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砖瓦史闲笔

 自取堂 2021-10-18

张家烟霞村,位于即墨城区东部,南临墨水河,北依盟旺山,有山有水,树木葱茏,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

与其他村庄相比,我们村的集体经济还算不错,据一些资料显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村就建立起第一个手工作坊式集体企业——“即东砖瓦厂”,用工10余人。为什么会叫“即东砖瓦厂”,这里面有一段历史,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大致以青(岛)烟(台)公路为界,即墨分为两县,路西地区为即墨县,路东地区为即东县,分别建立民主政权,时间不长,又合二为一,为即墨县。

那个时候,只有几个传统土窑,烧制青砖青瓦。土窑不大,是直径几米的半地下垂直窑炉,通过底部炉膛加热烧制。烧制完成后若自然冷却,产品就是红砖红瓦。如果趁热加入冷水,在水蒸气的作用下,不知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生产出来的就是青色的产品,也就是青砖青瓦。冷却的砖瓦要靠人力搬上来,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

由于土窑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下,进入70年代后,村里决定扩大生产,开始建设比较大型的砖窑,并且改名为“张家烟霞砖瓦厂”,拥有工人60余人,年产砖400多万块。

西城汇砖瓦

西城汇村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城阳区城阳街道,胶州湾与即墨河交汇处,原名汇流疃。清光绪年间,选用了村北“西城”两字加“汇”字,成为现村名。汇,取义为海潮与河水在此处交汇。西城汇村盛产黑粘土,所以这里出产各种陶土制品,包括砖瓦、器皿、建筑构件等

据传,明永乐年间,张氏由云南北迁时,见墨水河清澈见底,盛产鱼虾,天桥处河水冲入石孔、石缝,水花四溅,墨河水与海潮在天桥处碰撞、交溶,别具情趣,满心喜欢,就在天桥之东、墨水河南岸定居下来,并据天桥阻使海水回流起村名汇流疃。清光绪年间,选用了村北“西城”两字加“汇”字,成为现村名。
500年前,南方一位风水先生路过西城汇村时,自高处把该村四周一望,断言村里能出108员大将。据历史记载,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西城汇村人就开始生产罐盆。因有得天独厚的黑粘土,加之村民灵巧的双手和精致的工艺,土窑烧制出的罐盆色泽光亮,敲打声音清脆、响亮,其泥盆盛稀饭不 洌,饭罩热馒头不湿皮。西城汇罐盆成为自明至建国以来农村广大民众家庭盛粮面食品的用具,久负盛名常用不衰,产品畅销黄河南北、长城内外,素有“西城萝卜旺疃瓜,西城汇的罐瓦碴”之誉。精明的西城汇人,不仅能制作罐盆,还能制作庙宇、祠堂建筑用的“龙头”、“狗子兽”、“神上神”等迷信装饰物品,当地建的庙宇、崂山上清宫等都用过此类产物。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西城汇村民开始生产砖、瓦,手工精细,成为当地土木建筑的重要材料。民国初年,改生产土瓦为生产“洋瓦”,分青红两色,产品畅销省内外。罐瓦盆生产,是西城汇村民祖辈流传的传家宝,成为村民赖以生存的“摇钱树”。建国以来,罐瓦盆生产逐步由个体生产转为集体生产。为摆脱砖瓦生产手工操作之劳苦,提高生产数量,1971年村机械厂自行研制成功“350”型轧瓦机,提高工效1倍以上。新型轧瓦机的研制成功,即使该村的瓦生产数量大增,也直接销往东北三省和华北各地,为村庄带来了滚滚财源。1956年10月1日,胶南县红石崖窑厂划归青岛市轻工业局领导,其后又与胶南藏马益民窑厂合并,改名为青岛海西砖瓦厂,增加瓦轮机、旋床、高压锅炉、汽力机等设备,有职工323名。当年产砖1477.5万块,瓦277.7万页,实现产值70万元,成为青岛市砖瓦生产的骨干企业,所产的粘土瓦曾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即墨县拨款7万元,21户砖瓦手工业、小业主合股4万元,共同成立即墨县西城汇窑厂,主要设备有压瓦机3台、轮窑1座,有职工150名,主要产品为粘土砖、平瓦、脊瓦,1957年共生产砖32万块、瓦426万页,完成产值33.1万元,实现利润12万元。

砖瓦是一种建筑材料,由普通的粘土制成一定形状,风干后,经过炉窑高温焙烧而成。它有的呈红色,有的呈青色,你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吗?
       原来,砖瓦的颜色与烧制的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工艺方法不同,那么,砖瓦的成分就会发生不同的化学变化,从而使砖瓦的颜色也不同。
  砖瓦的主要材料是粘土,在粘土中都有二价铁盐,而二价铁的性质不稳定,在空气中很容易被氧化成三价铁化合物。在烧制过程中,在高温条件下,二价铁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三价铁,就生成了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铁的颜色是红棕色的,所以人们看到的砖瓦大多呈红色。那么,为什么有的砖瓦是青灰色的呢?
  烧制青灰色的砖瓦要比烧制红砖瓦多一道工序。在砖瓦窑里当砖瓦坯被烧到一定温度时,不让它慢慢地冷却,而是从砖瓦窑顶上浇进大量的水,这时,水和气化的水蒸气起到了隔绝空气的作用。在缺氧的条件下,煤炭就发生了不完全的燃烧,同时产生了一氧化碳。水碰到灼热的煤炭也会产生一氧化碳和氢气。这些气体都具有还原性,它们能把红色砖瓦中的三氧化二铁还原成黑色的氧化铁和蓝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其
中还有一些没有完全燃烧的煤炭小颗粒也会渗入到砖瓦里,于是砖瓦就变成青灰色的了。
  由于烧制青砖瓦要经过水淋和多次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它的内部结构要比红砖瓦紧密,能耐较强的压力又不易破碎,因此广大农村民间造房仍然喜欢用青砖。


1978年前,青岛市砖瓦行业一直居国内领先地位,技术工人向全国输出。生产企业多分布于市郊区(县),如胶县麻湾窑厂、胶县砖瓦厂、平度县砖瓦厂、胶南县砖瓦厂、莱西县砖瓦厂、崂山西城汇窑厂、胶南建筑材料厂、即墨西城汇窑厂等。80年代,为保证基本建设用砖,市政府责成青岛市建材工业公司采取“一次借款,三年还清”政策,在崂山午山、浮山后等生产大队建成6个砖厂。但这些砖厂都因城市规划或土源枯竭,在建成五六年之后停窑转产。这一时期,因市场需求大,青岛市郊各地建起一批乡镇砖瓦厂。1985年,青岛市有乡镇以上砖瓦制造企业107个,工业总产值4739万元;石材企业7个,工业总产值1114万元。全年共生产砖24.13亿块,瓦1.39亿片,大理石板材17.47万平方米,花岗石板材2.57万平方米,油毡纸34万卷,建筑保温材料1.34万吨。因实心砖瓦生产损耗大量土地资源和煤炭,严重污染生态环境,1988年国家禁限粘土实心砖的生产和使用,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为此,青岛市关停了一大批落后的小土窑,大量压缩了粘土实心砖的生产。80年代前后,青岛市国有采石厂不多,仅有市房产局采石厂,青岛第一、第二采石厂,而且由于规划限制,可采资源日趋缩减,直至90年代中期全部停采转产。但崂山、平度、即墨、胶南等县的乡镇、村办石厂却迅猛发展,1987年有大小采场923个,其中崂山671个。当年,全市共生产片石115.3万立方米,石渣近3万立方米。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严格规范管理,造成了乱采乱挖局面,尤其是崂山周边的采石严重影响了景观风貌和生态环境。2000年市政府决定,除磊鑫混凝土公司外,将崂山所有采石厂全部关停,有效遏制了对崂山的破坏性开采。青岛地区石灰石资源缺乏,石灰产业一直未能发展起来。改革开放初期,在胶南七宝山、崂山、胶县麻湾等地建有小型石灰厂。此后,胶南七宝山和莱西尚有零星石灰石资源可用外,其余企业因依靠外购石灰石烧制石灰,成本高,利润低,逐步转产水泥、轻烧镁、重烧镁、硼砂等高附加值产品。1987年,全市共生产石灰48.3万吨,基本上产自乡镇、村办的石灰窑厂。进入90年代,全市小石灰生产因产品质量差、环境污染严重、耗能高、效益差以及替代石灰的新材料出现,在小企业整治中被逐渐关停。


反面有“R.KAPPLER  & SOHN.TSINGTAU”字样,正面是4条凸线,这是德国“德远洋行”在青岛生产的红瓦,宽16厘米,长38厘米。1900年前,罗伯特·卡普勒(Robert Kappler sen)父子从德国来到青岛,此时正值青岛建制初期,占领青岛的德国人显然想在此规划他们的百年大计,因而对于青岛的城市建设规划在当时的德国也是最先进的。罗伯特·卡普勒父子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着手建立了青岛第一批窑厂,成为最早青岛红瓦的主要品牌。1901年,罗伯特·卡普勒父子还着手建设了青岛著名的安娜别墅。

罗伯特·卡普勒(Robert Kappler sen)(网络图片)

反面有“R.KAPPLER  & SOHN.TSINGTAU”字样

正面是4条凸线

位于浙江路26号(曲阜路和浙江路路口)的安娜别墅(网络图片)

其二:反面有“DIEDERICHSEN.JEBSEN Co.&TSINGTAU”字样,正面是4条凹槽,这是德国“捷成洋行”在青岛生产的红瓦,宽14厘米,长34厘米1898年,德国人雅各布·叶布森和海因里希·叶森、海因里希·迪特里森一起成立了捷成洋行,并率先在大窑沟建起了窑厂。由于捷成洋行实力雄厚,发展迅速,拥有自己的货轮,生产的红瓦远销至上海。如今,建于1907年的捷成洋行公寓仍然保存完好地竖立在青岛沂水路7号,成为青岛特色德式建筑,向人们诉说着百年往事。

反面有“DIEDERICHSEN.JEBSEN Co.&TSINGTAU”字样

正面是4条凹槽

建于1907年的捷成洋行公寓仍然保存完好地竖立在青岛沂水路7号

其三:反面有“LIU TSZE SCHAN TSINGTAU 青岛刘子山监制 ”字样,正面有5条凸线,这是青岛的民族实业家刘子山所建“福和永窑厂”生产的红瓦,红瓦宽15.5厘米,长38厘米。以贩卖大烟起家的刘子山早先开办了福和永杂货行,以经营草帽缏和木材为主。1913年,瞅准了商机的刘子山创办了福和永窑厂,成为国人窑厂的代表。福和永窑厂生产的每片红瓦背面都有“ LIU TSZE SCHAN TSINGTAU青岛刘子山监制”的字样。后来,实力雄厚的刘子山还将德远洋行的安娜别墅买下。

清末民国时期青岛民族实业家刘子山(网络图片)

反面有“LIU TSZE SCHAN TSINGTAU 青岛刘子山监制 ”字样(网络图片)

“芙蓉学堂”残存的有“刘子山监制字样”的红瓦

正面有5条凸线

其四:反面没有铭文,正面有四道凹槽,与捷成洋行的红瓦相似,从尺寸、土质和烧制工艺来看,也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产物,可是为啥没有铭文呢?是盗版的仿制品吗?还是日本人生产的无标识红瓦?抑或是捷成洋行生产的无铭文产品?还需有识之士考证。

​芙蓉学堂残存的无标识红瓦

由于捷成洋行、德远洋行等青岛的首批窑厂都建在中山路北端的一个低洼处,青岛人管这里叫“大窑沟”,大窑沟是指中山路、济南路、市场三路、堂邑路、冠县路五条道路的交会点,这个称呼一直延续至今。由于青岛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窑厂越来越多。今天的福州路与宁夏路的东南一带当时也是一片窑厂,俗称“大窑”、“小窑”。后来,人们觉得“窑”字不雅,遂改名为“大尧”、“小尧”,再后来改村建路,又将“小尧”改为“逍遥”,也就是现在的逍遥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