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馆藏中的经典|朱耷(八大山人)与石涛合画的《兰竹图》

 秋鹄书屋 2021-10-15

中国清代画坛有四位最具代表性的僧人画家,画史中称为“清四僧”,他们是石涛、朱耷、髡残【kūn cán】和弘仁,其中朱耷【dā】和石涛名气最大。今天,我们要为您介绍的是一幅由石涛和朱耷合作完成的画作,名为《兰竹图》。有趣的是,这幅《兰竹图》是在两人未曾见面的情况下完成的。目前此幅稀世之宝,珍藏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内。✌️

文章图片2

朱耷、石涛《兰竹图》 纸本墨笔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画中的兰花和奇石是朱耷画的,而竹子则由石涛描绘。

文章图片3

八 大 山 人

朱耷,号八大山人,他是中国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后裔,明朝灭亡后,他由皇室变成平民,为了躲避清廷的迫害,朱耷隐姓埋名,出家为僧,过着隐居山林的生活。曲折的人生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使其画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为僧时,八大的别号是个山,“八大山人”这个名号是他六十岁还俗结婚那年启用的,从此就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

画面上有一块用淡墨描绘的奇石,它整体向右斜立,让人感到岌岌可危。奇石下是左高右低的土坡,土坡上生长着一株用浓墨描绘的兰花。奇石的张狂粗糙和兰花的轻柔纤细,构成强烈的反差。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石 涛

石涛比朱耷小十几岁,但两人的命运却很相似。石涛原名朱若极,他是中国明太祖朱元璋重孙靖江王朱守谦的后裔,石涛出生时正值晚明战乱时期,父亲死于兵乱,4岁的石涛被人保护送入佛门,取法名原济,号石涛,别号苦瓜和尚、清湘涤子。石涛长大以后,也曾想求取功名,但其愿望最终未能实现。他在清高与不甘寂寞之间度过了一生。

石涛在绘画上拥有很高的造诣,擅长画山水和兰竹。他笔下的兰竹,不拘成法,笔墨淋漓清润,极富个性。

在奇石的上方,一枝翠竹傲然挺立,它是石涛后来添画上去的。竹叶用焦墨描绘,打破了画面上幅的虚空。此竹旁石涛又以淡墨补画一竹,体势略微与石势相背,以填补画面左方之虚空,同时营造出前后的空间感和竹丛感觉。

文章图片6

画中的兰花和翠竹,虽然分别出自两位画家之手,但都围绕着奇石,无论是在石头上伸出的竹子,还是在石脚下绽放的幽兰,都表现出勃勃生机。翠竹与幽兰遥相呼应,营造出空灵的美感。

画作上留有石涛的一段题款:“八大山人写兰,清湘涤子补竹。两家笔墨源流,向自独行整肃。” 题款中的“清湘涤【dí】子”指的是石涛的别号,而“八大山人”则是朱耷的号。这段题款的大意是说,石涛与朱耷共同创作一幅画,朱耷画兰石部分,石涛补竹子部分,原本两人笔墨源流各有不同,但在这幅画中,心灵、意趣以及笔墨,却是和谐交融的。

文章图片7

石涛写的题款

据专家考证,《兰竹图》最早由清宫内府收藏,后流散出宫,二十世纪初,被上海一位大书商收藏。此画后来流失海外。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兰竹图》被香港藏家从海外拍买回来,先后邀请当时中国文物鉴定小组书画鉴定专家启功、谢稚柳等人到香港鉴定此画。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兰竹图》在美国拍卖,香港爱国商人杨永德和摄影家简庆福将其买下,后捐赠给刚建成开馆的广州艺术博物院。

——广州艺术博物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