名的“建安七子”在这场瘟疫中死了四个。再加上,瘟疫间接导致的军阀混战,当时中国的人口从东汉末的5600万人,减少到晋朝统一时的1600万人。

明末大瘟疫

      明朝末年的大瘟疫,直接助推了明朝的灭亡,明末鼠疫发生于1633年,凑够山西开始,蔓延到北京周边地区。1644年春天,鼠疫在北京达到流行高峰,累计已造成北京20-30%的人口死亡,北京城就是“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人间地狱。现代有历史学家认为:李闯大军之所以在华北能势如破竹,轻而易举的攻破北京,主要也是因为在山西、河北、京畿一带,明军久被鼠疫折磨,已经没有战斗力。

     据说,这次大瘟疫,起因是人和老鼠争夺食物,饿坏了的人们挖开了老鼠洞,吃掉了老鼠及其储藏的食品,而老鼠则留下了鼠疫杆菌,狠狠保护了人类一把。

     根据外国学者估算,明末经过持续的干旱,蝗虫,鼠疫,天花、饥荒和战争造成全国损失了40%的人口.

战争和瘟疫如影相随

       在人类历史上,战争是瘟疫爆发的重要原因。战争中战死的人尸体处理不当,战争引发饥饿,卫生问题,都是瘟疫的源头,而战争中人流高度密集流动则加速了瘟疫的传播,上述所说的四次大瘟疫全部跟战争有关系。而瘟疫对人类资源摧残殆尽,又成为战争结束的一个原因,历史就是在势头这种人类不断残害自身中轮回。

大灾之后必有大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简直成为一种铁律。如: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河北大水,次年三月疫灾。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江淮一带大疫。

      这一类的记载可以说比比皆是。 大灾和瘟疫流行的关系,大致和战争与瘟疫的关系差不多。灾后人畜动物的处理,食物和饮水卫生,人口密集流动等等都是大灾之后瘟疫流行的原因。

古代是如何应对瘟疫

      在中国古代,其实对瘟疫的流行一直是没有非常有效的办法的。

       首先说治疗。古代的中医理论是没有细菌这一说法的,而导致瘟疫的就是细菌。所以,古代中医基本上都是以“伤寒”来处理瘟疫,治疗效果比较差,很难控制住瘟疫的流传。

     然后说隔离。古代基本上没有隔离这个概念,发生瘟疫之后,地方政府往往只会用施粥来救济灾民,这恰恰是控制瘟疫流行的大忌!因为定点施粥反把本应分散的人流聚集起来,起了反作用!

     直到明末清初,中国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医生:吴有性,撰写成了全新的《瘟疫论》一书,提出了隔离等概念,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

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

      这一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来势汹汹,而据面前的数据看来,截至到26日,死亡人数还未过百。我们真的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国家强盛,远离战争危险,人民生活富足。在党的英明领导领导下,高效运转的政府能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工作,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武汉加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