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有一日成功,应该记“明日”一份功劳

 刺猬公社 2021-10-17

《明日创作计划》收官之后,关于“明日”的故事还在继续。


作者 | 欧阳
编辑 | 石灿

10月16日,《明日创作计划》在人声鼎沸中宣告收官,蒋先贵成为了“明日”系列第五个最强厂牌,“明日夏校”的毕业典礼也随之结束。

那一张象征着“明日”系列第五季最高荣誉的唱片在蒋先贵手中反射着现场晃眼的灯光,153天的成长与那些高光的瞬间也一并在重现在现场观众的眼前。

决出“最强”之前,此次四强厂牌也交出了自己“毕业大考”的答卷。7Z的《一只狗的心里话》以“狗”的视角表达牵挂,用更抒情、更旋律的方式给了老师和观众们极大的惊喜;蒋先贵一如自己最初的复古风格,一首《春娇》再次将自己对“爱情”的解读唱了出来,依然浪漫、依然真诚。庄主恒的《海海二》、钟易轩的《你会好吧》也是情感与创造力融合的展现。

明日创作计划》完结之际,毕业生们将真正地"逃离佳伯营地",开启他们音乐生涯中的一个全新阶段。

当我身临其境和他们共渡这次毕业礼时,透过火花与人群望向舞台,也开始回顾起这几个月来节目的点滴以及“明日”系列IP的过往,一种对华语音乐未来的期待也在心间酝酿了起来。


“明日”IP的来时路

从2017年6月《明日之子》第一季开播至今,"明日"系音综已经在人声鼎沸中走过了五年。这五年里,数百位音乐人登上了"明日"舞台,各式各样的作品在他们手中诞生,在乐坛流传。

时间回到2017年9月,在那个多部爆款综艺抢占人们关注的时间点,《明日之子》第一季以近40亿总播放量收官,刷新了当时的网综播放量记录,毛不易的“巨星不易”获得了“最强厂牌”的桂冠,成为了“明日”系列IP的首个冠军。

“明日”系列是实验性、先锋性的,也是跨时代的。

在新的视听技术与用户审美之下,音乐综艺如何在互联网时代重获新生?什么样的比赛形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年轻人?年轻听众所期待的是怎样的新时代音乐人?

带着这些问题回看“明日”系列,我们也许能够感知到那个迅速发展变化着的时间点上,制作方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判断。

从第一季分赛道、多圈层、全方位地挖掘展示人才开始,“明日”系列的多元厂牌基因便已经深深根植。我们甚至能够在第一季中看到虚拟IP,这位名叫荷兹的选手一经推出便引发了极大范围的讨论,而虚拟人这一概念也正是近几年来被广泛关注与发掘的。

与虚拟人同场竞技的选手还包括说唱、民谣等多种音乐风格,在“明日”系列厂牌文化的助推之下,第一季节目俨然为市场提供了了解新时代年轻人音乐审美的渠道。

《明日之子第二季》仍然承袭了第一季对“多元”的坚持,对小众类型的音乐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扶持,最强厂牌白金唱片的获得者、Live和原创都有着不俗实力的小众音乐歌手蔡维泽便是最好体现。

而到了第三季《明日之子水晶时代》,选拔的对象变成了女歌手,更进一步根据有无舞台表演经验分成“start”(舞台新人赛道)和“restart”(重新出发赛道)两个赛道,女性议题与对音乐市场的反思都在这一季中有所展开,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市场的空缺。

乐团季则是给出了新的市场可能:从《明日之子乐团季》中诞生的气运联盟、水果星球、午睡留声机等乐团,是“明日”系列创造出的“新物种”,也是对市场与行业的“新答卷”,音乐少年们的“羁绊”在这一季中被放大,原创力的突出也让观众们对未来乐团的发展更有期待。

最后到本季的《明日创作计划》,既是给年轻创作人成⻓空间,也是在填补如今华语乐坛的原创稀缺。


近几年来,各种细分音乐品类的音综层出不穷,不论是说唱、摇滚还是电子、民谣,各视频平台将垂类音综翻来覆去解读探索,然而回过头去,华语音乐新生代原创乏力的问题仍然存在。

过去几季里,“明日”系列已经为华语乐坛带来了诸多创作者与优秀作品,本季更是将主题定为“创作计划”,原创的力量带着青年们对世界的理解席卷而来,掀起了新的“明日浪潮”。

何以呈现优质作品?

"音乐"必然先于"综艺",这是一档好音综的必要条件:好的作品丰富和成就人物,人物的质感与火花进一步推动"综艺"部分突破圈层。

成就人才与节目之外,优质的音乐作品也与行业、市场之间形成了相互的推动,让音综行业和音乐市场同步发展。

例如第一季的冠军毛不易,一季比赛里连发14首新歌,一举拿下“最强厂牌”,节目之后推出的许多作品也带来了丰富的思考与可能性,已然成为新生代唱作歌手中的领军人物。同时,第一季带来的现象级超高关注度让这一优质人才的上升通道得到验证,收获了人们的肯定与关注。

而当我们将目光放在本季《明日创作计划》上,从赛制到选手,一些关于华语音乐市场的观察与反思都在其中得到了反映,不难发现,其间的所有思考与设计都是为了与选手共同创作出优质作品。

一开始的海选阶段,最令人觉得有趣的莫过于“30秒highlight”这一赛制。

通过30秒的表演,由风云教师团的老师们来决定选手是否可以去往大舞台表演的完整曲目。这样新颖的赛制,映射了短视频时代的现状:在竖屏中,人们的注意力被15秒、30秒的短视频切割,欣赏音乐的方式与取向也随之改变,快节奏、强感官的音乐占领了人们的播放器,一首歌曲在短视频平台上走红,更多源自其中某一片段对人们耳朵的迎合。

那么在此背景之下,好音乐如何能被听到?当我们都身处这样的筛选机制中时,创作者又该如何自处?而这些也是节目在讨论的问题。

对包括马頔、五条人、邓紫棋、王源、李雪琴(按姓氏笔画排序)在内的风云教师团来说,作为拥有一定音乐审美的文娱行业从业者,他们能够从同学们30秒的展示之中看到歌曲的完整性与可能,能判断其是否具备登上更大舞台的资格,从而选择“推荐”或“不推荐”该同学。

而在此之后,当选手们需要面对的人变成了百余位现场观众和屏幕前的无数听众时,他们又该如何构建出自己的音乐世界,让人们有探究下去的欲望呢?

从这一层面上来看,《明日创作计划》在对现实的反思与讨论中设立这样的赛制是值得肯定的。虽然有的讨论在当前背景之下确实难以定论,但在推动音乐青年和听众们进一步反思自己这一方向上,节目的目标似乎已经达成。

当一档节目将自己定位为“原创音乐综艺”时,往往意味着其舞台必然有着极为多元的音乐风格,这是与近几年国人日趋丰富的音乐审美密切联系着的。

在《明日创作计划》的舞台上,人们可以看到民谣、说唱、摇滚、核,甚至复古迪斯科等等不同的音乐类型。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作者们身上烙印着“原生地”的音乐文化印记,将自己对音乐创作的理解展现到观众面前。同时在“少年看世界”课题的双人合作舞台里,风格有所差异的选手之间展开合作,让不同的音乐风格得到交流与融合,挖掘出更多种可能性。

这些赛制设计,一方面体现了节目对音综行业和乐坛生态的反思以及可能性的探索,另一方面也是对当代青年的自我展开讨论。

贯穿始终的地域阵营划分方式是《明日创作计划》最值得被讨论的一个设计。

当音乐青年们按照地域被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班级时,人们更能从中体会到华语音乐的丰富可能,这在“班歌对决”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当这些少年们被地缘链接时,本土音乐的“地域想象”在班歌的编排与主题中逐渐建立,既有《挂帅》这样热血澎湃、充满中国风的北四班班歌,也有《掀起你的盖头来》这样具备丰富民族特色的西二班班歌,东一班的《夜沪yeahoo!》唱出了老上海的韵味、副歌表现极为亮眼,南三班的《任逍遥》大开大合、尽显快意恩仇之感。

在地域划分的基础之上,音乐课题设计和开放式的创作表达也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年人们的精神世界。

例如首次校内考核设定的“原生”主题,学员从自己的解读出发,探索自我与世界、家庭、爱之间的关系,让音乐成为内心情感的出口,用不同的音乐风格体现这些思考。

一支榴莲关于“生死”与“平安”的坦然;蒋先贵“小城血脉”里的复古浪漫;朝鲜语Rapper 7Z放言“传承民族文化,五十六分之一在这里”;冬不拉第三大流派传承人阿依巴尔·都曼所说的,“冬不拉就是我的原生”,体现了传统音乐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也让其与流行音乐得到融合。

《明日创作计划》已然成为了新时代音乐青年们展现自己音乐理解的舞台。在这方场域里,世界性与民族性、先锋性与复古风、愤怒与平和达成了微妙的平衡,少年们毫不掩饰自己的独特,反而愈加将其彰显,向世界大声唱出自己的想法。

这在此次四强厂牌中有着很好的体现:蒋先贵、7Z、庄主恒、钟易轩身上都有各自的独特性,是在地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音乐青年。不论是蒋先贵此次唱的“六盘水宇宙最终章”《记事录》,还是7Z自始至终带着的朝鲜族文化标签、庄主恒创作里带着的“海洋生命力”,抑或是钟易轩对生活的敏锐感触,这些青年文化与民族、地域风格融合而成的作品也正是《明日创作计划》的意义。

我们何以看到华语音乐的未来?或许就在这个舞台之上。

 

“明日”复“明日”

值得肯定的是,“明日”系列每一季的主题变革,一方面体现了市场现实,另一方面也展现了节目组对乐坛"明日"的思考。

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华语乐坛?需要关注到的是我们所面临的哪些问题?一档节目能给音乐市场带来什么?这些问题,源自碎片化、流水线、低耐性的社会音乐审美现实,也同样被多元化、包容性、全球化的文化环境所影响,形成了一个个立体而丰富的解答。

更多种类、更高的质量、更多元的可能……这些听起来好像是在夸夸其谈、虚无缥缈,但如何去达成这些可能,也正是需要每一个创作者与听众所共同坚持的。

同时,这也是大平台和老牌IP的行业坚守与自身担当。

“明日”系列是一个本土原创IP,这让它在如今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之中具备了更为旺盛的生命力与可能性,也更加能够与本土文化达成较好的融合。在音综市场、华语乐坛的发展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被限制住时,往往是这些平台与老牌IP率先感知到,并且调动起具备绝对优势的各方面资源做出筹备,以期可以为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思路。

当这些贯彻到最深处,回归到“人”本身,“明日”IP对音乐人的挖掘和培养也显得尤为可贵了起来。发现每个“人”身上的特质,不去塑造,而是去展示他们最鲜活真实的一面,让市场看到音乐青年身上的多种可能性,从而构建出本土青年文化音乐图鉴。

不论结果如何,行至此处,“明日”系列关于华语原创的答卷已然交出。

耀眼的舞美与四射的火光之间,《明日创作计划》宣告完结,“明日”系列第五年的故事暂且告一段落。

舞台上,万众瞩目里,这些相伴五个多月的年轻人们彼此拥抱、祝贺。他们的故事只是刚刚起步,在《明日创作计划》的舞台上,他们的创作之路迈向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未来,有更多的故事与可能值得他们去书写、歌唱。

就如同节目里说的那句“热爱不休,创作不止”,少年们秉持着对创作的热爱出发,也必然会为了热爱一直坚持下去。而作为听众的刺猬公社,希望他们走出《明日创作计划》后,可以为自己“创作”出更美好“明日”,也成为华语乐坛的“明日”。

在这些耀眼的选手们之外,我们同样需要肯定“明日”系列为输出原创作品、构建本土青年文化音乐图鉴所做出的努力,从对音综形式的创新到对乐坛生态的洞悉,节目所做出的一系列尝试也在推动着音综创新性的发展以及华语乐坛"明日"的到来。

就像毛不易在最后的宣言里说,“在这里,不追捧完美,只加冕个性; 不效仿已知,只创造未知;不标榜权威,只敬仰平凡;所有人,能听见所有人的声音 。你就是未来,你就是明日之子。”“明日”系列在时光里闪耀的,也正是“平凡”中未知的光芒,是每一个创作者共同搭建起的前行之路。

少年们与“明日”系列一起,“创造明日”。

毕竟,“明日”是属于创作者的,“明日我们还会再见,总有少年爱唱歌。”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