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1”纪实 --潘村湖圩区的劫后新生 丨朱家如

 新用户9326cauu 2021-10-15
91”纪实 --潘村湖圩区的劫后新生

作者:朱家如



楔子

抚今追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除了感叹时间留下的美好印迹,更感慨所有发展成果的来之不易。

1991年进入6月,潘村湖圩区,金黄的麦区即将丰收。地县(当时为滁县地区嘉山县)领导按照惯例,组成四夏工作组,前来督收督种。然而此时,一场百年不遇的大灾难正悄然逼近。于是,一场战斗如期打响,一场磨难接踵而来。历时两个多月,“抢收、抗洪、抢险、救灾、支援、撤退、视察......”后,13万亩潘村湖圩区保了下来。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由衷称誉:“潘村湖之战打得好,确实取得了很大胜利。”

30年弹指一挥间。“91”,抹不去的日子;“91”,说不尽的故事;“91”,忆不完的磨难。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翻阅老资料,唤起旧记忆,讴歌新时代,旨在记录下那震撼人心的一幕。正应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只有新时代的发展作支撑,潘村湖圩区劫后才能由此新生!

01

美丽潘村湖

千里淮河,从河南桐柏山向东奔流而下,气势磅礴,在大别山蓄积了数百平方公里的洪水急速流至淮河平原安徽境内。她本是一条尾闾通畅、独流入海的河道,曾给沿线人民带来了农业发达、经济繁荣的美好生活。“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是历史上的真实写照。翻开淮河流域图,我们可以看到,淮河在明光市东流时于柳巷镇义集村和潘村镇中淮村向南急转直下,形成一个近乎90度的大拐弯,它西临紫阳山,南接女山湖、七里湖,在这168平方公里的地方形成一个洼地,因潘村镇而得名“潘村”,也叫潘村洼。清光绪年间始有开垦种植,地广人稀,广种薄收。虽然自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后水患频繁,但因土地肥沃,仍吸引沿淮岗地农民不断涌进,瓜分湖地,时称“份子田”,“号子地”。 当地有民谣:“种湖田,贩私盐,干到一年是一年”。经过解放后多次“垦地协作”共同治理,此地逐渐变成田园秀美、生态宜人的良好环境,成为嘉山县一个13万亩的“大粮仓”,年产粮3亿多公斤,相当于全县粮食总产量四分之一。此地常年种植各种蔬菜,也是一个“菜篮子”。湖区内三个乡镇和国有潘村湖农场约9万人民居住,水利、水产、林业、交通、电力、农机、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等事业和居民固定总资产数量可观。 

百年罕见特大洪水

02

6月初,潘村湖麦收正式开镰。就在全县干群紧锣密鼓、白天黑夜抢收的紧要关头,可天有不测风云,六月雨却三天两头下个不停,致使潘村湖地区13万多亩小麦损失殆尽、颗粒无收。然而,祸不单行,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浩劫正悄然临近潘村湖。

老天注定这个夏季让人铭记。 800年前黄河夺淮后,河道淤浅、水系紊乱、排水不畅,加之历代封建王朝统治和长期战乱,到解放前形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悲惨局面。民国以来,“31大水、54水灾”尤为突出。而91年,从开年到7月底,湖区累计降雨1077毫米,比往年同期降水多1.5倍;梅雨带受副高压控制在淮河流域来回摆动,形成了长时间一轮又一轮强降雨、一次又一次洪峰。6月12日到7月12日共降雨618毫米,其中6月30日到7月9日四次连续大暴雨,集中降雨417毫米,接近常年年降雨总量的一半。尤其是7月6日10时到20时,10个小时猛降大雨156毫米。连续的大暴雨,湖、河洪峰一次次叠加,淮河和内河湖水位自6月13日到7月底一直维持在警戒水位以上。到7月9日,池河明光水位高达18.43米,超过1954年水位65厘米,超历史最高洪水位14厘米;苏堤、护岗河堤临水水位达16.80米,超历史最高水位90厘米。7月14日,淮河洪峰到达浮山,水位达到18.11米,超过行洪水位1厘米。内河(湖)滞洪8亿立方米,淮河以每秒10000流量下泄,时长达29个小时,洪魔无情吞噬着美丽的潘村湖。


03

决战潘村湖

潘村湖四面环水,东、北面受淮水围困,堤防40公里;南部受池河下游女山湖内外水顶压,是10.5公里的苏堤;西部受岗湖交界处的撇洪河—护岗河内水夹击,是15公里护岗河堤。

入汛以来,长期高水位的浸泡,给65公里潘村湖堤防构成严重威胁。苏堤险、护岗河堤薄、淮堤年久失修,潘村湖内外水位落差7米,一旦破堤,将遭灭顶之灾。  

“万无一失,死保潘村湖”,省、地、县、区、乡、村干部和广大群众同心同向,共同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在这场严峻的抗洪斗争中,省委副书记孟富林、省军区副司令员刘正忠等领导陆续视察,行署副专员胡成功等地区领导驻守潘村,整整45天没有离开防地。时任县委书记陈兆钧等县领导自始至终督战潘村湖和区、乡、村干部一起,带领全县人民与超行洪、超堤坝的汹涌洪水顽强拼搏,奋力抗洪,一心扑在保卫潘村湖的战场上。

调整部署 强化指挥:汛情就是命令。时任副县长陈广喜立即将午收指挥部转换为防汛指挥部。6月8日下午,陈广喜和时任区委书记陈宜华召开区辖六个乡镇防汛工作电话会议,围绕重点堤防、水库,突出防汛弱点浮山“小夹滩”进行防汛部署。

随着雨势加强,县委书记陈兆钧从10日起坐镇潘村。14日,滁县地区第一批工作队及县委工作组陆续进驻潘村湖外线作战、迎战池河水、苦战“丰收圩”、等候淮河上游洪峰。

然而,继池河、女山湖“沿线”东潘圩、后薛圩、洪庙圩等陆续破圩后,丰收圩危在旦夕。随着6月20日夜间对龙圩破堤,潘村湖外线全面崩溃。在此紧要关头,地区行署副专员胡成功、七八十年代嘉山县委老书记贾长志谢学成等地区领导带领地直工作队进驻潘村湖。指挥部在淮河大堤、苏堤、护岗河堤分别成立三个指挥所。地县区乡领导分段负责,定责任、定目标,安营扎寨,吃住在堤,昼夜奋战。紧要关头,全县另外五区二十七乡镇一万余人驰援来了。

那时的区乡村干部出行条件非常差,区里仅有一辆郴州212绿色帆布吉普车,所属六乡镇靠的是一两辆“幸福牌”摩托车和自行车,绝大多数干部使用“11号”——两条腿。一晚10时许,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县委、区委召开乡镇党委书记紧急会议,我在办公室门口目睹了时任浮山乡党委书记张正广同志坐在农电站长阚乃喜驾驶的摩托车上,双手紧搂站长腰部睡着到达区委院里。没有地、县、区、乡、村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艰苦战斗,当年的潘村湖一定损失惨重。

依靠科学 果断决策:潘村湖之战的每项重大决策都是经过广泛深入调查、民主讨论科学制定的。6月30日之后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汛情加剧。前线指挥部决定集中力量科学决策,把在嘉山县曾经担任过主要领导职务的贾长志谢学成、地区水利局副局长郭必强和有关县领导集中在指挥部分析水情、制定方案。

抗御“外水”,拦分“内洪”是确保潘村湖重要之策。潘村湖受制于淮河、池河两大外水,河湖洪水上压下顶,汇集滞留,仅池河流域5000多平方公里的来水面,高洪峰时以每秒2400多流量下泄到女山湖,而出洪量只有500到900,滞留洪水直逼苏堤,顶托护岗河内水。为科学有效的控制和抗御内外洪水,地县工作组根据流域间汛情,预测洪峰到达各堤段的时间和水位,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五大迎战方案”。

首先,实施控制方案。指挥部及时掌握和调度池河上游主要中型水库的泄洪量,有计划进行滞洪错峰,控制运行,减轻女山湖的压力。地区工作组亲临现场分析对威胁女山湖有较大影响的林东水库库情并数次指挥工作人员有条不紊 地作业。不巧7月3号又降大暴雨,池河上游各大水库均再次加大泄洪量,其中林东水库以每秒470流量下泄。当时的池河明光水位剧涨2米,导致女山湖压力巨大,汛情十分危急。于是指挥部即刻决定压低泄洪量,以发挥水库应有的滞洪效用。据我收集的材料记载,流量从470每秒压低到150每秒,直至30每秒,此次控制方案,有效地缓解了下游压力。

其二,实施“185保堤”方案。据国家防总规定,淮河浮山口水位至18.1米为潘村湖行洪水位。1954年的大水就是在这个水位行洪的。7月6日,又是大雨倾盆的一天,指挥部和技术组根据预测,淮河干流洪水可能超过1954年的水位。于是以郭必强为首的技术指导组未雨绸缪,在短短3小时之内参照1931年浮山18.44米的特大洪水位(1991年浮山最高洪水位为18.43米),制定了18.5米的保堤方案。当日下午在潘村区委会议室召开地、县、区、乡负责人紧急会议,全面部署各项措施,紧急加高加固淮堤、苏堤、护岗河堤。该方案为潘村湖之战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其三,实施协作抗洪方案。“185方案“出台后,淮河水位每2小时上涨1厘米,7月6日已超出警戒水位1米,女山湖水位在10小时之内猛涨63厘米,苏堤、护岗河堤已有15公里的堤段水位超出堤顶40-50厘米。此时,湖内居民已经开始自发撤离,但是由于经历20多天的连续作战,部分干群筋疲力尽,信心不足,人心些许涣散。在多重压力之下,指挥部决定进行全县大支援、大协作。随着时任县长郑少三的一声令下,一夜之间,400多辆各种运输车,满载着1.5万支援民工,从桥头、明光、三界、涧溪、苏巷区等山区岗区乡镇日夜兼程奔赴“淮河战区”,与湖区3万民工并肩作战。值得一提的是,最远的三界区嘉山集乡民工为赶赴百公里之外参加抗洪抢险,但因清流河上游支流百道河山洪暴发,通往104国道张八岭至嘉山集县道中断,不得不绕道南谯区黄泥岗驰往潘村湖。与此同时,调集县直机关200多名干部分段巩固一线组织指挥力量。携手作战的广大干群不舍昼夜,齐心协力奋战了七天七夜,当年他们吃凉饼、穿泥衣、睡湿地、迎狂风、冒大雨、顶烈日、挨虫盯、遭蛇咬、累倒在堤、病倒在坝之情之景犹在眼前。14日,潘村湖大堤全面加高加固,用去的草袋、麻袋、化纤袋共计60多万条,木材200多立方米,砍伐树木2万多棵,终于将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足以抵抗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 

其四,实施“拦分内洪”方案。该方案是确保潘村湖安全的关键所在。护岗河拦截本地洪水43平方公里,为联通女山湖洪水进入潘村湖的后路险道。6月30日大雨之后,护岗河频频告急,小夹滩始终面临漫堤决口之险。为了堵住后路险道,避免“后院起火”,指挥部进行科学分析采取三条应急措施。一是立即停机(李沟电力排灌站)向护岗河内排涝;二是堵口分洪,拦截小夹滩西撇洪沟洪水向东西涧洼地分洪、蓄洪,同时加固小夹滩,由桥头区和浮山乡负责;三是从护岗河上游东侧的河北崖一直到淮堤,交柳巷乡新筑一条3300米“防洪屏障”,作为小夹滩万一溃堤时的“二道防线”。同时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技术指导组还制定了两套预案:一是万一护岗河危急,立即拦河筑坝,开闸向湖内进行控制蓄洪,利用各排灌站向淮河排洪,人为打开洪水通道,确保护岗河、小夹滩安全;二是万一行洪,立即实施有计划破堤,以减轻洪水直接冲入湖内的破坏程度。

最后,实施撤离方案。为了防洪保安全,做到潘村湖不行洪时,万无一失;行洪时,不伤亡一人。地直工作组和县委较早就考虑了计划行洪和突发出险问题,在7月6日大暴雨、高洪峰即将来临时,着手制定了安全转移方案。当7月10日17时接到省防指发来的《关于蚌埠闸下行洪区组织群众撤退的紧急通知》电报时,潘村湖已按预定转移方案组织全面实施。各级干部兵分两路,百名干警日夜值勤,后勤保障进入阵地。这时,潘村湖千军万马,大决战;潘村湖千车万人,大转移。在转移高潮时,有上千车辆,几万群众仅借助一条主干公路潘村至太平砂石路紧张有序地通过,竟然做到无一台车损坏,无一人碰伤,在这里应给公安交警点赞,是他们昼夜风雨于护岗河堤和潘太路上坡交叉口艰辛地指挥甚至亲自帮助推车,方能做到“万无一失”。到14日,湖内群众及必要的财产已安全转移,4万多民工继续坚守堤防。从此,潘村湖进入了安全抗洪新阶段。

超前的科学决策,及时的果断指挥,灵活的合理调度,精心的组织落实,谱写了一曲依靠群众、科学抗洪、战天斗地的壮丽凯歌。

 督促检查,现场指导:6月12日到20日的潘村湖外线作战中,6月14日进驻潘村湖的费泽刚、张训登同志连续四天四夜检查督战,在不足100平方公里的砂石和泥泞道路上车轮转了1000多公里,车坐垫和发动机都颠散了架。6月15日深夜,在小夹滩第一次出险时,他们发现并向一直坐阵潘村湖的县委书记陈兆钧同志汇报,连夜发出抢险小夹滩的八条命令;在6月19日急战对龙圩中,工作组同志全部在堤上奋战一整夜,个个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在6月20日到25日的除险加固突击战中,从检查险情到工程验收,他们日夜和民工战斗在一起;贾长志谢学诚两位老领导和费泽刚在太平一、二号闸除险工程中和县、区、乡干部一起劳动,以身作则,鼓舞斗志,现场指挥;在查险时,周骏八、郭必强、朱遐亮等水利局负责同志带领工程技术人员两天一夜基本没歇脚,从制定方案、测量放样、到指导施工、工程验收都一丝不苟;负责淮堤阚双段的舒永宁同志在太平电站检查险情时,险些掉入5米深的闸下,摔伤了双腿;负责淮堤浮柳段的周锦贵和王奎仲同志在组织除险加固的同时,组织淮防所干警,进行大堤清障,为加固淮堤扫清障碍;苏堤农场段发生300多米严重渗漏,需抢做10米顶宽、14.5米高程的戗台除险,潘村湖农场劳力不足,胡成功同志亲自协调,迅速组织3000多名岗区民工支援突击,仅两夜一天就高标准的完成除险加固任务;在7月6日到7月14日的大决战、大转移中,工作组的同志七天七夜没合眼,密切注意雨情、水情、汛情、险情,不少同志深夜上堤,常常跌进泥水之中,郭必强同志有几次夜间上堤摔成了“泥人”;为了淮堤浮山小街段堤防的安全,朱明和同志六下小街检查落实除险加固工程;为了实施185方案,加高加固苏堤,胡成功、缪瑞荣、高传发等同志现场指挥,解决近万民工无处取土问题,为苏堤抢高程,赢得了一天一夜无雨施工的宝贵时间;为了安全转移,7月11日下午以薛继常、卫阳春为首的第三批地直工作组进驻潘村湖,立即投入浮山和柳巷两个乡昼夜抓转移安置和灾民治安工作。他们抓难点,攻死角,忙转移,日夜巡逻,检查堤防,维护治安。在转移高潮时,薛继常同志带领乡村干部和组员,亲自动手,帮助五保户转移粮食、家具和牲畜。卫阳春同志日夜深入灾民集聚区抓治安防范。他们从进驻到12日20时29个小时,就迅速完成了1.7万人和200余万斤粮食的安全撤离工作。我县的县、区、乡干部在督促检查、现场指导中同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身先士卒、信心百倍、不甘示弱。县委书记陈兆钧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不仅坐镇潘村湖还要兼顾“面”上工作;县长郑少三手术后不久即投入到全县防汛抢险战斗中;主管副县长江耀功年事已高却老骥伏枥、从不叫苦;县委常委兼办公室主任单锡峰长期在水中浸泡,皮肤瘙痒仍工作指挥得当,不怕得罪人;浮山乡副乡长钱永胜儿子不幸夭折,依然奔波在抗洪第一线。由于篇幅有限,本着回忆精神,不必争鸣。

总之,地县工作组和区乡干部在调整部署、强化指挥、依靠科学、果断决策、督促检查、现场指导方面都付出了大量辛苦劳动,为取得潘村湖之战的伟大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谱写了一曲党爱民、民爱党,众志成城保家园的的感人篇章。

抗洪保湖取得决定性胜利

04

6月2号至7月底,经过50多天高水位运行,25公里的苏堤、护岗河堤仅靠1米高、1米顶宽的子堰维持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洪峰安全度汛,抗洪保湖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在这场严峻的抗洪斗争中,省委领导陆续视察,地委、县委连续派驻潘村湖抗洪工作组。行署副专员胡成功等地直领导驻守潘村45天,县委书记陈兆钧等县领导自始至终督战潘村湖,和县、区、乡、村干部一起,带领全县人民与超行洪、超堤坝的汹涌洪水顽强拼搏,奋力抗洪,终于使潘村湖在水位与地面落差7米的险情下,免遭灭顶之灾,成为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唯一的“绿洲”。

7月15日,地委书记陆子修第二次到潘村湖现场办公时,称赞道:“在这百年不遇的大水情况下,你们能保个实实在在的湖,真是没想到,这个成绩来之不易,是淮河流域的先进典型,值得总结推广”。省委副书记孟富林在一份潘村湖抗洪抢险材料上批示:“你们确保潘村湖有功,取得很大成绩,应予表彰。”

广大干群齐心协力,实实在在保住了潘村湖,保住了人民生命财产,保住了肥沃广袤的13万亩土地,保住了42年各项建设和改革的成果。潘村湖之战稳住了民心、稳定了社会、锻炼了干部、教育了群众,极大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了“政治经济”双丰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