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懋第传

 p0oouuu 2019-03-28

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初任韩城知县,成绩突出。在为父亲守丧期间,他三年内不曾入过内室,服侍母亲极尽孝心。

  十二年(1639)懋第升任户科给事中。他上书讲述了国家的四种弊病,分别是百姓贫困、兵力虚弱、群臣萎靡不振、国家财政空乏。又讲述了提高米价的办法,让天下赎罪的人家都出米赎罪,用盐制度恢复开中的老办法,让边塞的用户出粮充军粮。有一天彗星出现,朝廷下令停用刑罚,懋第请马上向四方传布诏书,又请求严禁将士剽掠,官府剥削百姓。他还请求散发铜钱、开仓赈济都城的饥民,收养婴儿。第二年正月,剿饷停征,懋第也请求赶快传达这个指示,唯恐远方的官吏不知道,在头前已经征收,百姓得不到实惠。庄烈帝都采纳了他的意见。

  三月,京师刮起大风,天色阴霾。庄烈帝身穿布袍斋居,不停地对天祈祷。懋第进言道:“去年冬天发生星变,早上下令停行刑罚晚上星变就立刻消失了。现在却不然,难道是因为陛下仅仅有其空文没有实行吗?我斗胆如实讲一讲。朝廷增收练饷原本出于迫不得已,以后朝廷明文规定裁减军队,节减军饷开支,天下都知道此事,可是练饷并没减征,是什么原因呢?从今以后请根据军队人数征收兵饷,预先让天下百姓知道应加的数目,使下边的官吏没办法弄虚作假,以便维持陛下诏书的威信。过去朝廷办案总是根据您个人的怀疑和信任来决定囚徒的死和生,希望今后陛下对那些您个人心中怀疑或疑信参半者都从轻发落。难道停用刑罚可以让彗星消失,解除网罗就不可以让风返回去吗?另外陛下屡次给百姓施行大恩,各地百姓仍然死尸相连,盗贼没见减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各项赋税中得到减免的只那么一两种,剩下的还有不少,官府迫于考察成绩的需要,对各项赋税的催征不敢拖延,所以没办法解救百姓的苦难和饥荒。我请求对极度灾荒的州县,赶快下诏停止征收各种赋税,让官府停止对百姓的起诉,专门把解救百姓的饥荒当成大事来抓。”庄烈帝说“:是应该这样。”于是上等灾害的七十五个州县新、旧、练三饷一并停征,中等灾害的六十八个州县规定只征练饷,下等灾害的二十八个州县拖延到秋收后催征。

  十四年懋第外出负责督办漕运,赴任途中飞章进言说:“我从静海走到临清,一路上看到百姓饥饿而死的有十分之三,病疫而死的十分之三,做了盗贼的十分之四。米一石值二十四两白银,人死后活人拿他来吃了充饥,希望陛下为下边的小百姓来考虑考虑吧!”又上书讲“:我从鱼台到南阳,一路上看到流寇杀人放火,乡村、城市都化作一片废墟。其他饿死病死的百姓,尸体堆在河边,使河水都不能流淌了,对百姓的赈济怎么可以不立即进行呢?”过后他又陈述了安抚百姓消除贼寇的策略,请求丈量荒田,清查逃亡户口,给流民以生存的喜乐,鼓励他们耕种的心思。懋第又上书讲“:我在运河沿岸办事一年,经常召见父老乡亲询问他们的疾苦,都说到练饷的害处。三年来,农民在田野里抱怨,商旅在路途上叫苦,这么重的摊派,所训练的又是怎样的部队呢?部队在哪里呢?剿灭盗贼,守卫边疆,效果体现在哪里呢?干什么使民心瓦解到这般境地呢?”又讲“:我去年冬天到宿迁碰到漕臣史可法,他讲到山东一石米值二十两银,而河南竟贵到一百五十两,漕运储备很有欠缺。朝廷的意见不收折算的钱物,要收取实物田赋。现在淮州、凤阳一带小麦丰收,如果收取山东、河南的钱物换成小麦转运,岂不是非常有利的事?过去刘晏制定过转易的办法。今年黄河以北大丰收,山东东昌、兖州二府也好收成。假如拿出国库银二三十万两拨给那里的有关部门及时收购,对于国家财政是有利的。”庄烈帝立即命令讨论实施。懋第几经升迁,做了刑科左给事中。

  十六年秋天,懋第外出视察长江防线。第二年五月,福王即位,任用他为兵科都给事中,不久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徽州等府。当时大清兵接连打败李自成,朝廷决定派遣使节跟大清和好,难于选择这样的人选。懋第的母亲陈氏死于河北,懋第想借此机会安葬母亲,便主动要求前往。朝廷于是任用懋第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陈弘范、太仆少卿马绍愉一起去,同时让懋第经营黄河以北,联络关东各部队。马绍愉原来是兵部的郎官,过去曾经为陈新甲议和一事出使到义州而回。新甲被处死以后,绍愉因为督战而导致失败被懋第弹劾罢官。到这时绍愉已经起任郎中,朝廷就此提升他为少卿,给懋第当副职。懋第上书说“:我这次出使要祭奠先帝、先后的灵柩,查访东宫二王的踪迹。我既然当了使臣,势必不能兼领封疆事宜。并且绍愉是被我弹劾罢掉的官,不该再让他和我共事。一定要用我经营黄河以北的话,就请让弘范和绍愉出使,给我一支队伍,我和山东抚臣一道收拾山东等候命令,不敢再说北行的事了。如果用我和弘范北行,就拿掉我经理的官衔,只让我奉命前去就是了,请停下对绍愉的派遣吧!”阁部讨论停派绍愉,改派原蓟镇总督王永吉。福王传令仍旧照原先的指示办理。

  懋第临行之前上书说“:我这次出使生死难料。请让我以告别京城的身份说一句话吧。我希望陛下把先帝的深仇大耻记在心上,看到高皇帝的弓箭时,就想想看成祖以下各位圣主的陵墓今在何方;招抚长江沿线残存的黎民时,就想想看黄河以北、山东的赤子谁来抚恤?更希望朝廷时时整顿兵马,一定要能渡过黄河作战才能把住黄河防卫;一定要能把住黄河防卫,才能划江而安呢。”大家都同意他的话。福王命令给他白银十万两,布帛几万匹,派兵三千人为他护行。八月,他乘船渡过淮河。十月初一驻张家湾,本朝传令给他只许一百人跟着他来。

  懋第身穿孝服进入都城,来后我朝让他住在鸿胪寺。他请求祭告各皇陵并改葬先帝,没得到批准,就把祭品摆在住所里,哭并且祭奠了他们。然后就在这个月二十八日那天被遣送出都城。可是弘范向我朝请求让他亲自到江南招刘泽清等大将降附,留下懋第等不要放回。于是我朝从沧州追回了懋第,让他改住在太医院里。顺治二年(1645)六月,他听说南京失守,悲恸地哭了。他的弟弟懋泰以前做过吏部员外郎,投降过贼寇,后来投降本朝做了官,来探望懋第。懋第说“:这种人不是我弟弟。”把他给喝斥出去了。到闰月十二日,懋第和随行的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都因为不投降被处死了,而绍愉得以免死。

左懋第 

左懋第(1601年一1645年),字仲及,号萝石。明代山东莱阳县(今山东莱阳市)人。明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明朝末年,胶东出了个名闻全国的民族英雄--左懋第。因他富有民族气节,宁死不肯投降清王朝,被人民誉为"明末文天祥"。

 

人物生平

左懋第(1601年-1645年),字仲及,号萝石,原山东莱阳人。南明清谈和使者,后被清扣押,宁死不降,后人称"明末文天祥"。明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大厦将倾,莱阳进士左懋第却登上了人生最壮美的舞台。他治理韩城,政绩优异,考选钦定第一,由知县擢升朝中担任要职,成为崇祯皇帝信任的股肱之臣。崇祯甲申(1644),清军入关,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与摄政王多尔衮唇枪舌剑,坚决维护大明尊严。面对酷刑和威逼利诱,他宁作大明鬼,不当清朝王,成为比肩文天祥的民族英雄。

折叠青年才俊少负大志

万历四十三年(1615),左懋第与堂兄弟左懋泰、左懋芬、左懋桂、左良辅等人参加了著名的文社山左大社(复社分支)。据《莱阳县志》记载,山左大社91名成员,莱阳人占了十之六七。左懋第经常参加交游聚会,切磋学问,评说时局,文名远扬。左懋第的父亲在莱阳城西郊建有"西墅草堂",草堂中有一处"浴月台",左懋第经常与兄弟和同学来此读书,诗文唱和。母亲陈氏,是宁海州(今牟平)指挥佥事陈治安之女,懋第经常往来于莱阳、宁海之间。天启二年(1622),左懋第游昆嵛山烟霞洞,听闻宁海州张国俊将军在平定白莲教之乱中战死,年仅28岁,懋第十分惋惜,作诗《挽张将军》:"孰若海上张将军,慷慨杀贼生绝?。……血渍寒沙英魂归,风悲鬼啸昏白昼。"天启三年(1623),莱阳县教谕朱?在县学里选拔左懋第、张允抡等八位优秀学生加上自己,组成"九龙社",一起上课研讨学问,左懋第颇受器重,成为"九龙"中的佼佼者。后人评价他:"为诸生,即负海内盛名。为文高古雄奥,不可一世。"赞誉他:"学富五车二酉,文追东洛西京。"

左懋第为人正直,胸怀大志,青少年时即关注国家命运。天启六年(1626),权臣魏忠贤授意党羽编编纂《三朝会典》,借以诬陷打击东林党人。左懋第读后不胜愤恨,认为这是"变乱是非,颠倒贤佞。"手指纂修诸人姓名,说:"此皆邪佞之人。"手击纸碎。当他得知翰林院编修陈明卿先生因得罪魏忠贤而被削职时,十分气愤,作文予以抨击,抒发心中不平。崇祯二年(1629),白莲教教徒董大成聚众五千人围攻莱阳县城。莱阳承平已久,人不识兵,形势非常危急,县衙只好组织城里的绅士、市民自卫。左懋第自告奋勇,登上城墙,开炮击贼,结果炮膛炸裂,自己差点被炸死。左懋第仍奋不顾身,简单包扎后,再次举炮轰击敌人,并击中敌人首领。董大成见取胜无望,率众遁去,后逃至蒙阴被杀。左懋第的英勇事迹传遍胶东士林,这次战斗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经历,对日后的仕途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崇祯三年(1630),左懋第乡试考中亚元(第二名),翌年联捷成进士。大诗人吴伟业、张溥也高中进士。莱阳县的姜?、沈迅则与左懋第同榜,三人志同道合,皆以志节留名史册,成为著名的"明末莱阳三君子"。其时左懋第的叔父左之武任登州卫镇抚,姐夫孙承祖任登州卫游击将军。左懋第与亲友一起来到蓬莱游珠玑崖,见大鱼长约数丈,出没涛中,乃乘兴题诗石壁:"水扑青天涛卷雪,石峰片片皆奇绝。浮白狂歌长吉诗,元气茫茫收不得。"崇祯五年(1632)八月,左懋第授陕西韩城知县。韩城地处黄河之滨,历来有"秦中最敝邑"之称,由于连年灾害,流寇四起,民不聊生,这对初出茅庐的左懋第来说无疑是踏上仕途的第一场严峻考验。"郡县治,天下安。"左懋第熟读史书和儒家经典,深知自己担负的责任,面对艰难局面,没有退缩,决心有所作为。他在给恩师陈明卿的信中说:"闻命之初,恐愧战栗,知不胜任,严训之下,不敢重违,勉为之。"十月,左懋第与母亲一起来到韩城,开始了十三年的仕宦生涯。

折叠仕宦经历

1、韩城保卫战

抗敌御寇,保障一方平安,维护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崇祯初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土匪盗贼四起,韩城尤其猖獗。崇祯五年(1632)十月,左懋第刚到韩城,原任知县外出未归,尚未正式交接公务,就遇上流寇侵扰,左懋第随即下令各乡收敛粮畜,坚壁清野,接着征兵、调饷、防河、守城,成功地击退了敌人。韩城西北山中乃流贼旧巢,残余五七百人盘踞山中,时常出山抢掠,农民不敢上山耕种土地,附近百姓也无法安生。左懋第愤然曰:"无农,民胡以为命?寇不清,民又安得而农耶?"于是,招募十一路民兵,亲自指挥,清剿山中流贼余孽,部分逃往山西,相戒以后"毋入韩境"。对于抓获的三四十人,则令其回家种田。左懋第下车伊始,果断出手,指挥有方,得到韩城士绅百姓的赞许。崇祯六年(1633)十二月,流寇千余人西渡黄河侵袭韩城。这一年韩城夏无雨冬无雪,遭遇严重干旱。左懋第一边组织抗旱救灾,一边戎装上阵,亲自督兵进山五十里追剿,指挥士兵于河上作战,取得胜利。崇祯七年(1634)二、三月,流寇再入韩城。干旱导致庄稼绝收,韩城发生饥荒。左懋第想方设法赈济灾民的同时,组织协调军队御敌,敌退,乘胜追击120里而还。崇祯八年(1635),农民起义愈演愈烈,七月、十一月两次侵扰韩城,韩城全线告急。特别是十一月至次年正月的40多天里,民军、流寇数万人围困县城,日夜呐喊攻杀,战斗十分激烈,形势岌岌可危。左懋第每日与守军将领研究战斗方案,"以火器击之,以步兵接战,于城外筑拦马墙,城内筑敌台,伏义兵,设火炮,贼不能攻,意在坐困。"左懋第会商士绅相约分守四门,亲自巡查城防,调度部署。西门最为紧要,左懋第夜宿其上,意气风发,阅读兵书,指挥若定。战斗闲暇"从容赋诗不少休,见者以为神人。"最后"贼不能入,前后共攻四十余日方引去。"左懋第知人善任,身先士卒,枕戈待旦40余日,赢得了韩城保卫战的胜利。

2、韩城为官,爱民恤民

左懋第虽为一介书生,但对用兵之法却有一番独到见解。崇祯四年(1631)冬,胶东发生登莱事变,明将孔有德等攻陷登州,登州卫总兵张扶舆自杀殉难。第二年左懋第得知好友殉难,哀伤之余,为其《阵图》一书作序,说到:"余书生不知兵,然窃见其条理错综,可教民猛果克战斗。民之猛果生,于将可恃,而将之自恃,惟用兵有法。"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则评价左懋第:"初知韩城县,流寇三薄韩城,再躏其境,懋第率士民而战,身当锋,辄大破走之。关中保障,推懋第第一。"左懋第凭借忠勇谋略,力保一方平安,不仅地方绅民称赞,省府政要、封疆大吏也对他刮目相看。全力救灾,拯救饥民,化解社会危机。左懋第初到韩城,忙于剿匪御寇,几乎无一宁日。同时,严重的灾荒也给这位初来乍到的青年县令严峻考验。崇祯五年(1632)"冬无雪,春田迟,遂无麦。夏又雨少,秋霜早,杀谷无禾。"六年(1633),"冬又无雪,麦子不入地",七年(1634),"春又不雨,地皆焦土。"连续三年的旱灾使全县陷入饥荒,许多人被饿死。百姓从吃草根刮树皮,发展到卖妻鬻子,刮死人肉而食。左懋第这位善良正直的封建县令目睹惨状,不禁潸然泪下。他一边把触目惊心的灾情向上级如实报告,请求赈济,一边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救灾。崇祯六年(1633)年底,左懋第倡导"捐俸劝赈法",带头捐俸银50两,发动官绅和其他富有而好义者捐银赈济饥民,共得银250两。左懋第亲自下乡排查,查出饿得奄奄一息者3529人作为重点救助对象,全县分八个救济点进行救助。崇祯七年(1634)春,灾情加重,饥民越来越多。左懋第实行"各里赈各里法",饥民由各里乡绅和有威望的耆老核定,查出急需救济者5200人,由各里耆老主持救济。又查得里甲不收和流浪街头者311人,在城北门外设粥厂赈济。同时,左懋第把全县饥民按照"极贫、次贫、又次贫"分为三类,共计14000多人,造册上报,得到朝廷赈银1437两。左懋第区别灾民不同情况发放赈银,还对贫困的读书人给予特别照顾,极贫生18名,每人给银二钱,次贫生29名,每人给银一钱五分,尽力使学子们不因贫困辍学。韩城严重缺粮,百姓数米而炊,为防止市场粮价暴涨,左懋第自己捐俸买粟100石,又发动其他官绅捐粟2000石,设置"常平仓",在全县实行"平准法",平抑粮价,规定"私粜者禁,必至于市。"使灾民拿到赈银后能够买到粮食。由于左懋第赈灾得法,措施可行,全活数万人,大大减少了死亡和流亡人数,韩城百姓十分感念他的功德。爱民恤民,为韩城减免赋税,减轻百姓负担。韩城连年灾害,饥荒严重,但百姓却仍然负担沉重,左懋第下决心改变现状,给百姓一条活路。韩城"户口不啻以十余万计,而富者不过十之二、三,其余皆饥民矣。"而且"贼残之后,民散其半,地荒其七。"饥民连饭都吃不上,拿什么交税?因此全县赋税拖欠严重,"(崇祯)四、五年拖欠至五千两,而六年未完,将浮于一万两。"左懋第毅然多次上书,请求将韩城历年拖欠的赋税全部蠲免,并暂缓征收新税,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为国家征收赋税本是一个封建县令最基本的职责,考核升迁全赖于此。左懋第却不忍心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而向"无居、无衣、无食之百姓、有皮无肉之赤子"征收赋税,他说:"功令既不宽我,我也甘之。"又说:"畏功令而迫于催科,既不能完赋税,而又有以伤国家之元气,卑职所不敢出也。"左懋第认为:"民不安其生,吏难尽其职。"作为封建官吏能够把百姓疾苦放在第一位,不顾个人前途安危,实属难得。除了连年灾荒,韩城百姓生活贫困拖欠赋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空赔钱粮。韩城自嘉靖四十年(1561年)丈地均粮以后,按照地亩数缴纳钱粮。韩城地处黄河岸边,大量土地被冲毁崩塌,农民失去了土地,70多年来却一直要按照嘉靖四十年确定的地亩数交纳赋税,每年空赔银粮两千余石,年复一年,农民生活难以为继,"死者半、逃者半"。左懋第下乡巡视,看到近岸村庄因"赔粮卖屋,屋尽人逃与死也。沿河居民,老幼万余人……皆身无完衣。"面对惨状,左懋第心急如焚。崇祯八年(1635)十月,左懋第与县内士绅反复磋商,毅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重新丈量土地,平均田赋,彻底改变韩城百姓空赔钱粮的现状,为韩城百姓"除百年之害,兴百年之利。"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各个阶层的利益,阻力很大,左懋第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他颁布了《均地法则示》,设计了程序严密的"三番清丈法":各里自己清丈地亩数,造《鱼鳞册》上报县里。左懋第再率人逐里抽丈,最后全县28里互相复丈。三番清丈后,允许彼此举报,如有揭发举报,左懋第则亲自带人前往丈量。对于故意"隐漏"、"受贿"及"强梁不公"者,"依律定罪,决不食言"。为防止有人行贿,左懋第命所有工作人员"各带口粮,遇村镇随便买食,不许地方搭棚结彩,不准备饭献茶。"左懋第不避劳怨,专精力行,从而准确地掌握了全县土地数量,做到了"有田则有粮,无田则无粮。"韩城百姓数十年空赔钱粮的重大弊端终于革除了,广大农民奔走相告,拍手称快。左懋第指导编写的《鱼鳞册》,用来管理河岸滩地,解决了河水淹没土地无地可耕种和河水退后土地没有耕种仍要纳税的难题,此举深得百姓认可,后世沿用至今。

崇尚节俭,割除陋习,严禁奢靡之风。左懋第在韩城期间,十分注重访听民间疾苦和风土人情。他"深山穷谷,足迹殆遍。"发现韩城习俗有崇尚奢侈之风,"相沿不止,势且繁多。"特别是婚丧嫁娶方面礼数繁琐,奢侈浪费,一般百姓负担不起。男女婚姻,女方专索厚聘,男方强索妆奁,"以至富者贫,而贫者不能嫁女。生女则愁异日之费,有弃之不育者。"为死者发丧,则流行大摆酒席、设台唱戏,妄费甚多,以至于"父母病时不自忧其病,而忧其子之无所费。人子遇丧,不一味哀痛,反留心检点诸费,久而不葬其亲。"老百姓结不起婚、埋不起死者,左懋第感叹:"奢之为害,一至于此!"左懋第认为,韩城灾害频发,盗匪猖獗,不尽是"天数使然",百姓奢僭之风,也"皆足致异"。为严禁奢靡,以挽风俗,左懋第与地士绅共同努力,韩城民风为之一变。崇祯九年(1636)七月,左懋第发布了著名的《崇俭书》告示,提出"以俭朴为风化之首",明令限制和禁止婚丧嫁娶中的种种奢糜风俗。他根据官宦、士庶各个阶层不同经济条件,对婚丧嫁娶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作了质和量的具体规定,婚礼、丧礼形成定式。同时规定,婚礼中禁止沿街摆列妆奁,以示夸耀;丧礼中不许摆酒设宴、搭台作戏。除此之外,还对日常生活方面诸如居处、穿衣、戴帽、宴会、礼尚往来等作出量化从俭的细致规定。为使各项规定符合习俗又切实可行,左懋第征求各阶层的意见,用了三个月时间才得以定稿,公示于众,要求缙绅士民"各守其应得之分",如有违犯,"许乡约邻佑地方举报"。因为这些措施事先征求了各个阶层的意见,先在乡绅中试行三个月,之后顺利地在全县推开。大户人家婚丧嫁娶时率先遵守《崇俭书》的规定,一般百姓纷纷效仿,社会风气为之大变。左懋第为韩城百姓的生活作出了影响后世几百年的方向性设计,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受到广大百姓特别是贫苦农民的欢迎。三百多年过去了,《崇俭书》历久弥新,韩城百姓至今仍然遵守着左懋第立下的很多规矩,早已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左懋第还十分注重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弘扬社会正气。韩城六年,尽管兵荒马乱,多灾多难,但左懋第仍做出了令人称道的成绩。崇祯七年(1634),左懋第充任陕西乡试考官,录取了11人,韩城仅有1人考上。左懋第受到很大触动,内心深感不安,认为自己负有责任。回到韩城,左懋第在全县选拔优秀生员,成立"尊经社",每月两次亲自到明伦堂讲解经书,学生常常"执经问难于前,竟日乃已。"左懋第的努力取得了实效。三年后,陕西乡试中韩城有8人中举,全部是"尊经社"的学生。《韩城县志》载:"韩人知通经学古自公始。丙子登科者八人,皆社中士,其余泽也。""由是捷书蝉联,至今为国家桢者,先生开之也。"韩城崇文重教之风兴起,人才辈出,有的成为栋梁之才。左懋第不仅开重教之风,还十分注重宣扬社会正气。左懋第有"东海孝子"之名,曾为父亲守孝三年,因父亲葬在萝石山上,遂自号萝石,终身不忘父亲养育之恩。在韩城不仅自己侍奉母亲起居尽心尽力,无微不至,还重刻《孝经》一书,号召百姓讲究孝道,懂得孝亲大义。有一县民因犯事被押到县衙,懋第听说他家里尚有老母需要侍候,即放回。久之,不免有人作假。懋第说:我并非不知道,但是从长远来看,孝亲之风兴起,所得必多啊。韩城有程氏妻燕氏,面对盗贼的利刃毫不畏惧,以身护住婆母,"贼感其孝,舍之而去。"懋第得知,立即上奏朝廷,请求旌表。韩城芝川为宋代太师张升故里,张升为官耿直,懋第作诗赞扬他:"吾想君子直,亭亭山上松。"左懋第整修司马迁墓,撰写《祭司马子长文》,赞其丰功伟绩。又修缮苏武墓,撰写《新汉典属国苏子卿墓垣记》,对苏武的节操给予了极高评价。修建白公祠,歌颂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左懋第的这些做法,向社会传达了纯正良好的风气。尤其是苏武的精神,对左懋第本人影响很深,为他出使清廷不屈殉国埋下了伏笔。左懋第治理韩城的六年,时间不长,但政绩斐然,展示了出色的理政才能。他深知职责所在,心系百姓,体察民情,换来了韩城人民的普遍拥戴,人们把他与司马迁、苏武、郭子仪、白居易并称为"禹门五贤"。韩城历史上先后建有十座杰出名人祠,左懋第占了两座,一处左公祠,一处萝石祠;韩城名宦祠里供奉十位先贤,左懋第又是其中之一,可见左懋第在韩城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3、其他记载

崇祯三年(1630年),左懋第乡试中山东第二名举人,次年中进士。懋第任陕西韩城令,崇祯十二年(1639年)官至户部给事中,上书提出时局有四弊:民穷、兵弱、臣工推诿、国计虚耗。十四年,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崇祯十六年(1643年)秋,出巡长江防务,不久明朝灭亡,其母陈氏绝食而死。

入仕南明,为官清廉。清兵入关,左懋第被任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又以陈洪范、马绍愉为副使,前往北京,通好议和。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揩二副使及随从百余人至北京张家湾,住进鸿胪寺。懋第在鸿胪寺陈设太牢,率随员北面哭祭三日。十月二十七日多尔衮释放左懋第南归。左等走出永定门冯诠劝多尔衮不要"放虎归山",十一月十四日多尔衮遣百骑在沧州追回,被扣留在北京太医院,墙上遍布荆棘,自言:"生为明臣,死为明鬼,我志也。"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十五日颁布剃发令,随员艾大选遵旨薙发,懋第将其乱棍打死,清廷前来责问,懋第曰:"吾自行我法,杀我人,与若何预?"清廷设"太平宴"宴请,懋第拒食。又遣洪承畴前来说降,左懋第说:"此鬼也。洪督师在松山死节,先帝赐祭九坛,今日安得更生?"洪承畴惭愧而退。李建泰又来劝降,左懋第怒斥说:"老奴尚在?先帝宠饯,勒兵剿贼,既不殉国,又失身焉,何面目见我?"左懋第又责问劝降的堂兄弟左懋泰:"此非吾弟也?"随之将其叱离。多尔衮大怒,亲自提审懋第,懋第直立不跪。当问道:"你为何不肯剃头?"左懋第回答:"头可断,发不可断!"金之俊劝他:"先生何不知兴废!"左懋第针锋相对答道:"汝何不知羞耻!"多尔衮知其不可降,闰六月十九日,命左右推出宣武门外菜市口处死。

临刑时,左懋第南向再拜说:"臣等事大明之心尽矣。"有绝命诗:"峡坼巢封归路迥,片云南下意如何;丹忱碧血消难尽,荡作寒烟总不磨。"随员陈用极、王一斌、张良佐、王廷佐、刘统等人皆不屈而死。

折叠家慈忠贞

左懋第的父亲,左之龙,是左奎的长子,明代万历年间己卯举人。他自幼聪明好学,勤于攻读。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左懋第在山东乡试中第二名举人,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中进士,被委任陕西韩城县令。韩城县有苏武墓,任韩城县令的左懋第从苏武身上学到了作人气节,他对攀上宰相高位的韩诚籍韩国观不巴结不逢迎,保持了难得的一种骨鲠之臣的正气。在韩城,他打击豪强、均丈地亩、清理赋税、赈济灾民、颇多建树。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调往京城,提升为户科给事中。《康熙莱阳县志》:人物*烈妇篇----左之龙妻陈氏,通书史,晓大义。甲申李寇陷京,子懋第适督师于外,虽以侄(进士左懋泰)保护免难,然扼腕不食,矢以必死,后贼闻兵至(清兵),奔北。家人共同舆母出都。时有大老服乞服混逃者,知母在,来唁,劝以加餐,母嗔目责以大义,呼儿气咽,死大树下,舆丧以归。《民国县志》烈女*烈妇~载:郎中左之龙妻子陈氏。宁海人,崇祯十七年,子懋第督粮饷江南,陈留京邸,李自成陷京,从子吏部郎中懋泰与陈间道东归。至白沟河,仰天叹曰,此张淑夜绝吭处也。呼懋泰责之曰,尔绐我,云皇帝蒙尘南服,今道路皆言龙驭上升。汝为人臣,不能一死,吾妇人身受国恩,不能从汝草间求活,寄语吾儿,勿以我为念,言讫而死。盖出都七日不食矣。

折叠政治主张

折叠屡次上疏

左懋第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崇祯年间,明王朝已处于穷途末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陷入内外交困之中,内有李自成农民军纵横半天下,外有清兵屡次入侵,边防破败,天灾频仍,三饷加派,竭尽民脂,吏治腐朽,民不聊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最高统治者崇祯皇帝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身为朝廷言官的左懋第忧心如焚,他屡次上疏,针砭时弊,提出救国救民之策,为朝野所瞩目。

折叠民族利益

左懋第从民族利益出发,多次向当政者提出治国的正确主张。左懋第被擢升为户科给事中后,尖锐指斥民穷、兵弱、臣工推诿、国计虚耗这四种时弊,提醒明王朝加以解决。为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缓和阶级矛盾,以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较好地进行与崛起于关外的满族的民族斗争,他屡次上书奏请纳监、出钱赎罪、广开财源,行平仓法、监法及减轻赋税,输粟边塞、以充军粮。

折叠减轻人民负担

后来,左懋第又改任刑科给事中,仍不断提出减轻人民负担的奏请。

初入谏垣,左懋第便上疏要求停止三饷加派,在他和其他大臣的苦谏下,崇祯十三年(1640年),崇祯帝宣布停征剿饷。左懋第请马上公告天下,免得地方开征,小民不得实惠,崇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年三月,北京大风不止,左懋第又借天变上言,直陈时政缺失。他指出:朝廷虽然数次下诏减兵省饷,但小民却日困一日。原因在于朝廷免征,而地方催征,贪官污吏借机中饱私囊。欲除此弊,必须公开各地征赋之数,让小民明白,使贪官无法作奸。停征的加赋,必须严令各地实行,不许各级层层追加,这样才能使皇帝的恩惠润泽万民。崇祯帝很赞赏他的建议,下令免掉上灾七十五州县新、旧、练三饷,中灾六十八州县新、旧二饷,下灾三十八州县三饷缓征。

折叠赡救安可不变

崇祯十四年(1641年),左懋第奉命督办漕运,即督办自江南沿运河向京城运送粮食。当时江南发生饥荒,遍地饿殍,饥民的反抗时有发生。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左懋第多次向崇桢皇帝上书,请求放粮赡灾。并发出了"赡救安可不变"的呼吁,为民请命。当时明王朝兵连祸结。国库空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烈,内外交困,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左懋第的意见未被采纳。

折叠甲申国变前

崇祯十六年(1643年)秋,左懋第出巡长江防务。尚未返京。

折叠舍身成仁

折叠清兵入关

崇桢十七年(1644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军攻进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不久,清兵入关,迅即攻占北京。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南明政权,是为弘光皇帝。左懋第到南京进谒弘光帝,升为兵科都给事中,后被任命为太常卿,不久又右佥都御吏,巡抚江南诸府。左懋第的母亲陈氏身陷北京,绝食而死,其堂兄弟左懋泰投降了清朝。

折叠持节北行

清兵击败李自成后,饮马黄河,意图南下。弘光帝梦想偏安江南,准备向入关的清廷割地求和,朝议遣使与清通好。南明满朝文武谁也不敢前往,面对国难家仇,左懋第悲愤填胸,他上书弘光帝,要求持节北行,阻止清兵南下。于是,弘光帝升左懋第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陈弘范、太仆寺卿马绍愉出使北京。

折叠赴京议和

富有民族气节的左懋第坚决反对割地求和,不甘屈膝苟生,极力主战,并请求拨给他人马,以收复失地,恢复明王朝江山,但未获批准。继而他又拒绝出使议和,他深知两副使即陈洪范、马绍榆软弱,请求另择合适人选。遭朝廷拒绝后,左懋第迫于君命,只得屈就。左懋第深知赴京议和,如同与虎谋皮,希望渺茫,决心以"误国辱身"精神完成使命,做好以身殉国的准备。他愤慨上书以为辞行道:"望陛下时时以先帝之仇、北部之耻为念,更望严谕诸臣,勿以北行为和议必成,勿以和成为足恃。夫能渡河而战,始能画江而安。"提醒南明王朝不要期望和议一定能成功,即使议和成功,也不一定是可以信赖的,主张以武力保平安。强调以天下为重,以耻仇为念,以沦陷之民为忧,要整军伤兵,以田恢复大业。

左懋第对北行议和的危险也深有预料。他在一封信中说:"懋第此行,是懋第死日也。"立志要"效宋之文天样","留正气于千古"。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左懋第到达北京张家湾,清摄政王令左懋第入居四夷馆,左懋第严词拒绝,说:"我是奉朝廷之命来酬谢贵国灭闯之义,若以属国礼相见,我宁死不入。"摄政王只得遣官骑迎左懋第住进鸿胪寺

折叠八面埋伏

双方相见后,清方大臣指责弘光帝即位为僭,左懋第大义凛然,驳斥了清方谬论。祭告崇祯帝,清方阻挡,左懋第便在鸿胪寺陈设太牢,率随员北面哭祭三日。清摄政王重左懋第为人,数次派人劝左懋第降清,皆为左懋第斥退。而左都督陈弘范却暗地里降清,答应说服南明的淮北守将投降。

受到清廷的冷遇和细弄,面对清王朝的种种威胁和侮辱,他愤怒地予以斥责并据理力争,始终不辱使命。

折叠南返

十月二十七日,清方遣左懋第南返。十一月五日行至沧州,被清兵追回,独放陈弘范南返。左懋第被押回北京后严密禁锢在太医院。他知道,是到了尽忠报国的时候了。摄政王不断派人前去劝降,左懋第手书一联明志:"生为明臣,死为忠鬼。"并画了一幅苏武牧羊画像,挂在墙上以自励。劝降者进门,他便指着对联说:"此为我志,不必多说!"次年(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兵打下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有人告知左懋第,劝他早为身计,左懋第说:"此事皎然如日月经天,我志已决,请不必多说。"

折叠酷刑

鉴于左懋第在文人和官吏中的影响,清王朝加紧了对他的劝降活动。摄政王多尔衮亲自出马,设宴劝降。左懋第挥之不食。原明朝兵部尚书、叛臣洪承畴的劝降也被他严词拒绝。最后清政府又派左懋第的堂兄、原明朝兵部员外郎左懋泰劝降。左懋第曾将母亲托付于堂兄左懋泰,其母亲死后又由左懋泰扶柩归葬。因此,左懋泰对左懋第来说,不仅有兄弟之情,而且有养母葬母之恩。左懋第谢过左懋泰养母治丧之恩后,便怒责他叛明降清的变节行为。并说:"懋第无降敌之兄。"断然断绝了兄弟关系。清政府见劝降不成,便将他逮捕入狱并施以酷刑,后又在水牢里关押了7天,终未能使他屈服。

折叠不降

清兵下江南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强迫汉族人民剃发易服。左懋第随员中有人剃了发,左懋第立即令人将他杖毙。清廷以擅杀人命的罪名将他逮下刑部。次日,摄政王召见左懋第,左懋第丧冠白袍,南面坐于阶下,不拜亦不语。摄政王还不放弃劝降的企图,令明朝降官逐个劝说。有个降官说:"左先生何不知兴替?"左懋第鄙夷地瞟了他一眼说:"兴替,国运之盛衰,廉耻,人臣之大节。先生知兴替,知不知廉耻?"一句话说的再也没人敢作声了。摄政王说:"尔是明臣,为什么食清粟半载而不死?"左懋第说:"是你们夺了我大明之粟,何曰我食尔粟?我国家遭此大难,并不是亡国亡种,你不要高兴得太早。我左懋第今日只有一死,何必多言!"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二十日,清政府终于决定将他杀害,遂被押往菜市口。在刑场上,清摄政王多尔衮再次劝降,左懋第坚贞不屈,不为所动。左懋第昂首高步来到菜市口,南向两拜,北向两拜,然后端坐受刑。刽子手跪在他面前挥涕稽首不忍下手,都中士民奔走流泪,拜送者不可胜计。左懋第慷慨从容就义。时年四十五岁。

左懋第就义后,人们发现了他在太医院写下的绝命词:"峡坼巢封归路回,片云南下意如何?寸丹冷魄消磨尽,荡作寒烟总不磨!"表达了他忠心报国、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左懋第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坚贞不渝、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受到了后人的称赞。

折叠个人著作

左懋第著有《梅花屋诗抄》一卷,《萝石山房文抄》四卷,《左忠贞公剩稿》四卷。

折叠历史评价

明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大厦将倾,莱阳进士左懋第却登上了人生最壮美的舞台。他治理韩城,政绩优异,考选钦定第一,由知县擢升朝中担任要职,成为崇祯皇帝信任的股肱之臣。崇祯甲申清军入关,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与摄政王多尔衮唇枪舌剑,坚决维护大明尊严。面对酷刑和威逼利诱,他宁作大明鬼,不当清朝王,成为比肩文天祥的民族英雄。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钦定殉节录,赐专谥"忠贞",祀本邑乡贤、韩城名宦祠,莱阳又建左公祠,春秋次丁致祭。韩城人建祠与汉代的苏武并祀。

左懋第墓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沐浴店镇北旺村东北左家莹,距村约700米,该墓原葬地在柏林庄镇东南方向罗石顶上。1952年部队营房建设时其后裔将此墓迁至该处左姓居住的北旺村左家莹内。墓区有墓冢3座成品字形排列,懋第墓立龙头碑阴刻"恩宠"二字,乾隆追谥号"忠贞",赠兵部尚书职号,墓志是清嘉庆十二年(1808年)敕授文材郎莱阳知县延君寿敬题的,由左氏五世孙寅文立石。

左公祠建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山东学政佥事徐炯主持,在莱阳修建左公祠,莱阳人踊跃捐款,赞襄其事。乾隆十五年(1750年),莱阳知县郝大伦重修左公祠。位于今天莱阳工人文化宫西侧,七星街东侧。祠堂整个院落占地约10亩。大门朝西,有三间正殿,客房三间,杂房三间,裙房10余间。左公祠在他做知县的山西韩城有一座,与莱阳祠相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