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首位女教授,现代第一位女作家

 丘山三也君 2021-10-17

胡适说她是“我的第一个同志”,周恩来说“我是您的学生。”钱钟书夫人、著名才女杨绛评价她“才子佳人兼在一身”,自己“自愧不如”。

图片

她是著名的教育家,她的学生中,涌现了一大批后来也成为著名才女的女性,如苏雪林、吴健雄、吕碧城、庐隐、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丁玲、冰心、林徽因等等。因此被赞誉为“才女教母”!可以说,没有陈衡哲的引导和榜样作用,就没有人才辈出、绚丽多彩的民国才女这一群体

图片

她就是我国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原名陈燕),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第一位女作家。1890年出生于常州一个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中,祖父陈梅生是一代名儒,能诗善文;父亲是清末举人陈韬,是一名书画家;母亲庄曜孚则是与齐白石齐名,其书画作品在国内外倍受推崇。

图片

在这样家庭的环境里,她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天资聪慧,学什么都快。在父母的精心教导下,陈衡哲掌握了一些书画的基本知识。在她7岁时,迎来了人生第一次转变:坚决抵制对身体和精神造成双重折磨的缠足,自此打开了自由独立的大门,成为叛逆的“大家闺秀”

图片

九岁时,她被舅舅庄蕴宽接到广州,在这里她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理念,这对她日后的学术研究和赴海外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舅舅成为改变她一生命运的老师,鼓励她大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在舅舅的教导下,她很小就有了求学和反抗精神,包括后来拒绝了父母包办的婚姻,拒绝做达官贵人的少奶奶,发誓“终身不嫁”。

图片

舅舅庄蕴宽是著名学者和军事家,跟民国大教育家蔡元培是要好的朋友,他写信给当时在上海的蔡元培,希望能让外甥女陈衡哲进入新办的西式女子学校。就这样,13岁的陈衡哲独自搭上了前往上海的列车,先是在一家医学院学习,上课用的是英语,她在一年时间里练就了一口熟练的英语口语,对她日后的留学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片

1911年,她考入蔡元培创办的新式学校上海爱国女校,开始接触系统化的西式教育。一个少女远离父母和舅父,在上海只身奋斗达10年之久,经受了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锻炼,同命运搏斗不止,争取个人的独立和自主权

图片

1914年,清华招考留学美国女生,陈衡哲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考中,成为“庚子赔款”首批留美女学生之一,公费前往美国留学5年,在美国瓦沙女子大学(Vassar College)、芝加哥大学攻读西洋史、西洋文学,24岁的她一头扎进了学术的海洋中不能自拔。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得求学若渴的陈衡哲如鱼得水,对西方的科学和文化、民主和自由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是中国第一位女博士。

图片

在这里,她不仅学到了海量的先进知识,更用资深的学术氛围陶冶自身,使她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量接触和深入研究西方思想文化之后,她在学术上、思想上独树一帜、颇有见地,改变了中国近代史上女学者、女思想家罕见的现实,成为思维犀利、风格卓异的著名女才子。曾公开发文抨击四川人爱打麻将、爱赌博,而得罪了整个四川。

图片

在美国,陈衡哲遇到了她一生中最亲近的两个男人:一个是她未来的先生——任鸿隽,另外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新文学运动先锋——胡适。他们的相识相知始于鸿雁传书,她和胡适成为密友,无话不说,无事不谈,两个有共同话题和爱好的年轻人渐渐萌生情愫,五个月时间里,胡适给素未谋面的陈衡哲写了四十多封信。当时陈衡哲是一个不婚主义者,但对于胡适这样有才华又帅气的男子还是有倾慕之心的,所以在遇到胡适之后就不再称自己是不婚主义者了。

图片

当时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和国内同志遥相呼应,高呼“文学革命”,提倡用白话文创作文学作品,陈衡哲以自己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把握和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感悟,才华横溢地挥笔创作,为新文学呐喊助阵,是胡适这位新文学运动“先驱者”难得的知己和践行者。1917年,她用白话文创作第一篇小说《一日》,比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早一年多问世,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开现代白话文风气之先

图片

从1917年到1926年,她以“莎菲”的笔名,创作了《小雨点》、《运河与扬子江》等许多作品,发表在《新青年》、《小说月报》等新文学主要刊物上,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

自幼富有男子气,直言快语,豪爽不羁。但作为一个女人,陈衡哲美貌迷人、风情万种,是在美国留学的男生们争着献殷勤的对象。起初,由于她与胡适的关系最亲密,当胡适奉母之命回国与包办妻子江冬秀结婚后,陈衡哲为此伤心过度地大哭了一场,也许是她已明白与胡适先生今生今世的情缘已尽。

图片

任鸿隽获知后抓住时机,两次赴美三万里求婚,表示自己并不会因为结婚就约束陈衡哲,会继续支持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许下诺言:“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的社会妥协的,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和供养一位天才女子。”

30岁的陈衡哲终于被打动,答应了任鸿隽的求婚,组成了幸福的家庭,缔造自己美满的爱情生活,四十多年如一日,两人恩爱有加,白头偕老,两人结合可谓是珠联璧合,成为我国学术界中备受称赞的美谈。

图片

任、陈二人订婚时,胡适还参加并赋诗《我们三个朋友——赠任叔永与陈莎菲》以表祝贺,三人之间一直都是以“三个朋友”相称。胡适的女儿取名“素斐”,发音与陈衡哲的笔名Sophia(莎菲)相近,后素斐因病夭折,为安慰胡适,二人还让自己的二女儿任以书认胡适作“干爹”。

图片

1920年,陈衡哲接受蔡元培的邀请,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教授,也为北大招收女生开辟了道路。陈衡哲在北大主教西洋史,同时教授英文。后又在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任教授,编著出版了《西洋史》、《文艺复兴史》等著作,其中《西洋史》影响最大,被列为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从1927年开始,编著《中国文化论丛》。

图片

1928年胡适为陈衡哲白话小说集《小雨点》作序时称,陈衡哲是他倡导文学革命“一个最早的同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衡哲愤然致电疾呼抵制日本人,六年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带着三个儿女,从北平逃到庐山。不久,日军南侵,陈衡哲全家逃往广州,最后抵达香港。想不到后来日本偷袭珍珠港,香港随即沦陷,陈衡哲只好带着儿女登上法国海轮,1942年辗转回到重庆江北任家花园,全家人终于团聚。

图片

她在重庆断断续续住了5年,是住得最长的一次。1943年初,她应周恩来之邀到红岩村访问,周恩来非常热情地迎了出来,说:“陈先生,我是您的学生,听过您的课,看过您写的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衡哲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她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对家庭和社会都有着不同意义的人,不仅事业有成,而且教子有方,将孩子都培养成了教授,家里五口人,全都是教授,可谓是真正的书香门第

图片

1976年1月7日,86岁高龄的她因肺炎及并发症病逝于上海。杨绛从报纸上知道了好友陈衡哲去世的消息,悲痛不已,在《怀念陈衡哲》中写道“我并不觉得她有多老,她没有一点架子,我们非常说得来,无话不谈,也许她和我在一起,就变得年轻了。”

“当大地渴望甘霖的时候,即使远天一声雷,一朵云,也会使人快慰,若是有雨滴飘然而下,人们便会欣喜若狂地感谢它,大地将永远记住它……”(《小雨点》),她无疑是苦旱时候的及时雨!看好请赞赏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