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狂草艺术中的抑扬顿挫的音乐之美

 事奴 2021-10-16

宗白华在1935年的《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演讲稿中指出:“中国的书法木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它有形线之美,有情感与人格的表现。”他还给中国书法高度定位,他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音乐之美

“书法有如音乐之美”,这是徐悲鸿的观点,他在自己收藏的《积玉桥字》的题跋中说:“中国书法造端象形,与画同源,故有美观。演进而简,其性不失。厥后变成抽象之体,遂有如音乐之美。”中国书法是一种通过笔情墨韵而谱写的音乐,它不同于授之于听觉,源自于琴瑟的音乐,书法音乐是由线条构成的。

狂草更是一首高亢激越的交响曲。书家或疾或徐,或快或缓却都富有节奏的运笔;时枯时润,时浓时淡却又极富情韵的洒墨,流动在作品之中犹如风度潇洒指挥家,舞动着指挥棒,随着银棒的起伏,整个乐队沉浸在乐海中。当我们的视线在那线条上留连时,一如在音乐长廊中遨游。这也印证了叔本华说过的:“一切艺术都希望达到音乐的状态”这句话。书法的线条、情感流正体现着音乐的精髓。

《国语·周语》中曾这样来定义音乐“物得其常日乐极”,“乐”所追求的是社会秩序、人体身心、宇宙万物相联系而感应地和谐存在,所以“乐”发自内心,源于情感。我们常说陶冶性情、塑造情感,也就是给情感一定的形式。苏珊·朗格在《隋感与形式》中认为艺术即“情感的形式”,她所指的形式不是个体的情感表现,而是一种普遍性的生命节律,所以它是一种非推论性的“逻辑”,即情感的逻辑。“

音乐能够通过自己动态结构的特长,来表现生命经验的形式,而这点是极难用语言来传达的。情感、生命、运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所有音乐理论的基本命题便都可以扩展到其他艺术领域。”当然,音乐的命题也可扩展到书法领域。

德国的美学家曾把艺术分为时间性和空间性两大类。“属于空间艺术的有建筑、绘画,其功用主要是'状物’,所涉及的感官主要是视觉,所用的媒介主要是线条和颜色。属于时间艺术的主要有舞蹈、音乐、诗歌和一般文学,其功用主要是叙事抒情,写动态。音乐所涉及的感官较单纯,有听觉和节奏感中筋肉运动感觉,舞蹈、诗歌和一般文学则视觉、听觉和筋肉运动感觉都要起作用。”

作为节奏艺术的书法和音乐看似毫无联系,作为空间视觉艺术的书法,主要依靠线条来构造空间;而作为时间听觉艺术的音乐,凭仗旋律来连接时间。书法是有形的,是表现视觉的空间艺术,音乐是无形的,是表现听觉的时间艺术,它们分别依靠线条和旋律来实现。但书法、音乐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这就使两种艺术的现场欣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更具有艺术的气氛。

书法就是虚实相生、断连相破、起伏相承、形神相融的线条王国,如果说线条是书法的旋律,那么旋律也可视为音乐的线条。音乐传达的情感流也离不开最富抒情功能的线条。音乐的线条是流动于时间里的旋律,是一种有声的线条,如诉诸于视觉,在五线谱上是明显的。

作为典型的运动形式和时间艺术,音乐最擅长以音响之流在时间里表现情感之流,从而书写人的心灵历程。作为时间感重于空间感的书法艺术,也善于传达书法家的情感,必然靠近和趋向音乐。而且,音乐、书法和其他的艺术不只是个体情感的自我表现,而是某种普遍性的情感形式,这种观点也与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传统比较接近。

例如《礼记·乐记》中说;“是故,其哀心感者,当其声音很焦虑时,能感觉到这些;其快乐的时候,心灵也是可以感觉到的,这个时候的声音一般都是比较轻快,不急;其要表达喜欢这个情感时,声音一般发散的,周围都能听见;其感到很愤怒的时候,他的声音一般都是很粗犷严厉的;当他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敬意之情时,他的声音一般都很正直让人深受感触;当他想要表达自己的爱意,声音多数时候都是温柔的。这六种声音的产生不是因为性格使然,而是在一定的情景之下根据发声者情绪而变化。”

所有这些声音、乐曲,一定的歌、舞、诗都是与人的情感、性情相联系的。同时,通过乐、舞、诗、书等艺术形式便可以呼唤、表达出不同的情感。这样,乐、舞、诗、书的各种模式、体例,便是不同的情感形式的结合体。

书法通过组合关系表达艺术

书法艺术是通过点画结体的造型及其组合关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艺术,可见抒情性是书法的重要元素。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称:“张旭喜怒窘穷、忧悲……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这便是“情感即表现”的理论,他是在盛唐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提出的。在西方,艺术家哲学家克罗齐、柏格森认为,艺术情感的载体,当艺术家们想要情感外露时,就会产生艺术,并且只有当他们的情感一直聚集到了一个喷井的状态,然后迸发,才能创造出成功的作品。

同样的观念韩愈比西方哲学家早一千年提出。然而,苏珊·朗格对于这方面的论述更加细致深入。她认为:“艺术家个人的情感、自我情感是把握普通情感的媒介之一,而个人情感出现于艺术中必须是一种形式化了的情感,即抽掉了具体内容的一般形式。”她的这一理论对我们分析抑扬顿挫的抽象书法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狂草的抒情是通过“纸张上面文字的排版,文字的写法以及落笔的轻重缓急,疏密程度来反映的,所以狂草作品也是多种多样表达作者情绪和感触,抒发自己的意境,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纯洁的'乐音’来”,狂草用节奏、旋律等变化来表现社会、自然的形象和自己内心的情感。罗丹说过:“艺术是安静的,但不代表它是静止的,它是处在于一种状态,并且艺术离不开自然,相反它需要融入自然,将心灵放在自然中,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只有这样,艺术才有可能呈现在大众面前。”同样,书法家也善于将自然与自身同化,从而在书写中达到心灵的愉快。

此外,张旭和怀素还是善于将情感外化为书法的高手。他们不但从古人中汲取营养,拟古而化,而且更注意从人物形象和客观自然中探求、领悟书法的奥秘。这其间的奥秘便是绝不停留在对自然万物的表面观察上,而努力去挖掘内在的精髓。

如他们对公主担夫争道、夏云变幻形态过目不忘,由争道悟到字到精神抖擞需要数月。“违而不犯”,字与字还要保持秩序的和谐。他们禅精竭虑地体察出表象所透析出的自然现象中的“意”,由此受到启发,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追求,创造出具备很强生命力的草书。

对于极具生命力的草书欣赏,宗白华先生在《美学与意境》中认为:“一定会感到一切是动荡的,又是浪漫的,它的浪漫在于洋洋洒洒,在于激情四射,用飞舞的草情谱出宇宙万形里的音乐和诗境。”草书作品中行与行之间相互避让,错落有致,互相穿插出现,字与字之间是有关系的,连绵不绝,我们通过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情感,有的时候上下文的字看起来毫不相干,但有的时候有时明显的相关,气势不断。

欣赏优秀的狂草作品犹如聆听美妙的音乐,有时急风骤雨,不可遏制;有时流水潺潺,迂回低缓;有时左右顾盼,时快时慢;有时节奏明快,或义嘎然而止。狂草书法用中侧互现的笔锋、虚实相生的结体、顾盼生姿的章法来表现书家丰富的内心情感,像音乐中运用一些乐音,结合节奏、和声与旋律的规律,组成一首首乐曲。

狂草落笔抑扬顿挫、起承转合、跳荡流畅,极富音乐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唐代张怀灌在《书议》中说:“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只要是看了其中的内容一目了然。”狂草虽然没有声音,但它与音乐一样,有旋律、节奏、高低起伏的变化以及力度与和谐。正是通过这些因素,书法与音乐才构成某种撼动人心的力量。

对于音乐命题中的“节奏”问题,朱光潜先生有过这样的论述:“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体长短大小粗细相错综,落笔的轻重,疏密程度都是可以看出作者书写狂草时的所思所想。”狂草就是依据字形长短大小、线条粗细、墨色浓淡相错综而形成节奏,而且狂草书飞动的物象与“空白”相交融,结合成了流动的节奏。

这样也使草书具有抑扬顿挫的音乐之美。古人也常以音乐美比书法美,梁代袁昂在《古今书评》中便有:“皇象书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徽。”宗白华先生更是高度概括评价书法:“中国乐教失传,书法有这个能力来代替抽象的艺术用以表达情感。”草书通过点画的轻重、运笔的缓急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纯洁的'乐音’来,发展这乐音间相互结合的规律。”

书法的节奏

书法的节奏可以通过线条来表现。在书法中,观者常常会看到优美、流畅、变化的线条而感到愉悦,对于连绵的行草书尤其如此。这是由于人的模仿本能,看到流畅变动的线条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它的节奏。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失调,就不愉快。”所以,线条的节奏能引起我们驾轻就熟的感觉,我们就会易于接受;反之,如果看到突兀而拙劣的线条我们就会感到不快。这些都是因为线条的节奏对观众感受的影响。于是,书家也尝试着通过线条来表现内心节奏,以便进一步传递给观者。

书法从线条中流泻出书家内心的节奏,让人心的律动和情绪的波涛,倾泻在变化万端的笔墨轨迹中,心灵在笔墨的世界里抒写着呼吸的节奏,而人心灵的乐章就在线条里自由地飞舞跳跃。这种过程犹如舞者在空中腾跃,亚里士多德说过:“舞蹈者的模仿则只用节奏,无需音调,他们借姿态的节奏来模仿各种性格、感受和行动”同样书家在写狂草时,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安放到对象化的笔墨中,在书写中书者的精神得到安息和解放,从而使自身精神和人生上的负担能得到彻底的解放。这是庄子哲学中《逍遥游》的思想和玄学中稽康《释私论》所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在书法艺术中的落实,它能使人的精神从有限通向无限。

艺术家为了创造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从自然造化的千万状及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中体悟笔势的变化开阖,把自然美感在心中形成的审美意趣,投射融入运动的笔墨线条中。书家在“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节奏里”,同样观众就能从“节奏下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起同情共鸣”。狂草书家们在书写中,流泻着心灵的内在节律,让心灵在笔墨的世界里飞舞,而心灵也在书海里自由徜徉着。

书家内心起伏的节奏如李白《草书歌行》所描述的:“飘风骤雨”般“'凉飒飒”或如“落花飞雪”般“何茫茫”,挥毫间流泻到纸上“倏忽千万字,有时一字两丈二”,那气势犹如“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山中兔”。这些由书家心灵的起伏而显现出的狂草节奏之美是极具感染力的,而这种感染力便来源于我们欣赏作品时的情感共鸣。

狂草能使人感到轻重徐疾的音乐节奏,狂草书法与音乐有很多相通之处。如音乐中将繁多寓于统一、将对立化为和谐的规则在书法中表现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形式上,音乐中有节拍、休止,乐段间有间歇;书法讲究章法、旋律、节奏、呼应、对称;且笔画,卜要求笔断意连,结构,卜需要计白当黑,这样才能构成书法作品的整体。

在内容上,“书为心画”、“言为心声”,书法与音乐均通过意象、形象来抒发作者的理想、志趣、感受以及整个内心世界,表达真挚而丰富的情感,所以狂草亦能“生无穷之情,而情了无寄”。因出现换行而不能连笔,但行尾“日”末笔横做右下点处理,而“开”的首笔借上行余势回锋,出现了贯连的笔势。

最后,即便是没有连绵笔势或者没有其他特别强烈的情感迸发的情况,怀素依旧可以做到不藏拙,以优秀的姿态完成创作,他的行为真正意义上做到了黄庭坚在《论书》中所述:“字,扫有笔。”很多狂草作品都可以从其细小的牵丝处均能辨别其回锋的痕迹。从《自叙帖》可见,怀素长期以来坚持严谨的笔法,一丝不苟地练习笔法,从而信手挥洒时技法精湛。

此外,他不局限于这一种字形,也不会因为在这个上面取得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相反他还学习了其他的字形比如篆法,并将其中好的部分融入到草书的书写中去,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隶书之后汉字的书写流行的是方形字体,不论是种写法,大都没有突破汉字的方形轮廓,怀素以草书为基础,在此之上,还融入了篆的东西,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或为圆形或为方形的字。

如《自叙帖》中第六行的“锡西游”、第七行的“国、渴见”,第十行的“遇”,第十一行的“胸”,第十只行的“多”,第十五行的“刑”,第只十五行的“轴”,一百零九行的“目”,一一O行的“司”,一百二十行的“固”一百止十一行的“荡”,一百二十二行的“敢、当”等等这样的圆形字在整幅作品中不胜枚举。怀索的妙悟还体现在,圆形字中运用圆劲而富有弹性的弧形线条,这样一般圆形的字容易产生的肥胖、浮肿感觉在其作品中被有效避免了。

并且圆形字体大多看起来都是很可爱的,也可以欣赏的人身心愉悦,此外,怀素草书中的禅意,一方面集中地表现为空与寂的境界,狂草书家们也在心灵节律幻化为笔下虎啸龙腾的节奏时,心情舒畅,神畅气爽。

结语

如今,随着电子通讯系统的发达,现代书法的文字实用性在逐渐消退,而书法的艺术观赏性日益增强。古代书法则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又与诗文书札联系密切,是可读可视的文本。为了令人把玩,因此书法强调点画、线条、结体和用笔等,追求一种极致的表现,如折钗股、屋漏痕、锥划沙、印印泥等。那么,作为供人观赏的现代书法就更追求章法、用笔及各种造型元素的对比关系了。然而,同样的重视,却有不同的两派:传统书法派和现代书法派。

传统书法派是指现代书坛上以传统书法作为审美风格和审美取向的流派,在形式、审美、内涵上更多地继承了传统书法,在创作上比较强调对比关系的组合方式,如点画的粗细长短、川笔的轻重缓急、结体的正侧大小、用墨的枯湿浓淡等,通过对比的丰富性来显示传统书法新时代的内涵,通过对比反差的强烈程度来营造作品的视觉效果。

书法具有抒情性、书写性和造型性,这三种属性亲密无问,共同起着作用,但在现代书法中,却出现了将三者分离的奇特现象。

有的造型性不仅被强调,而且作为主体被单独予以提取和强化;有的将抒情性扩大,而书写和造型性作为得鱼忘荃的表象被丢弃。当然强调视觉效果的营造是正确的,但当下一些派别却走向另一极端,片面地强调用拼贴来提高其造型性而忽视其书写性,这样也脱离了书法的本质。

纵观当代书坛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向。现代书坛误区之一:书法创作的形式至上观。即书法创作时片面强调形式,从而忽视了抒情—书法的本质属性。部分现代书法的创作者在构思上花了很多气力,希望借助构思和想象出奇制胜,从而取得超功力的效果。以致前几年的全国展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没有系统学习过书法,而凭借一些特殊的制作手法,将书法精雕细琢作出,以夺人眼目。

1993年的广西现象至今仍令人反思回味,有着相同形式效果和趣味的四件作品都摘得我国中青展的桂冠。从形式上来看,它们以仿古为主,包括在宣纸上做旧、铃印等背景烘托。然后分段书写,最后文字以简单、平实的书法技巧纵横排列于背景之上。

其线条令人感到韵律明快,这些有着抽象表现主义特征的布局、空问分割,使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极强。但是书法的传统内涵却很少,传统书法“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精神内质,对于这些形式精心设计的作品来说早已荡然无存,它们的形式与内质已经分为两个部分。

这种现象我们要坚定地杜绝,从狂草书法上我们可以更清醒地认识到:第一,所有惊心动魄的书作都应该是内心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外在的“精工打磨”。当然,这种“自然流露”也应建立在前几章所提及的“构思渐进性”的基础上,唯有在平日的训练与创作实践中逐步养成,并且不断提高,才能达到飞跃。第二,书法创作的质量和效果取决于书家平时的功力和全面的索养,而不能单凭布局和结体的变异来取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