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北大学流亡四川始末:在川北坚守8年,给巴蜀留下两所师范大学

 青清爱知阁 2021-10-16

在中国,没有一所高校像东北大学那样,成立没几年就流落异乡,成为中国大陆地区流亡时间最长的高校,但却一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后来不但迁回故土,还给寓居地四川,留下了两所重量级的大学。

1937年8月,因为日寇步步逼近,东北大学被迫从河南开封迁往陕西西安。在那之前的历史事迹,以及东北大学与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渊源,可参见拙作:东北三省黑吉辽,可是东北大学为什么要设在辽宁沈阳呢

东北大学老校门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东大已经流亡6年,辗转北平、开封、西安三地,成了没有根的浮萍,办学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也流失大半,东北四省已沦陷多年,那东北大学为什么还不解散,或者改名呢?

西安事变之前,还有校长张汉卿力撑,而在1937年时,张将军已被蒋软禁,就连东北军,也被缩编拆解,调往了豫、皖、苏各地,这东北大学还能保留多久?

其实早在迁校前几个月,东北大学就已经被国府强制接收了,改名“国立东北大学”,两字之差,意味深长——从此,东大就是国府的手中卒了,指东打西悉听尊便。当时的国府教育部,也确实有意把东北大学停办了事,还有人提出,或者把东大搬迁到青海省,这其实跟停办也差不多,当时的青海一片不毛之地,东大真搬到那里,别说继续办学,根本就是活不下去。


东北大学继任校长:臧启芳

当时继任张汉卿为东北大学校长的,是经济学家、留美教授臧启芳。臧向国府直言:

如果取缔东北大学,就表明中国国民政府决定放弃东北,关系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的大事,绝不可违也!

据理力争之下,学校总算暂时保留下来,但到1937年年底,日寇开始轰炸潼关,一时间三秦震动。为了躲避兵锋,迁校的话题又被挑了起来,国府教育部向臧启芳下令,命东大向青海迁移”老臧假如照此办理,那东大也就末日临头了。

臧启芳决不当历史罪人,他悄悄安排教务长兼法学院院长李光忠南下四川,寻找容身之所。

不得不说,李光忠去的真不是时候,在川中处处碰壁。

四川虽然是“天府之国”,但是当时半个中国都沦陷了,全国108所高校,就有48所内迁到了大后方四川,说句实在话,大学师生不事生产,就是来吃饭的,川渝之地还支持了三百万壮士出川抗战,实在无力再消化东北大学了。

山穷水尽之际,一个川北穷县:绵阳三台县却主动提出,决定接收东北大学。时任三台县长是北大毕业生、开明绅士郑献徵,关于接收东北大学一事,他在日记里这样说

三台虽然因为天灾缺吃少穿,但中国的未来需要大学生,所以三台人民愿意勒紧裤腰带,多添几百张嘴吃饭,这既是为了积蓄抗日的力量,也能为三台播下文化的种子。


时任三台县长郑献徵

那边厢,臧启芳校长也从国府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那里,求来了两万元的经费和区区15辆卡车,从1938年3月开始,组织国立东北大学师生,从西安南下,经宝鸡、汉中、剑门、绵阳,辗转来到三台。当年4月23日,郑献徵还在三台县城为东大组织了3000人的欢迎大会。

因为这一场先斩后奏,教育部部长陈立夫还很不满意,质询藏启芳说:

部中并未令东大迁川,你为何要暗地迁往三台?

臧启芳干成这件大事,也无所顾忌了,回答道,西安行营那边蒋主任催得紧啊,要是按照部里边的意思,去青海,交通不便咱也过不去,为了东大师生好,所以就入川喽,只要东大能保全,咱就任凭部里处分吧……


东北大学在三台县艰苦办学

陈立夫好在还明事理,也就没再追究,第二年,还把臧启芳从代校长转正,正式任命为国立东北大学校长。

东北大学在入关之前的全盛时期,有文法、理、工、农、医、教育六个学院,3000多在校生,一路颠沛流离到了四川三台,只剩下文法学院,师生总计500多人了。

然而一旦扎根下来,东大又休养生息慢慢恢复,扩充了理学院、商学院,增设了外文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工商管理系、法律系等等,到抗战胜利时,建制为5院12系,学生人数达到700多人,成为一所学科相对完整的大学,且校内又聚拢起一批大师,如著名文学家,后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陆侃如、冯沅君夫妇,著名哲学家、后任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的杨荣国,著名作家、后写下皇皇巨著《李自成》的姚雪垠,都先后来到东大任教。


姚雪垠

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5月,东北大学终于结束16年流离生涯,分批迁回沈阳北陵的旧址,

从1938-1946年,东北大学常驻三台县8年,相比之下,当年在奉天(后称沈阳)建校后,办学时间也不过8年,而北陵新校区的使用时间,更是只有短短六年。

8年时间,足够送出5届完整的本科毕业生了,而且印上了深深的巴蜀烙印。

在川内有识之士的支持下,东北大学一部分师生留了下来,就在三台原校址上,创建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下设农艺、农经、化工、土木、工商管理、数理、农田水利等共七个系。从系科设置上来看,称“农工”学院,名副其实。

原三台县的东大校舍

到1949年,私立川北农工学院经过合校之后,更名为私立川北大学,有文商学院、理工学院、农工学院,还增设了中文系、哲史系。到1950年,川北大学改为公立大学,当年8月从绵阳三台县搬迁到了隔壁的南充市,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又增设了水利、土木、化工、电机、采矿等5个专修科,学制一年。

1952年,轰轰烈烈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拉开帷幕,川北大学有进有出,吸收了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系科,主要保留文史哲、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组建成为四川师范学院。


川北大学在南充的老校舍

到1956年时,因为国家建设的需要,四川师范学院一分为二,本科部分迁往了成都狮子山,仍然保留原校名;专修科的各专业留在南充的老校区,先是称南充师范专科学校,经过扩充后,在1958年改名为南充师范学院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股改名升格的浪潮,身在成都的四川师范学院也顺势而为,在1985年改名升格成了“四川师范大学”。

如此,“四川师范学院”的名号就空出来了。

于是在1989年,南充师范学院当仁不让,重新拿回了自己的老招牌,改名“四川师范学院”。

从历史传承上来说,川师大和川师院,是货真价实的俩亲兄弟,都是东北大学在四川留下的血脉,因此四川师范大学刚刚脱下的帽子,落到了南充师范学院头上,双方倒也没什么好顾虑的。

直到今天,四川师范大学的校歌,第一句就是:

白山黑水,

源远流长,

狮山灵秀,

哺育栋梁。

这里缅怀的,就是东北大学的学脉,从白山黑水来到成都狮子山下的那段历史。

不过老话说得好,每一个兔子,都有一个大国梦;而每一所“学院”,都有一个“大学”梦

到2003年,南充的四川师范学院经过努力,终于升格成了大学。不过当年,西南师范大学还在(2005年才合校为“西南大学”),这个帽子是没法抢的。于是川师院改了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号:“西华师范大学”,单单从英文名上看: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比老大哥四川师范大学: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要气势磅礴得多,甚至比教育部直属高校的西南师范大学,听起来还要高半头。

今天来看,东北大学在四川所传承的这两所大学,发展都还不错。

四川师范大学是省属重点大学,历史悠久、学科齐全,早已成为师范与非师范并重的多学科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强项仍为教育学、数学、中国语言文学等等传统师范类专业,近年来在各大排名榜上,差不多是150—200之间的位次。

而小弟西华师范大学,毕竟起步为专科学校,学术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急起直追,目前还没有争取到博士点,政治学、生态学、中国语言文学等等是优势学科,近年来在各大排名榜上,差不多是250—330之间的位次,未来可期。

纪念雕塑

而当年三台县长郑献徵的善举,如今也收获了回报,四川师范大学和西华师范大学都将三台视为自己的发源地,70周年校庆时,还在原校址(现三台中学校园)立了纪念雕塑。三台中学百年校庆时,东北大学副校长也来到现场,表明了学校的态度:

百万三台人民在当年养育了东大,如今的东大也应以自身的科技、人才、智力优势为三台建设和文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