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为何曹操的谋主是荀攸,很多人都只说郭嘉厉害?

 昵称55301288 2021-10-15

虽然都是顶级人才,但每个人的特点是不同的。

曹操的过人之处,在于能将各人的特长发挥到极致。

在他的主要谋士班底中:荀彧是“王佐”,郭嘉是“奇佐”,荀攸则“常为谋主”。

荀攸的谋略、贡献,都未必不如郭嘉,他甚至一度成为曹操的“首席军师”。

不过,论及在后世的知名度,荀攸远不如郭嘉。

这是由郭嘉、荀攸各自的特点造成的。

荀攸谋略的特点荀攸的谋略特点,是极为鲜明的。

在荀攸十三岁的时候,家中故吏张权有事求助于荀攸的叔父,荀攸观察张权的神色,认为不对劲,“推问”,果然发现张权“杀人亡命”!

洞悉“奸谋”,正是荀攸的第一项独特技能。

后来,曹操评价“荀令君(荀彧)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荀攸)之去恶,不去不止”。

可见,荀攸洞悉奸谋、奸人的特点,伴随其一生,其事迹虽史书未详记,但却为曹操立下大功。

点击加载图片

当然,使荀攸扬名立万的,还是他的征伐之谋。

荀攸的征伐之谋,表现在三个方面。

1、征伐顺序、方向的选择。

曹操讨伐张绣前,他反对征伐,认为张绣之所以与刘表联合,是因为他仰食于刘表,而刘表以张绣为北面屏障。不过,刘表不可能完全满足张绣(忌惮张绣发展强大反为威胁),两人势必会分离。所以,对张绣,你不去打他,“可诱而致之”,但如果急着去打,张绣刘表联合,很难搞。

曹操不听,去征张绣,刘表果然去救,“军不利”。

曹操为此对荀攸感叹:不听你的建议,才导致这样的局面!

虽然曹操此后以其军事才能击败了张绣-刘表联军,但只是成功脱险。张绣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荀攸所说的“可诱而致之”。

曹操讨伐吕布前,议者认为张绣、刘表在后,威胁很大,应该撤围吕布的军队。荀攸、郭嘉认为张绣、刘表新败,构不成什么威胁,吕布骁勇,又与袁术勾结,给他时间,他必然纵横江淮,收纳豪杰,是心腹大患!应趁他众心未一,消灭他!

曹操随即进攻吕布,但因吕布坚守,曹军久攻不下,曹操想撤军。又是荀攸、郭嘉一起力劝曹操一鼓作气,坚决消灭吕布!

袁绍死后,其子相争,袁谭向曹操求救。

众将都认为袁绍集团已经分裂,不足为虑,刘表是心腹大患,应先攻刘表。

荀攸认为:刘表无四方之志,袁氏仍是最大对手,应趁其分裂,抓住机会,先攻袁氏!

2、荀攸最大的特点:克敌之谋。

曹操与袁绍开战后,袁绍令颜良进攻白马。

点击加载图片

荀攸献策:进军延津,做出渡河袭袁绍军后路的假相,吸引袁绍军,以分其势,然后轻兵急袭,进击颜良!

曹操以此计,使张辽、关羽击杀颜良!

其后,当曹操迁徙白马居民撤离时,袁绍派文丑、刘备来追击。

曹操使人丢下辎重以诱敌,敌军来时,众将劝曹操退回营地,唯荀攸表示:正靠这个打击敌人,跑什么跑?曹操“目攸而笑”。

结果,文丑军劫掠自重,阵型打乱,曹军趁机猛攻,斩杀文丑。

小说中著名的“斩颜良,诛文丑”的典故,其实安在荀攸头上似乎更合理一点。

此后,官渡相持,曹军粮草不支。

荀攸献策袭袁绍的粮草,并举荐徐晃担任此职,一战破之,烧其辎重。

其后,许攸来降,建议曹操袭击乌巢,彻底摧毁袁绍军粮草储存。

众将疑心,唯荀攸和贾诩力主采纳许攸的建议。曹操遂留荀攸与曹洪守营,亲率精骑袭乌巢。

点击加载图片

曹操袭乌巢时,袁绍派张郃、高览攻曹营。张郃、高览在受到谗言后前来投降,曹洪不敢接纳,荀攸力主接纳,“乃受之”。

可以说,在曹操击败袁绍的过程中,荀彧、郭嘉、荀攸都有极大贡献。

相比之下,荀彧、郭嘉的建议,多围绕大方向(如是否能抗衡袁绍,官渡之战是否坚持下去),而在操作层面,如如何击破颜良、文丑,如何袭击袁绍运道,是否接纳张郃高览,荀攸则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

正如曹操所说:“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不必过度解读的“首席军师”曹操作丞相后,荀攸成为中军师,位在前、左、右军师、军事祭酒(郭嘉生前所任)之前,成为“首席军师”。

后来,在劝曹操“受九锡”的表中,中军师荀攸位列众人之首,并以“攸等”代指众人。

因此,说荀攸是曹操“首席军师”并非虚言。

不过,这个“首席军师”不必过分解读。

虽然影视剧中老早人们就称曹操为“曹丞相”了,不过事实上,曹操是在远征乌桓后才成为丞相的。

因此,荀攸成为中军师时,郭嘉已死,而荀彧早已以尚书令居中持重。

点击加载图片

而在劝曹操“受九锡”问题上,荀彧更是反对者。

所以,荀攸这个“首席军师”,可以看成是除荀彧、郭嘉之外的首席谋士,位在程昱、贾诩、刘晔等人之前(只是指地位,未必指谋略能力),并不代表他地位在郭嘉、荀彧之上。

总体上,荀彧、郭嘉、荀攸谋略都很强,论功劳,居中持重的荀彧可能略大一些,论谋略,三人只能说是各有特点,难以高下区分。

不过,荀攸在后世的名声远不如荀彧、郭嘉。

这与荀攸的自保之术有关。

荀攸的自保之术与郭嘉等人不同,荀彧、荀攸在协助曹操的过程中,除了谋略,还发挥了自己的影响力。

点击加载图片

荀彧、荀攸除了出谋划策,还担负着主要的进贤职责。

曹操的主要谋士,包括郭嘉,都是荀氏所推举的。

因此,荀氏的影响力非常大。

荀彧居中,在曹操外出征战时替曹操坐镇许昌;荀攸跟随曹操身边,“常为谋主”,甚至曹操率精骑袭击乌巢时与曹洪率大军守大营;而荀彧的兄长荀衍则以监军校尉守邺(除许昌外最重要的城市),都督河北事。

可以说,荀氏在当时的影响力是非常惊人的。

影响力越大,越危险!

与坚决反对“加九锡”,不惜“忧死”的荀彧不同,荀攸在劝加九锡的表中是“头一个”!

他要自保!

要自保,就要自削自己的影响力。

作为“谋主”,荀攸追随曹操身边,所献之谋多为“机策之谋”,“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也”。

点击加载图片

而荀攸,“深密有智防”,严守秘密。

他姑子辛韬曾问荀攸取冀州的经过。荀攸冷冷地回答:王师自往平之,我又知道什么呢?

因此,荀攸“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钟)繇知之”。

荀攸去世后,钟繇曾想把这些奇策编撰起来,但未完成就去世了。

对此,裴松之很奇怪:钟繇比荀攸晚走十六年,怎么还是编撰不起来呢?(钟繇当然不是懒人,只不过他也想自保。许多机策涉及机密,不便写出来罢了!)

曹操称赞荀攸:“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智可及,愚不可及···”

内里智、勇、强,是其本质,外表愚、怯、弱,是自保之术!

自保之术,使他许多奇策不为人知,更使他影响力下降,但却足以保护他及他的家族!

郭嘉在后世印象中地位特殊的原因1:说服力而郭嘉在后世印象中地位特殊,则源于赤壁之战后曹操的一句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点击加载图片

这句话,引发了后人的无限遐想:郭嘉在,赤壁之战是不是就不会输了?赤壁之战曹操赢了,那不就没有什么三国了吗?

其实,这倒不是说郭嘉的谋略能力胜过其他谋士,而是郭嘉的一项独一无二的能力:对曹操的说服力。

郭嘉去世后,曹操集团手下的谋士群体依然非常强大。他们依然提出过正确、高明的谋略。

就以赤壁之战为例。

周瑜、诸葛亮在力主抗曹时,指出了曹操的弱点:荆州新附,后方不稳,不善水战,连续作战等。

其实,贾诩此前已经提出改变这些劣势的建议:不要急着讨伐孙权,应该巩固对荆州的统治,并借威降服益州等地,安定马腾、韩遂等,待各方巩固后再讨伐不顺从者(孙权)。

可惜,曹操不听,急着进攻,结果战败。

在曹操平定张鲁后,刘晔、司马懿又提出:趁机立刻进攻西川。

可惜,曹操“既得陇,复望蜀乎”,再次否决。

郭嘉之后,曹操的谋士团体不缺谋略,而是缺了郭嘉的“说服力”。

郭嘉的说服力,是胜过荀攸的。

在许多问题上,郭嘉、荀攸的意见是一致的。

但两人建言的说服力却有高下之分。

比如:官渡之战后,在先打刘表,还是先北征袁氏的问题上。

荀攸的说辞是:刘表无四方之志,不必顾虑他。

荀攸的说辞,方向正确,但过于简单,更没有解开曹操心中最大的担忧:刘备。

郭嘉的说辞则更为深刻:刘表要想趁机攻打我,就必须借重刘备,但刘表自知无法驾驭刘备,自然不敢给予刘备太多支持,更会提防刘备!所以您放心北征吧!

此外,郭嘉在分析孙策的威胁、袁绍的为人、威胁时,都深入到各人的内部问题(如孙策与江东豪杰的关系等),条例清晰,不容反驳。

点击加载图片

因此,曹操评价“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正是郭嘉能知曹操内心真正的顾虑,其说辞才直击要害,使曹操茅塞顿开。

郭嘉去世后,似乎再无人“能知孤意”,谋略虽好,但往往难以说服曹操,无法得到采纳了。

所以,曹操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与其说是怀念郭嘉的谋略能力,不如说是怀念郭嘉清晰、独一无二的说服力。

点击加载图片

曹操曾表示:各位的年龄和我相差不大,只有郭嘉比较年轻。我原本想将后事托付于郭嘉。可惜,郭嘉英年早逝。

英年早逝,往往引发后人的遐想:郭嘉不早早去世,还会有什么奇谋妙策呢?郭嘉活到曹丕、曹睿时代,还有司马懿什么事吗?

失去的,总是最美好的。

遗憾之美,往往最容易引人关注。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实际上,放到三国时期,连“武”谁是第一恐怕都说不清楚,何况“文”呢?

荀彧、荀攸、郭嘉,以及贾诩、程昱等人,其实都是各有所长,单论智谋,并没有高下之分。

荀攸的“克敌之谋”上表现优于郭嘉,郭嘉在说服力上又胜过荀攸,各有千秋而已。

至于后人对郭嘉投以更多的惋惜、赞许,更多的是受“遗憾之美”所吸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