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莱阳历史人物——张允抡

 文豪学者 2021-10-16

张允抡(1608---1678),字并叔,号季栎,别号栎里子,晚号栎里居士,斋名希范堂,莱阳张格庄村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官至江西饶州知府。明亡后,归隐故里,安贫乐道,舌耕以终。

张允抡出身莱阳世家。曾祖父张起凤是贡生:祖父张必达曾任济南府训导、山西永和县教谕:父亲张宏度虽学绩不显,但治家极为严格:叔父张宏德为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曾任蠡县县令。张允抡自小发奋读书,才学出众,最初受教于大哥张允振和二哥张允捷,后受业于叔父张宏德。崇祯六年(1633)中举人,崇祯七年(1634),26岁的张允抢联捷成进士,先任户部主事,因办事认真,政绩卓然,被擢升为户部郎中,掌管北京崇文门税务。当时,崇文门一带以酒业为主的货品贸易非常兴旺,因而税收极多,在完成规定税收额度之外,往往会有许多盈余。对此,张允抡总是严格把控,一律予以登记造册,悉数上缴,分文不留。当时明末官场贪腐成风,张允抡的做法很不入时流。于是同僚们明里暗里说服他不必那么诚实认真,应该截留一点私分共享,对此他一概不予理睬。崇祯十一年(1638),张允抡被任命为江西饶州知府。当时,饶州已经连续三年遭受严重的旱涝灾害了,民不聊生。饶州西部地势低洼,多湖泊沼泽,遇到连绵阴雨,湖水外溢,农田受淹,连年绝收,百姓因之忍饥挨饿,根本无力承担税赋。而此时明朝内忧外患,战事不断,国库亏空,税赋日益加重。饶州累积欠缴税款多达40多万,百姓不堪重负,怨声载道。张允抡见此惨状,悲悯之情油然而生。他在诗中写道:“三百六旬日,靡日不忧民。维夏恒雨灾,嘉种半已湮'“路侧有饿人,安能独高宴”“三旬谢客为早忧”。于是,他屡屡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灾民税赋,在他的《上督饷侍郎书》《请减粮饷》等上奏文书中,言辞恳切,饱含对饶州民众的体恤之情。

同时,他不辞劳苦,亲自踏访灾区,发动官民疏通水道,排涝减灾,为此走遍了饶州的山山水水。终因积劳成疾,染上了严重的肺病,一度大病不起。卧病在床的他仍因耽误公务而焦虑不安,心存欠疚。他在《署中倦夏》诗中写到:“息事宁人案牍稀,肺病伤劳独掩扉。”在《病署独门见月》诗中写到:“拨书劳肺气,散发引荷凉。连日何多暇,斯民犹未康。”张允抡为政清廉,两袖清风,任知府4年,生活简朴,府邸简陋,室内仅有一张床,别无它物,被饶州百姓呼为“清知府”。

为催缴税款,户部尚书派人前来饶州督阵。督饷官来到后,不问青红皂白,便兴师问罪,意欲上奏朝廷,以渎职之名概夺张允抡的知府官职。消息不胫而走,饶州民众一万余人自发聚集到省城,跪地哭诉。他们说,张知府是一个清廉、勤政、爱民的父母官,我们饶州百姓舍不得让他走,也不忍心看到他蒙冤受罚。我们愿意倾家荡产缴清税款,把他赎回来!督官看到如此情形,只好答应了民众的请求。大家为之欢呼雀跃,在饶州府衙前竖起一杆大红旗,上书“荣震全饶”四个大字,夹道欢迎张允抡回归府衙。不到三个月的功夫,所欠税款基本缴齐。民国《莱阳县志》记载:“督馆者允之。则署巨旗曰'荣震全饶’。欢呼载道拥公归。不到三月,积逋完。其得民心如此。”

对于饶州百姓的真诚拥戴,张允抡感激之至,他为之赋《咏志》诗一首,略表心迹。诗曰:

军兴急征赋,输挽后车舟。上官切责之,曰汝饿魏株。驰疏闻丹阙,斧做临汝头。拜手谢不逮,客岁念无秋。

崇祯十五年(1642)秋,崇祯皇帝为挽救朝政危局,励精图治,鼓励荐举贤能人才。礼部侍郎郝晋评价张允抡清廉第一,子以鼎力举荐。但是,张允抡不仅未被重用,反而因其性情戆直,得罪上司被罢免了饶州知府之职。

当初,张允抡刚在京做官不久,就把自己的母亲接到了京城,精心赡养,后来他二哥张允捷于崇祯十年(1637)中进士,又被任命为山西榆次县令,此时恰好张允抡被外放为江西饶州知府。兄弟二人都想把母亲接到自己的身边,朝夕伺候,二人为此争执不下。母亲见此情形说:“我已经在京城享福四年了,都是允抡奉养,这会儿就依了你二哥吧。”张允抡只好听从母亲的意见。他亲自把母亲送到榆次,然后才安心踏上了南去饶州的行程。后来,张允捷又被调任直隶永清县令,随后又因政绩考核名列第一被提升为刑部郎中。

此时,张允抡已经被罢免了饶州知府官职,准备回山东莱阳老家。但是,为政清廉的他身上已经没有了盘缠,只能暂时滞留南方。就在此时,政局巨变,清兵入关,东侵山东,莱阳城遭到了围攻。张允抡的母亲因牵挂老家儿孙们的安危,冒险回到莱阳城。这一年是崇祯十五年(1642)。第二年,莱阳城被攻陷。在此次莱阳邑难中,莱阳张氏、宋氏、姜氏、赵氏等官宦家族以及其他民众誓死抵抗,共计上万人被杀。张允抡家族中,其母亲及四个哥哥张允振、张允擢、张允扳、张允捣共17人罹难。

张允抡的大哥张允振,邑庠生,虽然没有取得显赫的功名,但能笃学敦行,谨守传统礼教,严格训导诸位弟兄,使得他们个个都很出色。张允抡为家中老小,自幼聪明伶俐,但是心性放荡不羁。张允振担心他不能成器,所以对他最为严厉。以至于张允抡考取进士,做了京官,对大哥仍然心存敬畏。张允抡有时身穿华贵的官服立于大哥身侧,恭恭敬敬,大哥不命坐,他则不敢坐:大哥对他说话,他总是躬身伏其耳边用心倾听,唯唯诺诺。张允抡在外做官十年,能始终秉持个人操守,做到正直清廉;回到家乡,则能够保持谦恭和蔼的态度,尊老爱幼,一派绅士风度,与其兄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他常常说:“吾之为文,叔父(叔父张宏德)教之:吾之立身,伯兄成之。

历经癸未邑难,张允抡家的财产已经所剩无几,幸存下来的人都逃到乡下,住在佃户家。变卖了一些田产作为盘缠,才把张允抡从江南接回莱阳,张允抡就此丁忧在家,不再仕宦。这时的张允抡已经家徒四壁,他布衣素食,只能靠授徒聊以自给。明朝覆灭,身为明朝命官的二哥张允捷因忧愤而亡(康熙《莱阳县志》秋卷有《张三公传》含张允捷小传)。至此,张允抡的同胞兄弟全部去世,只剩他一人,茕茕独立,心灰意冷。好在张允抡与团旺曾任广东庆德知府的丁元印是亲家(张允抡的女儿嫁给丁元印之子丁熳),二人皆为清官孝子,志趣相投,经常一起谈诗论文。张允抡得到了丁元印的不少资助。

宋代大诗人范仲淹曾任饶州刺史,清廉爱民,政声极高。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世代传诵。饶州民众为永久纪念他,建造了一座范公祠。张允抡任饶州知府时,多次到范公祠拜谒,对范公的为人为政敬佩之至。后来,他将自己的堂号称为“希范堂”,并将自己结集刊行的诗文著作取名为《希范堂集》。《希范堂集》共四卷,其中卷一是他为官时的奏议,共20余篇:卷二佚失;卷三为序记论说之类的杂文;卷四为诗集。卷一的奏议和卷三的杂文,篇篇言辞恳切,鞭辟入里,字里行间表露出他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和勤勉笃实的为官作风。从一个下级官吏的角度,反映了明末社会的政治面貌,有其独特的史料价值。其中《革粮户议》一文中有如此论述:“夫立法必求经长,集议当日一是”出语警策。卷四诗集皆天才隽秀之佳作,或奇崛怪异,或浑厚苍茫,或幽峭飘逸,或畅淋漓,显示了张允抡深厚的诗学功力。《希范堂集》现收藏在莱阳图书馆。

明亡后,他隐居不仕,淡然处世,舌耕终生,布蔬不厌,晚年受即墨进士明御史黄宗昌之邀与宋继澄在崂山玉蕊楼、张村等处设馆教书十余年,清风公节,遍交名流:又尽游崂山名胜,诗文颇多,成为崂山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其《栎里子集》中游崂山诗《春日同杜克明游邋遢石》广为流传,诗云:

涉目皆成趣,登临趁夕阳。烟收千嶂紫,花染一溪香。岛道松笔里,人家水石旁。群芳随坐卧,到处惬徜徉。

笔墨隽永,细致描绘了道教圣地崂山美不胜收、令人神往的景致。

明末清初莱阳名士、东海大儒宋继澄,是山左大社首领,名震大江南北。宋其对当时文人士大夫很少予赞许之词,唯独对张允抡赞赏有加。宋继澄欣然为张日:

“虑民必周,治事必确,本源必清,未流必慎。其仁至,其又尽,其理无不穷,其志无不格。学切经世,环海一人也!”

清康熙《莱阳县志》秋卷《隐逸》记载:(张允抡)生平礼法自居,饥饿不一干人(求人)......知县亭州邹知新赞曰:清节屡空,上友先民,令之君子,古之贤人。

张允抡毕生工诗、善琴、能文章、兼擅书画。他著作宏富,除《希范堂集)(四卷)外,另有《栎里子集》(十五卷)、《廉吏传》(三卷)、《续高士传》(二卷)、《游崂山诗文》等著作,共20多卷,大多藏在其后裔家中。张元抡于康熙十七年(1678)二月卒,终年70岁,其墓在莱阳城东南宗格庄北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