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家教你,如何通过微信头像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深交

 谢耳朵馆长 2021-10-16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朋友圈里的人千奇百怪,头像也是各种花样,由于每个人性格不同,同一件事情上就会呈现差异化的行为,就比如说换头像这一件事情。有些人一天换好几个,换着“换”着人就丢了,有些人好几年都没换过,让我们怀疑这是一个假号。

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朋友圈头像作为我们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进行自我暴露(Self exposure)的一种方式,它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
微信头像也能很大程度代表一个人的心理,性格内向的女孩不会喜欢用火辣性感的图片做头像,性格外向的人也不会选择黑白图片做头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喜欢一个人时,经常关注他的头像,经常猜想他用这个头像背后的想法,比如一个男生经常拿自己帅气的自拍当头像,我们大致可以判断,这个人对自己外貌很自信,能够吸引很多异性,所以这个男孩可能会有些花心。

倘若他经常用大海天空的头像,可以判断这个人不在意一些虚无的东西,有格局有志向。与其说微信头像和心理学有关,不如说图片色彩和心理学的关系。人在不确定的情景里,能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投射到所看到的情境中,所以微信头像能够投射一个人的心理。

我们来看看经常换头像的人有哪些优点

喜欢换头像的人隐藏性低

研究表明,经常换头像的人容易自我暴露(Self exposure),人对自己潜意识里无法接受的东西会产生焦虑,自我暴露就是潜意识里的东西显现出来了
每个人内心都有不可触及的部分,它可能是一段感情的伤害,也可以能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无论是哪种伤痛,我们最终都要去面对。

那些勇敢接受自己的人,会慢慢理解自己,增加自己的价值和吸引力。极力隐藏自己的人,总会看到自己的缺点,也无法正视自己的价值和吸引力。所以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适当自我暴露是一个接纳自己的过程。
它有助于减少与他人的疏远,有利于抒发自己抑郁的情感,起到振奋精神的作用。经常换头像的人,对自己的性格大致是了解的,由于性格外显,别人会对他们做出或好或坏的评价,这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不断调整弱势,发扬自身的优点。

喜欢换头像的人情绪外显

有些人说成年人就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情绪管理。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并不会情绪管理——他们只是在压抑自己的情绪。
短暂的压抑可以促进我们的成长,但长期的压抑就会产生很多负面因素,产生焦虑,抑郁等情况

成年人应该学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喜欢换头像的人有个典型特征,就是情绪外显,说白了就是心情起伏大,当然,这些外显的情绪也分为正面和负面,正面情绪可以给我们充足的动力,积极地朝着目标前行。
负面情绪也有好处,痛苦的同时能加深对自我的认知。所以情绪外显的人开心和不开心都写在脸上,这类人往往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对任何事物都抱有好奇心,在感情方面也是敢爱敢恨。

以大学生居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面对不公平和不满,敢于释放自己的情绪,同时也敢于冒险。这种率真的性格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同龄人还是年龄稍大的人,都爱和他们做朋友。

喜欢换头像的人敢于接受新事物

那些经常不换头像的人,或多或少得有些念旧。比如害怕换了头像之后,朋友就找不到自己了,也是出于一种担心,当然如果是真心的朋友,怎么会在意一个头像的变化呢?不换头像还有一个心理:害怕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朋友不能及时记起自己。
这类人有个缺点:抗拒改变,对不确定性和未知事物产生恐惧,这是一种内在的恐惧,比如不喜欢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不喜欢打新推出来的游戏,在学校不想和同学换位置,因为没有安全感。这种心态让他们甘愿维持现状而不愿意做任何改变。
这种习惯心理,让他们呆在原地踏步,过着墨守成规的无趣日子。

经常换头像的人往往随心情而定,看到一个新头像很好看,就急切想拥有。所以他们往往喜欢新鲜事物,不安于现状,永远对新奇的东西保持好奇心,不墨守成规。这类人的优点就是永远不满足现状,对自身有更高的要求,希望不断努力寻求改变。
面对感情也不会拖泥带水,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伤害,影响自己走向更好的人,一旦被伤害了就会努力成为更优秀的自己,积极面对生活。

那些经常换头像的人,习惯自我暴露,无论步入社会多久,都永远保持一颗率真的心,年轻的心态使他们在复杂的人性中永远保持光辉,这样的朋友和恋人值得一辈子拥有
当然,仅凭微信头像来判断一个人难免有些武断,在生活中我们也不会因为一个特征就对这个人下结论,在此仅供大家参考,重点是线下综合地去观察这个人。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前后黑白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