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人环境网 依托互联网,传播地质环保业界信息,时讯热点,资源传播,建立地质环保专业人士的沟通平台。 公众号 1 陨石撞击 地球曾经历过周期性的突发灾难性事件, 部分是因为大型小行星和彗星撞击造成。 数个撞击事件可能是造成剧烈气候变化的原因, 并造成大量生物灭绝。 2 岩溶地貌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 常见地形有溶沟,落水洞,石柱,石柱,石笋, 溶洞,暗河等。 我国的岩溶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云南、广西等地。 3 层状火山 层状火山(Stratovolcano,又称为成层火山) 其外观多为优美、对称的锥形。 它们是由无数熔岩流不断堆积形成的。 此种火山的熔岩黏滞性较高,通常为安山岩质。 日本的富士山、台湾的七星山等著名火山都属此类。 4 河流模型 融化的冰川供给水源, 形成了上游的V形河谷,瀑布, 中下游的曲流河,牛轭湖,洪泛平原, 河口的网状河和三角洲。 5 地震破坏模型 6 地球结构 地球拥有一层富含硅的地壳, 一层熔融状的地幔, 一层液体的外核和一个固体的内核。 其中地幔分为上、下地幔,其分界面为雷波蒂面。 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 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 7 冰川生长模型 冰雪积累高峰期,冰川沿着山谷向下流动。 冰雪的积累体积超过消融体积时, 冰川会向前移动,平衡线也会向前移动。 常见的冰川堆积地貌有 各种冰碛物(中碛、侧碛、终碛、尾碛等), 鼓丘,蛇形丘等。 8 冰川消融模型 与生长过程相反,当积累量小于消融量时, 冰川会向后移动,平衡线向后移动。 许多冰川底部的侵蚀地貌会因此显现。 常见的侵蚀地貌有 冰斗(冰斗湖)、刃脊、角峰、 冰川谷(U形谷)。 9 冰川流动模型 10 板块构造 11 地下水循环模型 ![]() 地下水循环主要有三种形式: 垂直循环—— 潜水含水层受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入渗补给及蒸发排泄。 水平循环—— 含水层中地下水以接受侧向补给为主, 经过横向径流至排泄区, 以泉或其他形式溢出。 混合循环—— 垂直循环和水平循环两者兼有之的含水层。 12 地表水分平衡系统 ![]() 水循环包含的一些过程: 降水、植物截留、溶雪、径流、渗透、 蒸发、升华、移流、凝结等。 13 核废料掩埋模型 ![]() 现在人类为了制造核武器制造的副产品, 经过地质演变被埋藏至2150英尺的深度。 对后来居住在此地的人们来讲, 存在一定的健康隐患。 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14 沉积作用模型 ![]() 沉积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成岩作用。 源岩区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而被破碎, 经过侵蚀作用,大块岩石变小, 小块岩石被移动, 沉积物经过搬运,到达合适的场所后, 堆积下来,最后经成岩作用, 从沉积物变成沉积岩。 15 页岩气开采模型 ![]() 马塞勒斯页岩。 16 落水洞的形成模型 ![]() 在开始阶段,是以沿垂直裂隙溶蚀为主。 当孔洞扩大以后,下大雨时, 地表大量流水集中落水洞,冲到地下河。 洪水携带着大量的泥沙石砾,往下倾泻, 对洞壁四周进行磨蚀,使落水洞迅速扩大。 有时岩体崩塌,也可使落水洞扩大。 17 岩石循环模型 ![]() 三大岩的简易循环模型, 此循环过程本身是复杂多变,循环往复的。 18 基伍湖盆地的地质构造模型 ![]() 基伍湖是中部非洲最高的湖泊, 处于东非大裂谷中,艾伯丁裂谷的西部。 其地下有较活跃的火山活动。 会有湖泊喷发现象周期性的发生。 19 滑坡结构模型 ![]() 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 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 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 在重力作用下, 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 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 20 滑坡模型 ![]() 运动的岩(土)体称为变位体或滑移体, 未移动的下伏岩(土)体称为滑床。 还有其他的组成要素: 滑坡壁、滑动面、滑动带、滑坡舌、 滑坡台阶、滑坡鼓丘、滑坡裂缝。 21 水流中沉积颗粒搬运模型 ![]() 22 水流搬运作用 ![]() 推移 类似于蠕移,水流作用使得砂粒沿着 沟底或者河床滑动活着滚动。 跃移 一定大小的砂粒在水流作用下跳跃前进。 悬移 水流中的细粒物质成悬浮状态随水流运动。 搬运能力取决于流速。 23 含水层模型 ![]() 24 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 ![]() 25 火星地下水预测模型 ![]() 26 河道演变模型 ![]() 显示了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各部位的河道形态变化。 27 河流阶地的演变模型 ![]() 28 山谷水循环模型 ![]() 29 河流控制的水循环模型 ![]() 30 岩溶地貌 ![]() 31 各种岩浆侵入类型 ![]() 岩浆的侵入形式有 岩基、岩盖、岩柱、岩墙、岩脉等。 32 各种沉积环境 ![]() 33 干燥环境下的碎屑岩沉积模型 ![]() 34 潮湿环境下的碎屑岩沉积模型 ![]() 35 海底沥青火山模型 ![]() 36 页岩气勘探开发模型 ![]() 37 直井水力压裂及深度模型 ![]() 深度比例尺以帝国大厦坐标尺。 38 水平井水力压裂及深度模型 ![]() 39 水力压裂 ![]() 水力压裂的原理是 将高能量加压压裂液注入 一个可以产生很多新裂隙的储层中。 此技术可以提高碳氢化合物的萃取率和最终采收率。 40 页岩气开采 ![]() 1947年人类第一次使用水力压裂技术。 现代水力压裂技术, 与1998年首次在德克萨斯州的巴涅特页岩使用, 使提取页岩气更加经济。 水力压裂已经成为开采页岩气的主要技术手段。 41 压裂细节展示 ![]() 42 压裂的工艺流程 ![]() 1、钻进,2、仪器确认目的压裂层 3、套管支撑,4、射孔器射孔 5、压裂,6、造缝,7、天然气释放 8、天然气采取 43 地下水补给交换模型 ![]() 44 高度脆弱的含水层模型 ![]() 45 土地利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 ![]() 46 北大西洋沿海平原的水文循环模型 ![]() 47 网球场的地下铺设模型 ![]() 48 盘古大陆模型 ![]() 通过计算机模拟现在的国家 拼合呈盘古大陆的模型。 距今约3亿年。 (仅供参考) 49 斜坡控制的碳动力学模型 ![]() 50 碳循环模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