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繁华洋场埠头区

 林泽清tpdp4egv 2021-10-18


炉边亱谈
围炉亱谈,感受不一样的风景
147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Image

在本世纪的前五十年,哈尔滨市的道里和道外的名称并不是官方的行政区划,它们多是老百姓约定俗成的地区概念。道里的主要部分,在建国前一直叫作埠头区。

建国后正式设立道里区,除了原有的埠头区之外,还包括偏脸子、正阳河,一直到顾乡屯一带。

当年的埠头区有三条南北向的大街最为繁华热闹,那就是中国大街(中央大街)新城大街(尚志大街)和地段街。

西边的中国大街,满街的牌匾都是俄文,著名的有秋林公司、马迭尔宾馆、维多利亚餐厅、马尔斯咖啡店等等,是典型的殖民地象征。

与中国大街平行的新城大街,街两侧基本上是中国商号。

地段街上的商铺多由日本和朝鲜人所开。

埠头区的街区:

中国大街

作为亚洲最长的步行街,其欧式建筑和特有的文化底蕴以及沿街的时尚前卫,别有一番味道。无数人慕名而来,感受这温馨浪漫的气氛。

Image

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时,这里就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街道。开始是从江滩地上趟出来的土道。旱天扬尘、雨天泥泞,车一过就翻浆。

一九二四年,俄国人在中央大街铺上了方石。

Image

最早的中国大街,街牌是:“契丹依什卡亚·鸟力查”—一俄文。中国人说着挺绕嘴,干脆点,略称:“切丹什卡亚”,意译过来就是:中国大街。

中国大街之称谓,始于1900年。

Image

中央大街最具有这个城市代表性,它是全国最长的一条商业步行街,全长约1400米,整条街保持着原来光滑的方石路面,任车碾人踏,依然精巧光亮。

三十六棚

1898年6月,中东铁路工程全面铺开,由于筑路工程浩大,新招募的工人很多,又来不及修建新厂房和工人宿舍,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既简陋又艰苦。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当局在工厂附近扩建,搭成三十六个人字形的棚子,供人居住。久而久之,这个地方也叫三十六棚了。

Image

这是一代老哈尔滨人集体的乡愁。1984年,这片简陋的棚户区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火,火烧连营,火灾过后,在废墟瓦砾之上盖起了一些简易的大板楼,工人阶级们终于告别了破烂不堪的棚户,欢天喜地庆贺了乔迁。

Image

三十六棚到爱建,纪录着时代的变迁,留下的是永恒的记忆。

警察街(友谊路)

警察街就是今天哈尔滨的友谊路,是著名的中央大街辅路,与其互成丁字形交叉。

警察街,最早码头工人多在这一带来回搬运器材,他们去地段街、尚志大街、中央大街、通江街、高谊街、经纬街方向,可以说必经此路。

Image

因为1899年中东铁路警察局设在这条街与中央大街交口处,故称“俄文”警察街。

Image

警察街有一个俄国“火磨”,是哈尔滨第一个面粉加工厂。

Image

警察街上有一座大家熟知的,但已经消失了的圣母领报教堂。

圣母领报教堂可容1200人做礼拜,气势恢宏,建筑精美,被称为远东地区最宏伟、最壮观的教堂。

Image

这座教堂在1970年被拆除。大教堂的钢筋骨架动用了坦克也没有拆除,最终只得砌在这个大板楼里,变成这样一个怪胎。

Image

地段街

地段街是第一条石砌马路

1898年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工程局总部设在香坊的田家烧锅,而大批铁路建筑器材却堆卸在道里区九站一带,为了沟通道里与南岗、香坊之间的交通,工程局首先在松花江边与南岗之间修筑一条石头马路,1899年建成。

Image

当时本无路亦无名,只因铁路工程局第九施工段驻扎在此,故俄人称之为'地段街'。

在哈尔滨道里区地段街上,有一栋非常华丽典雅的文艺复兴式建筑。这就是地段街194号的兆麟小学。

Image

1923年,在这条街上建立了一座哈尔滨广益中学,后改称东省特区第一中学,今为哈尔滨第一中学:

Image

中央公园(也称市立公园,即今兆麟公园)位于地段街上。

Image

斜纹街(经纬街)

斜纹街是哈尔滨第一条马路

这条马路其实是为了便于连接香坊并运送建筑材料而修筑的交通性道路,这就是从江边斜刺里修出来的一条,从堆料场一直向坡上延伸的“斜纹街”,即后来的经纬街。

Image

只有这条道路可以跨过高岗连接香坊。因此,后来逐渐形成的埠头区的所有主要道路最后都要汇交到经纬街上。

Image

经纬街无论在地理还是交通位置上,都很重要。道北,与地段街、兆麟街、中央大街、通江街、高谊街相接。道南,与抚顺街、新阳路等相连,与友谊路衔接。东南,则通向道外、南岗、香坊,起到了沟通三大区交通的重作用。

炮队街(通江街)

哈尔滨人对犹太人并不陌生,道里,当年是犹太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犹太人经商开店、金融投资、从事民族宗教活动和各种社会活动最为活跃之处。

Image

被称为犹太社区的街道主要就是:炮队街(今通江街)及周边一些街面。

今天的道里通江街及周边,沿路畔、街角,还可看到一幢又一幢造型别致、风格典雅,颇具犹太民族风情特色的欧式洋楼。

Image

在今天道里通江街一带,曾形成犹太移民集居区,最初称犹太村,后称犹太社区,哈尔滨的中国人习惯称这里叫犹太街。

通江街起初由乱石铺成,步行硌脚,行车颠簸。1928年改铺大块方石,但依然难成坦途,因为那里有棵“神榆”当街占道,信众终日不散。为改善交通,也为破除迷信,1948年,市政府决定把这棵古榆锯掉了。

在道里炮队街(今通江街)和炮队街南头的斜纹街(今经纬街),就有好几处犹太人建筑,如犹太中学、犹太总会堂、犹太新会堂等。

Image

Image

Image

石头道街

哈尔滨石头道街,位于今道里区城区东部,1900年形成,因初始路面为方石砌筑,故称“石头道街”,当时现在的西十二道街也包括在内。

Image

1968年曾称“英俊路”。1976年恢复现名,沿用至今。

位于石头道街的哈一百曾经是中国最著名的十大百货商店之一。

Image

在石头道街上,还有一些有名的历史建筑。哈尔滨前田时计宝石店,旧址现为哈市道里新华书店所在地。创办于1918年,资本金5万日元,店主前田和男,主要经营珠宝、钻石、玉器、高档钟表、留声机。

Image

1946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进入哈尔滨,前田时计店作为敌产被民主政权查封。据当时担任查封组的吉黑军区干部佟琦回忆说:“从道里石头道前田时计店抄出金币和红绿宝石两桶。”

八杂市

1902年由俄国人建起来的

道里区八杂市,是哈埠第一座市场,有236家店铺,是当时哈埠最大的一座超级市场,买卖甚为兴隆。

Image

八杂市里可说是集生活之大全,尤其是各种食材,那个年代,想吃什么还是有得买的,蔬菜豆腐、油饼馒头、鸡鸭鱼肉、东北小吃、山珍野味……

Image

上世纪30年代后期八杂市就以卖日用杂货为主了,货物杂乱地堆放在店门前。后八杂市几经改建成了道里菜市场。

Image

对许多老哈尔滨来说,八杂市,都是一种抹不掉的印痕。每每路过八杂市旧址,往日情景便一幕幕地出现在眼前。感慨怀恋,遐思无尽。

新城大街

新城大街,今尚志大街。这条街建于1900年,始为碎石路面,南北走向,北起警察街(友谊路),南至斜纹街(经纬街),东北侧即道里公园(兆麟公园)。

Image

这是位于尚志大街的一幢俄罗斯建筑。其墙体的外立面为木质。原为永安文化用品商店,大多老哈尔滨都知道这家商店,据了解,永安文化用品商店在此已经营了七十年。

Image

石头道街和尚志大街交口,是原市政府大楼。

Image

市政府旁边就是“哈一百”,哈尔滨的骄傲之一,当时还没有卖给外地人。哈一百的后面,是一大堆乱糟糟的房子。1997年,那些破房子统统被拆,露出了一座在其中隐藏多年的老建筑,后来的事就不必多说了,因为那座老建筑有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名字:索菲亚大教堂。

Image

打开尘封的历史,追溯历史的渊源,埠头老街,凝聚了这座城市的精华,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和发展。

百年沧桑如浮云掠过,尽收眼底。昔日的洋楼旧影,老街风华,乃至那些过往的尘烟旧话,依然引发着人们的沧桑感叹,让人放慢脚步低迴流连……

荐读:

那时候的哈尔滨~俄罗斯人的天堂

往事如烟桃花巷

那时候的哈尔滨:从三十六棚到铁路大厂

神秘的红霞街99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