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从用了神奇的“拉波波特法则”,孩子竟然“听话”了

 陆柒捌 2021-10-16
特别提示:本文转载自王小骞亲子成长学社
图片

王小骞说

学了那么多育儿知识,很多父母会面临以下这些情况:

  • 没法和孩子好好说话?

  • 一言不合就大吼大叫?

  • 哭闹,撒泼样样不落?

  • 跟他讲话好像耳旁风?

其实,这所有的问题都出在“沟通”环节,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

如果你和孩子总是出现沟通障碍、无效沟通,或者根本不知道怎么沟通,那么,我推荐给你一个超级实用、管用的沟通法则——拉波波特法则。

自从用了神奇的“拉波波特法则”,孩子竟然“听话”了。

图片

沟通的本质是什么?

图片

有一次,我周末去超市,在门口看到一位妈妈和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刚购物出来,妈妈手里提了满满当当两大袋子东西。

这时,只见孩子伸出两个小胳膊,对着妈妈说:“妈妈,抱抱!”

估计两大袋子东西很沉,妈妈看起来很吃力,有点不耐烦地跟孩子说:“你自己没长腿吗?”

孩子听完楞了一下,继续说:“妈妈,抱抱!”

妈妈更烦了,对孩子说:“你没长腿吗?我两个手都提着东西已经够累了,你爸也不知道来接我们,我都跟他说了让他下班过来,真是关键时候总也指望不上他……”

妈妈这连珠炮似的一通话出来,孩子都吓懵了,哇哇大哭起来。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亲子沟通失败的生活场景。

妈妈其实想表达的只是,拎着东西很累,没有办法抱孩子,让孩子自己走。

可是,不加处理的庞杂信息被妈妈说出来之后,孩子非但没有自己走,反而大哭起来。

沟通的本质是什么呢?

达成共识,并让对方接受。而不是只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发泄情绪、吐槽唠叨,这只会阻碍沟通,甚至使对话变成对抗。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跟孩子和配偶的沟通,很多时候是没有达成共识的,甚至在破坏着亲密关系。

图片

什么是“拉波波特法则”?

图片

世界著名博弈论专家拉波波特提出了“拉波波特法则”,用清晰的四个步骤告诉人们,如何沟通才能避免争吵,达成共识。

第一步,将对方的观点复述一遍,让对方意识到,我们明白他的看法。

第二步,提出对方观点中我们认可的部分,让对方认为我们足够理解他。

第三步,告诉对方,从这些认可的观点中我们看到了什么,让对方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

第四步,提出自己反对的观点,并给出充足的理由。

需要注意的是,前三步不可省略,只有把这三步走扎实了,第四步——提出反对意见,才有可能实现。

有了复述——理解——认可的铺垫,当我们提出不同意见时,对方会不知不觉地被带入到一种反省的状态。

这时,彼此就很容易达成共识了。

这不是阴暗心理,也不是给对方下套,而是行之有效的沟通技巧。

图片

如何沟通才能避免争吵,达成共识?

图片

我们用“拉波波特法则”重新推演一遍超市母子的对话。

孩子说:“妈妈,抱抱!”

“哦,想让妈妈抱抱呀。”(第一步,妈妈复述孩子的话,让孩子知道妈妈真的听到且明白他的意思。)

“宝贝,你是不是走累了?”(第二步,表达对孩子的理解。)

“咱俩逛了这么久,确实是挺累的。”(第三步,肯定孩子的感受。)

“妈妈也累,而且手上还拎着东西,没法抱你呀。宝贝,再坚持一小下,咱们马上就上车了。”(第四步,提出反对观点,给出充足理由。)

如果那位妈妈这样沟通,孩子是肯定不会大哭的。

我在和女儿早早沟通的时候,经常会用到“拉波波特法则”。

有时候孩子真的是走不动了,也许会再“挣扎”一下,坚持要抱。

那我就再追加一点理由,比如,“妈妈拿着东西再抱你,没那么大力气呀!万一咱俩摔个大马趴,那可太丢人了”。

早早听完,可能自行脑补了我们母女俩“扑街”的画面,便“嘎嘎嘎”大笑着继续往前走了。

关于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除了使用“拉波波特法则”,我还有两个建议。

第一,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用直接信息,不要用间接信息。

在超市门口,孩子说:“抱抱!”

妈妈给出的回应是:“你没长腿吗?”

对于小孩子而言,他不能快速理解“抱抱”和“长腿”之间的逻辑关系。

他的第一反应是:“我长腿啊!”

你看,孩子想到的是另一件事,被妈妈的提问带偏了。这位妈妈听到孩子说“抱抱”之后,给孩子反馈的是一个间接信息,而不是直接跟孩子说“不能抱,为什么不能抱”。

所以,孩子根本没听懂妈妈说的话,就还想让妈妈抱。而妈妈并不知道自己说的间接信息是无效的,还以为孩子是故意跟自己作对,不耐烦的情绪就出现了。

接着,母子沟通脱离正常轨道,逐渐演变成一次冲突。

这位妈妈应该怎么说呢?直接说“直接信息”,比如,跟孩子说:“宝贝,妈妈手里有东西,抱不了呀。”

这样,孩子一下子就能听明白。

所以说,在跟年龄小的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注意,直接信息让沟通清晰,间接信息让沟通混乱。

第二,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句话不能超过三个信息。

我的一位好朋友曾经跟我讲过她跟儿子关于刷牙的一段对话。

她说:“儿子,妈妈今天累了,不给你刷牙了,你自己去刷,不用等阿姨了,等你刷完牙妈妈再来哄你睡觉,你体谅一下妈妈,好不好?”

这段话在大人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妈妈说完了,孩子半天没反应,还在玩儿。

妈妈一看孩子没动静,就有点急了:“我跟你说话,你没听见吗?你怎么那么不懂事呢?”

这下,孩子非常茫然地抬起头看了看妈妈,回答说:“没听见。”

孩子说“没听见”,很可能不是没听到妈妈的声音,而是妈妈说的话里信息实在太多了,孩子捕捉不到要听什么,索性就不去听了。

很显然,这也是很多妈妈跟孩子说话的风格,一说一大串。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串话,“妈妈累了——你刷牙——不等阿姨——刷完——哄你睡觉——体谅——”至少六个细节,这是超出孩子对信息的瞬间捕捉能力的,所以孩子蒙了。

有研究显示,对6岁以内的孩子说话,一句话最多不要超过三个细节。

妈妈可以先说:“宝贝,你去刷牙好吗?”就这一个信息,这句话结束了。

孩子可能说:“还没到睡觉的时间呢。”

然后,妈妈再说:“妈妈累了,想早点睡觉。”

这句话有两个信息,对于孩子来说,是能捕捉到的。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看似不回应父母,或者看起来不听父母的话,其实是因为父母说话的方式不对,孩子根本没理解。

沟通不仅仅是说话,还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父母说、孩子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