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真实的“血色婚礼”——七万人被屠杀的圣巴托罗缪惨案

 柏拉图和食铁兽 2021-10-18

本文共计:38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
言:在美剧《权力的游戏》中描述了一场充满血气息的“血色婚礼”,女方家族将参加婚庆的男方家族尽数屠杀,让观众唏嘘不已。然而“血色婚礼”并不仅仅发生在电视剧中,现实的历史中也有过同样的“血色婚礼”,且其规模之惨烈远胜前者。

1572年8月18日,巴黎的夏夜宁静安逸,塞纳河畔,凉风习习,西岱宫中灯火辉煌,一场盛大的婚礼正在举行,法兰西的玛格丽特公主和纳瓦拉的王子亨利在今夜喜结连理,各地贵族齐聚一堂送上祝福,一切都显得十分祥和美满。
然而谁也没想到,一股可怕的杀机正在巴黎城中酝酿,几天后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这个浪漫之都上演,七万条生命化作亡魂,为这场刚刚落幕的世纪婚礼染上了一层浓郁的猩红血色。

宗教矛盾

16世纪加尔文宗(新教的一种)传入法国,由于其观念迎合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和利益,因此在法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些加尔文宗的法国信奉者,被称为“胡格诺”,因此加尔文宗在法国也被称为“胡格诺教”。
胡格诺教派在个人权利与宗教信仰上和传统的天主教意见相左,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在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上也存在巨大的矛盾和冲突。当时的法国传统天主教徒把持着大部分的政治权力,胡格诺教徒多为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没有太多话语权,随着财富的积累,胡格诺派便对政治权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因此两派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胡格诺教派力量的不断壮大而日益严峻。

加尔文-加尔文宗(胡格诺教)的开创者

代表人物

天主教
凯瑟琳·德·梅第奇
凯瑟琳·德·梅第来自佛罗伦萨传奇的美第奇家族,其父是洛伦佐二世·德·美第奇。凯瑟琳14岁时嫁给当时的法国王子亨利,佛朗索瓦一世死后,亨利王子继位,是为亨利二世,凯瑟琳成为法国王后。
后来,亨利二世在一场骑士比武中发生意外去世,其子佛朗索瓦二世继位,凯瑟琳作为太后摄政。次年,身体孱弱的佛朗索瓦二世去世,凯瑟琳的另外一个儿子查理九世继位,凯瑟琳作为太后继续摄政,查理九世成为凯瑟琳手中的一个傀儡。凯瑟琳·德·梅第是坚定的天主教徒,也是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的主要幕后推手。
吉斯公爵
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是亨利二世的表弟,现国王查理九世的表伯父,在亨利二世统治期间,吉斯公爵战功卓著,具有很高的军事威望和权利。吉斯公爵是坚定的天主教徒,曾极力反对凯瑟琳太后对胡格诺教派的让步妥协,1563年被胡格诺教徒刺杀身亡。此后,他的儿子亨利成为第三代吉斯公爵,在传统天主教派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是圣巴托洛缪直接领导者和参与者。

凯瑟琳·德·梅第奇

胡格诺教派

纳瓦拉的亨利
纳瓦拉的亨利是查理九世的堂弟,他性格豪放、颇有政治野心,年纪轻轻,便坐拥纳瓦拉王国、贝阿恩亲王领、阿尔布雷公爵领、旺多姆公爵领等众多领地,整个法国的西南部差不多都在其治下,对法兰西王室的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此外,纳瓦拉的亨利信奉胡格诺教派,是当时法国新教的最高领袖,因此基于宗教冲突和政治矛盾,纳瓦拉的亨利与法兰西王室积怨很深。
科里尼海军上将
科里尼是法国的海军上将,他非常赞同胡格诺教派的主张,逐渐成为法国新教的代表。除此之外,他在军队中拥有极高的威望,且经常劝说查理九世亲政以摆脱凯瑟琳太后的控制,因此抛开宗教立场之外,凯瑟琳太后也绝不允许这样一个大权在握,处处与自己作对的人存在。

纳瓦拉的亨利王子,后来的亨利四世

政治联姻

1562年吉斯公爵在途径瓦西时,发生了一场针对新教徒的大屠杀,开启了法国宗教战争的序幕。1563年吉斯公爵被胡格诺教徒刺杀,天主教和胡格诺教之间的冲突暂告一段落。然而双方的矛盾已势同水火,根本无法消弭。
1568年,尼德兰爆发独立革命,胡格诺派主张派兵支持同样信奉新教的尼德兰独立,而天主教主张支援西班牙平叛,双方再次陷入激烈的冲突之中。为了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演变成公开的武装冲突,查理九世决定通过联姻的方式,调和双方的矛盾。
而联姻的双方正是开头我们提到的玛格丽特公主和纳瓦拉的亨利。
玛格丽特公主是查理九世的妹妹,天资聪颖、美貌动人,被称为“瓦卢瓦家族的珍珠”。而纳瓦拉的亨利更是年少有为、坐拥法兰西大片领地。两者郎才女貌、门当户对,结合之后更能调和双方的矛盾,看上去十分般配。

阿佳妮饰演的玛戈皇后(玛格丽特公主)

然而在一开始,这场联姻却同时遭到了天主教和胡格诺教双方的反对。当时的教皇庇护五世将纳瓦拉的亨利视作魔鬼,坚决反对法国王室与其通婚。且玛格丽特和亨利是近亲结婚,有悖基督教的伦理,因此这场婚姻首先在教皇这关就很难过去。

但幸运的是,不久后庇护五世突然去世,新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继位,他出于拉拢亨利的目的对这场婚姻的看法发生了动摇,并在婚礼当日送去了特赦令。
在胡格诺派这一方,科里尼将军对这桩婚事也持反对意见。他认为亨利更应该向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求婚,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宗教改革,开始信奉英国国教(新教)。双方不但宗教立场相同,而且亨利的子嗣还可以成为英国国王。
但亨利显然比科里尼更现实,他认为胡格诺和天主教两派的矛盾激化必将再次引发内战,进一步削弱法国的实力,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最终亨利说服了科里尼,科里尼转而支持这场婚姻。
消除了天主教和胡格诺教双方的阻碍,这场婚姻终于确定了下来。

刺杀阴谋

为了彰显双方的尊贵地位,化解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这场婚礼规模空前盛大,双方贵族齐聚皇宫。婚礼从8月18日开始,一直持续了三天,整个巴黎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之中,两派之间的矛盾也被这场婚礼冲淡了许多。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这盛大的婚礼背后,一场惊天阴谋正在悄然酝酿。而这场阴谋的幕后黑手正式皇太后凯瑟琳·德·美第奇。

凯瑟琳太后本来十分支持这场婚姻,甚至不惜违背教皇的圣谕。但通过这场婚礼,让她认识到了胡格诺派的力量已增长到了难以遏制的地步。而且如果联姻成功,那么科里尼将会更加肆无忌惮地挑唆查理九世来剥夺她的摄政权,这对于控制欲极强的凯瑟琳太后而言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基于这些考虑,凯瑟琳太后决定利用这场婚礼,除掉科里尼上将。8月22日夜,凯瑟琳指使一名狂热的天主教教徒行刺科里尼上将,结果科里尼受伤未死,行刺失败。胡格诺教徒群情激奋,要求查理九世彻查此事。
当查理九世得知幕后真凶竟然是凯瑟琳太后之后,十分震惊,继而怒不可遏,愤怒的查理九世掌掴了凯瑟琳太后。
然而凯瑟琳太后很快就说服了国王,她夸大了胡格诺教徒报复的恐怖危害,查理九世决定听从凯瑟琳的建议,对胡格诺教徒举起了屠刀。

屠杀开始

8月24日凌晨,巴黎钟声刚响,一场针对胡格诺教徒的恐怖大屠杀便展开。

在吉斯公爵之子吉斯的亨利率领下,数以万计的天主教暴徒,根据事先画好的标记闯入胡格诺教徒的家中,开始了疯狂的屠杀。

美丽的巴黎在这一夜化为修罗地狱,信奉上帝的教徒此刻成为行走在人间的恶魔,整个巴黎陷入滔滔血海之中,男女老幼无一幸免,残肢断臂四处可见。
在这一刻无论性别,无论地位,宗教立场成为生与死的唯一标准,信奉胡格诺教成为异端,成了必死的原罪。
可怜的科里尼上将,枪伤未愈,便被割下了脑袋。著名的作曲家克洛德·古迪梅尔也惨死在这场屠杀之中。纳瓦拉的亨利王子由于他的新婚妻子玛格丽特公主的庇护幸免于难,但被迫改宗信仰天主教。
一夜之间,两千多教徒惨死,巴黎街道上到处都是令人作呕的尸骨,曾经静谧的塞纳河变成了红色,飘满了死尸,以至于很多年内法国人不敢吃淡水鱼。
因为这一天恰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圣巴托洛缪的节日,因此这场屠杀被后世称为“圣巴托洛缪之夜”
在圣人的节日,为魔鬼的恶行,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然而胡格诺教徒的悲剧并未因此而结束,暴行像瘟疫一样从巴黎向整个法国蔓延,图卢兹、波尔多、里昂、奥尔良等法国重要城市也都发生了类似的血腥屠戮,胡格诺教徒被杀得尸横遍野,总计有七到十万人遇难。

描绘“圣巴托洛缪之夜”的油画

血腥余波

大屠杀后,胡格诺教派彻底与天主教决裂,揭起反叛大旗,在法国西南部公然成立了“胡格诺王国”,与巴黎的瓦卢瓦王朝重启宗教战争。
查理九世不堪忍受大屠杀压在心头的罪孽,神志开始混乱,不到两年便去世。他的弟弟亨利继位,是为亨利三世,但亨利三世也仅仅将瓦卢瓦王朝延续了十几年。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像诅咒一样盘旋在卢浮宫中,国王先后早逝,天主教内部也发生了内讧和分裂,仇杀和死亡接二连三地发生。
亨利三世不堪吉斯的亨利控制,设计将其刺杀,不久亨利三世也遇刺身亡。
最终,历史戏剧性地将纳瓦拉的亨利,这个圣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的幸存者,送上了法国国王宝座,从此开启了波旁王朝的辉煌序幕。
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授予了胡格诺教徒长期为之奋斗的宗教权利,而且也得到了大多数天主教徒的认可和妥协,长达30多年的法国宗教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

反思

有时候我真的忍不住去想:同样信仰一个上帝,为何会视彼此如魔鬼。难道人类为了信仰真的会做出违背人性、残杀同胞的恶行吗?然而纵观中外历史,十字军东征、宗教革命、圣巴托洛缪大屠杀以及现代的颜色革命、意识形态之争,种种暴行和冲突,无一不印证了这一点。
信仰是个奇怪的东西,在哲学上它往往和理性所对立,当人们选择信仰某一种观点时,便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彻底沦为了一种非理性的动物,轻易被邪恶言论所蛊惑,被杀戮的本能所驱使,从乌合之众变身成暴民,做出让魔鬼都胆寒的恶行。
人们常说人心是可怕的,但失去了人心更可怕。(完)

BOOK

柏拉图和食铁兽

微信号|bltsts

鸡汤、段子、历史、哲学……

什么都不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