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作家最大的不幸居然是......

 沉默的陌生人 2021-10-16

作者:沉默的陌生人

本文图片和音乐皆来自于网络

因为你的分享、点赞、在看
给我足足的精气神儿!

海明威曾经说过,当一个作家最好的条件是有个不幸的童年。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颇有一些失落。想起自己很喜欢写字、但是却从未在这方面的领域有所建树,这难道都是因为我的童年很幸福吗?

仅仅是转瞬之间,我又为自己的武断发笑。大概书读得不多,文化底蕴浅显,才是我无法实现作家梦的主观原因吧。

01

“我觉得一条长长的路走在了尽头。”­—— 《小团圆》

说起童年生活不幸的作家,不禁让我想起女作家张爱玲。她出身于官宦家庭。其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祖父张佩纶仕途顺畅,曾经伴随在光绪左右。

随着封建统治王朝的衰落,张家昔日的风采不在,家道中落。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她的父亲张志沂想要平步青云,却终究沦为时代的牺牲品。

在这个纨绔子弟的身上,既有封建没落贵族的陈腐味道,也有西洋文化和新思想的影响,但他缺少勇气和反抗,对于新事物,他永远是一个看客。

再看看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同样出身名门,其父是李鸿章淮军初建时候的副手黄翼升,曾任职长江七省水师提督。

在这样的家庭中,黄逸梵虽然没有读过新式学堂,甚至还缠过脚,但是她的思想却受到清末民主自由的影响极为开化,在她的一生中,曾经多次到欧洲游学。

张爱玲在其书《小团圆》里,主要讲述自己的家庭生活的细节,向我们展示了她黯淡的童年。

她在父母的包办婚姻里成长,从小就接受着来自父母、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观念。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缺乏对她的关爱,自己和弟弟经常遭受到继母的冷落和监视。

不仅思想观念不同,她的父母对生活的追求也不同。母亲最终对父亲的行径失望透顶,离婚后更是远走他乡流浪在欧洲。

童年生活的不幸,造就了张爱玲敏感、独立且坚强的性格。而敏感,恰恰是一个作家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感情的细腻,使她更容易透过表相,对人和事物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看着弟弟受欺负,张爱玲终于反抗了。但是弟弟却不如她一般情绪激烈,转眼之间又跟没事儿人一样。这让她大为光火,她从小看尽父亲和继母的脸色,既想坚持自我,又不得不处处忍让,性格中的坚强叛逆,就这样一点点滋长起来。

慢慢长大的张爱玲,身上渐渐显现出如母亲那般向往自由的意志。也正是因为如此,父亲才愈加厌恶她,以至于当她提出留洋要求的时候,遭到了父亲的毒打和软禁。

悲愤地张爱玲,最终离家出走,选择与母亲一起生活。但是由于她和母亲分别的太久,母亲对她的态度也非常冷淡。再加上母亲经济境况的日渐紧张,这些现实都让她的母亲,在面对庞大经济支出的时候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张爱玲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看进心里。她察言观色、小心与母亲相处,这也让她与母亲之间像隔了一层纱似的,始终不能亲近起来。张爱玲离家后不久,她的弟弟也逃到了母亲家。此刻母亲却以经济拮据为由,拒绝抚养弟弟。

母亲对弟弟的凉薄让她非常失望,由于她的母亲过于强调自由,按照西方的观念来“照顾”女儿,没想到却在无形之中拉开了与女儿的距离。母亲嗜赌又爱游荡,这让张爱玲总是担心自己会拖累母亲,无论是钱还是精力,她都最好从母亲那里少用一点。

张爱玲向往母亲的自由、洒脱,又感受到来自母亲的冷漠和自私。其实在我看来,她爱母亲、崇拜母亲要比父亲更多一些,如果说父亲只是伤害了她的身体,那么母亲的作为才是真正的伤害了她的心。

在她的童年回忆里,唯有7岁之前的生活是平淡而无忧的。那些短暂的记忆成为她一生中的温暖。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张爱玲,性格非常矛盾。她既热情、又冷漠,既高傲又亲和,既无情又善良。

也正是因为这种个性,才让她笔下的文字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语言色彩鲜明独特,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思。从她作品中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描画,可以看出都带有强烈地主观色彩和她生活经历的投影。

作家张爱玲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同时这也让她成为一个用文字铸就传奇的“奇女子”。

02

或许,正是因为那些不幸,才造就了作家们关于写作的思想。

不仅仅是张爱玲,古今中外有很多作家的童年都是不幸的。欧阳修4岁而孤,其母含辛茹苦地亲自教其写字,因为买不起纸,以芦荻划地成书;鲁迅13岁的时候祖父入狱,从此家道中落。

安徒生出生于社会底层家庭,贫穷、饥饿和来自他人的侮辱时时伴随着他;高尔基4岁丧父、10岁丧母,那部世界著名的自传体小说之一《童年》,流行至今经久不衰。

这些作家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幸,唯一相同的,就是他们最终都成为一代名家。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具有两面性。任何一个人,童年无疑是最令人难忘的。幸福的童年回忆势必可以让人终生难忘,但是不幸的回忆则更让人记忆深刻。

他们将自身的经历,对生活的感悟,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宣泄情感。因为不幸,所以容易引人共鸣,就好像那些久经不衰的经典文学作品一样,大多都是以悲剧来结尾才更加容易让人念念不忘。

我还发现,那些童年不幸的作家,往往拥有着比常人更加乐观积极的心态。因为不幸,所以对幸福充满向往。

也许有的时候,人处在黑暗中,反而更容易看到光。只要有一丝丝的光亮,就会挣扎着去努力靠近,这不仅出自人类趋光的本能,更表现出人们的心理需求。

大多数作家的作品中都有自身的经历,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愿望,他们通过手中的笔来展示、诉求、化解,使读者在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自己强烈地情感冲突,达到共情。

03

痛苦更容易让人感受到,自己最深层次的渴望。

不止是作家,很多跟艺术有关的创作都需要来自心灵的丰富情感。我还记得自己很喜欢的一名创作型歌手,非常擅长写情歌。

他编曲作词,曲调凄美、歌词婉约,很多失恋的人都能从他的情歌中找到共鸣。有意思的是,后来这位歌手结婚了,组织了幸福的家庭以后,他的作品风格也跟着改变了。

尽管仍然主打情歌路线,但是他的歌词里充溢着满满的幸福感觉,再也没有悲伤的情境了。

由此可见,任何一种强烈地情感,都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并影响到这个人的创作风格,并最终彰显自己的独立特色。

就好像作家蒙哥马利说过的那样,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获取任何东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尽管远大的抱负值得拥有,但它们却不是轻易可以达成的,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进行自我克制,并经受焦虑不安和灰心丧气的种种考验。

在这个角度看来,童年的不幸对一个作家的成长还是有帮助的。不得不承认,海明威的话说得颇有些道理。

如果你是一个作家,你愿意用不幸的童年来换取优秀的文学作品么?

关注我的都变美了

不信你试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