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罕见:一个汉字竟然“跑”进了国家3个部委,背后的故事价值连城

 石碾村绿 2021-10-15

开篇,以一首自题的打油诗拉开序幕,诗名叫作《价值连城一个字》:

一个汉字值千金,

传奇神兽法之身。

客家连城在召唤,

冠豸高耸护乾坤!

各位看官,您知道吗:有这么一个小小的汉字,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拍案惊奇'角色。

而且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历史长河的某个时间段,它竟然无预警地玩起了'失踪',差一点就再也见不到'庐山真面目'啦。

那么,这个小小的汉字,究竟拥有什么样的硬核实力和超燃魅力呢?它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逆袭而'涛声依旧'的呢?

相信您看完这个曲折离奇的故事后,一定会由衷的感叹:涨知识啦!涨见识了!并为这个神奇的汉字大大的点一个赞。

不信?请往下看。

就是这个字一一“豸”!

各位看官,您认得它吗?反正笔者第一次正儿八经的直面它时,尴尬了:既读不准其音,也讲不清其义。

豸,的确是一个较生僻的字,现在使用的场景比较少,它的繁写体甚至连电脑都难以打出来。

但是但是但是,千万别小瞧这个汉字。

就是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在中华传统文化图腾信仰中,担当着'天降大任',发挥着巨大的威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豸,在旧时权威的《康熙字典》中,注音为zhàⅰ,注释为传说中的神兽,豸与廌互为通假字。

据《山海经》记载,豸(獬豸)是上古时期最正义的怪兽、灵兽。相传它是一种类似于牛、羊、麒麟的动物,头顶上长有独角,善于分辨是非曲直、忠奸善恶,对奸邪之徒,用角猛力触倒,然后吃进肚子里。

因此,它被认定为公平道义的化身,被后人尊称为法兽、瑞兽。

传说,獬豸的主人为尧舜时期的司法官皋陶,而皋陶则被称为中国司法的鼻祖。

中国历朝历代,赋予了它法律化身的崇高威严地位。

春秋战国时,楚文王曾获得一只獬豸,照其形状而制成王冠,戴在自己头上。

秦朝时,正式成为执法御史官的专用官帽。

汉、唐、宋、元、明时期,都一直延续秦朝时的这一礼制。

清朝时,虽然不戴印有獬豸的官帽,但官服的前后都印有獬豸的图案。

由此可见,在漫长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朝代经历了不断的更替,但獬豸'一直都在'。

一顶獬豸冠,几千年断案,彪炳千秋的历史地位不可憾动。

然而然而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一一

好像命运跟它开了个玩笑,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期内,悄然不见了它的'踪影',豸已不'豸″了,再也不'豸'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初至本世纪的前几年间,不知何种原因,大陆出版的所有字典,包括最重要的《新华字典》,豸字的注音和注释,竟然与传统的《康熙字典》大不相同。读音变为'zhi”,注释为没有脚的虫子。

两者相对照就发现,一是读音变了——由zhài变更为zhi;二是注释变了——由传说中的神兽变更为没有脚的虫子。

字典,是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工具书,是传播语言文化的教科书。豸字由传说中的神兽变为没有脚的虫子,无异于把传说中的神兽弄丢了,也流失了豸字丰富的历史文化思想内涵。从豸字中再也看不到神兽、灵兽、瑞兽、法兽的身影了,再也联想不到延续几千年的司法御史官的'法冠″标配标识了。

太遗憾了,太遗憾了,这样的'变异'落差,无疑是一道硬伤。

那么那么那么,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机缘,让豸字翻转,重新回归'历史最初的模样'呢?

这和一个地方息息相关,更准确地说,是与一座山息息相关。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位于福建省西部的连城县,是一个纯客家县。客家的先民们从中原逃难而来,一路颠沛流离,筚路蓝缕,忍饥挨饿,各种不公不平不义的遭遇也频频发生。

当他们来到荒无人烟的一座山下时,似乎找到了可以落脚的'靠山'。

一方面,因为山下是一片宽敞的丘陵盆地,且有水源,适宜垦荒种田,解决温饱;

另一方面,他们发现了这座山的'奇特'之处,就是主峰远远看上去像一顶巨大的獬豸冠,就是古代司法御史官主持公道、惩恶扬善的官帽。这是不是老天'显灵',派来青天大老爷为他们主持公道?!

有了生存基础和心灵'暗示″,他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安营扎寨,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连城,也就成为了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

这座保佑他们的灵山,名字由最开始的无名山,到东田石,到莲峰山,再到明朝时正式命名为冠豸山,此后就一直沿用至今。

冠豸山,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客家神山','生命神山','法制之山″。

由此可见,由“豸”衍生的'法冠'一一冠豸山,成为了连城客家人的民间信仰和精神图腾。

所以所以所以,当连城人目睹了“豸”由传说中的神兽变成了没有脚的虫子,是何心情?

而且更为'闹心'的是,冠豸山的读音被所有宣传媒体和旅游从业者念为冠豸(zhi)山,十万八千里的落差感油然而生。你说连城人急不急,恼不恼,跳不跳?

于是,连城开始行动,要讨个说法。为豸字'平反',还豸字'历史的本来面目'。

可是可是可是,看似简单一个字的问题,实施起来却非常复杂:一是不清楚谁有权利拍板定夺;二是书面请示函要层层逐级上报,直至中央部委;三是并非一个国家部门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从2003年6月开始,连城县人民政府向福建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报送《关于请求加注地名冠豸山中'豸″字读音(zhài)的请求》。随后,福建省相关部门联合向当时的国家民政部、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三部委报送请示公函,请求对'豸'字予以定音。

这就是文章标题所出现的情形:一个汉字'跑'进了国家三部委。

当然,汉字自己是不会'跑'的,这里只不过是用了一个形象的说法。

看到这里,也许有些读者会有疑惑:一个汉字的修订,有这么复杂吗?难道非要三个国家部门联合起来,才能解决这一个小小的汉字问题吗?

答案是:的确很复杂。

因为豸字的修定,超越了某一个国家部门的权限职责。比如,给豸字的标准化注音和释义,权属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给冠豸山地名的规范化命名审核,权属国家民政部;给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出版印刷、教育宣传,权属教育部。当然,还涉及到文化部、宣传部等部委。

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罕见情况,国家三部委领导十分重视。召开了跨部委的联席会议,协商解决的办法。

2004年7月,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民政部地名研究所联合组成专家组,赴福建连城县展开了实地考察。

专家组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召开了多场座谈会,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并提交了专题考察报告。

直至2006年1月,国家民政部、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下发文件,同意将福建连城'冠豸山'的山名读音定为'guànzhàishān'。

2011年6月,最新出版的第11版《新华字典》第630页中,首次正式收录冠豸山标准读音,'guànzhàishān',并注明:冠豸山,山名,在福建连城,成为特定读音词语的唯一注释。

在约两年半的时间里,从国家层面完成了对'豸'字的标准化权威性定音。

纵观历史过往,这种由国家三个部委联合对一个具体的汉字'一锤定音'的现象,前无古人,估计后有来者的概率也极其微小。

豸,一个字,一座山,一段情。

它既演绎着绵延不绝的5000年历史文明,也演绎着连城客家先民筚路蓝缕迁徙拓荒繁衍发展的传奇故事,还演绎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赓续图景。

豸,关乎着连城,更超越了连城,可谓实至名归的价值连城!

豸,价值连城一个字!

'豸'字的故事就介绍到这里,但其实豸字的今古传奇仍在继续上演!生生不息!

也许,会有很多朋友因为这个豸字,开始对冠豸山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冠豸山,美吗?

可以霸气豪横地告诉您:非常的唯美!特别的浪漫!仿佛一片如梦如幻的凡间仙境!

而冠豸山所在的连城县,则是一个集各种独特唯美浪漫风景于一地的旅游胜地和圣地!

请注意:是胜地 圣地!

此后,笔者将专门辟文,一一'撩'开冠豸山及连城无与伦美的美丽!敬请期待。

屏幕前刷到这篇文章的朋友,恭喜你——您的冠豸山之缘,也许即将开启!

因为:有一种旅行,价值连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