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越读书,越难下笔

 明心见悟 2021-10-18

我花了两天时间,基本读完《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这是一本讲写作的书,作者是华尔街日报的记者,本书是内部讲座的教材,专门培训从事特稿写作的记者,内容涵盖了记者的工作:选定主题、实地采访、整理材料、写出报道。

本书聚焦读者真实的需求:给我讲个故事,看在老天份上,让它有趣点。这是一本值得精读的书,应当放在书桌上,随时翻阅。虽然在阅读过程中有记录和思考,但是消化吸收需要时间,领悟体会更需要实践。写作的书读再多,也不能代替自己练笔。

写作要有对象感,想象对面坐着一个人。

假如跟对面的人聊天,你会怎么说,那就怎么写,是不是把话说清楚了,把事儿讲明白了。写作本质上沟通,是要把一件事说明白。它不是作者自己的事情,同时要照顾读者,要有读者思维。不能放过任何可能有疑惑的地方,你要替读者提问,不要把问题留给读者去猜。

记者不仅是事实的提供者,还是故事的讲述者,如果只有枯燥乏味的数据图表,读者就会快速逃离现场。尝试换个说法,把枯燥的数据与具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人们更容易接受简单形象的表达。

尽量写具体的细节,不要抽象的概念。

仔细检查你的文章,不要出现问题、情况、利益等抽象的表达,用具体的细节代替,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发生什么情况,涉及到哪些相关方的利益。习惯于抽象概念,是思维懒惰的表现,只想用含糊其辞空洞乏味的表达蒙混过关。

现在因为生活节奏快,几乎每个人都说自己很焦虑,这就比较抽象。如果朋友跟你说,我好焦虑啊,你都不知道怎么安慰他,你可以进一步问问他,是工作压力太大,还是子女教育有困扰,又或者是担心老人的身体健康。这样具体拆解下来,基本可以锁定带来焦虑的原因,面对具体的问题,才有可行的解决办法。

利用因果关系链梳理重点,不要天马行空,聚焦主题。

与其沉迷宏大叙事,不如努力把一件小事说清楚。

只有空洞的观点,没有论据的支撑。我平时不太注意,写出来的内容不连贯,思维跳跃性强,经常是一个主题还没说清楚,又开始另一个话题,没有限定明确的范围,每个话题都是浅尝辄止,无法让人信服。

作者提到,优秀的写作,从来都是痛苦的产物。如果你没有受伤,你就没有尽力。抛出观点容易,展开论证难,让人信服更难。

利用思维导图,把事件的前因后果梳理清楚,确定要讨论的重点。在有限的篇幅里,无法面面俱到,必须有所取舍,人所共知的内容不需要重复强调,寻找不同的角度,展开充分论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